物理教学导入艺术分析
时间:2022-10-20 09:52:16
导语:物理教学导入艺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节课大致分为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总结教学知识、布置作业四个环节,引入新课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环节。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下面,笔者就物理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顾名思义就是复习这节课要用的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并将其恰当地用在推导本节课的知识上。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建立起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学“向心加速度”一节,教学伊始,笔者先提出以下的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的表达式如何?”学生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是:F=ma。”2.“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解决曲线运动问题一般思路是什么?”学生回答:“将曲线运动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可以分解受力,也可以分解描述运动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4.“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怎样?”学生回答:“v=Δx/Δt,a=Δv/Δt。”紧接着让学生看了几个圆周运动的视频,再接着问:“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的含义是指速率不变,而不是速度不变。”笔者接着说:“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不为零的合外力,那就一定存在着加速度,那么接下来我们探究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沿什么方向?加速度又怎样呢?”紧接着进入新课讲授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想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表演导入法
实践证明,有时候适当地进行表演,可以给学生以新意,迅速抓住学生眼球,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提前将实验器材搬到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了,笔者慌慌张张地走进了教室,并故意把一串钥匙掉到地上。笔者捡起了钥匙,回到讲台上又一次举高钥匙,然后说:“钥匙一松手就掉到地上了。”学生非常吃惊笔者的做法,都紧紧盯着笔者。此时,笔者问:“其他物体也这样松手会怎样运动呢?”学生们说:“肯定会和钥匙一样掉到地上。”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做做看。笔者先两只手分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片和粉笔头,然后同时松了手。结果纸片漂落下去了,粉笔头直坠到地。之后提问:“为什么钥匙和粉笔头下落得快,而纸片飘落得慢?”学生回答:“因为纸片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作用,而粉笔头和钥匙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作用。”笔者又问:“粉笔头和钥匙在下落过程中真的不受空气阻力吗?”有学生很快补充:“受!只是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粉笔头和钥匙所受空气阻力很小。”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指出像粉笔头和钥匙一样的所有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都很小,我们可以忽略,这样就可以认为它们就只受到重力。并告诉学生,像粉笔头、钥匙等重物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实践证明,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其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到该学的知识形成必须的能力。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它前后的各节课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每备一节课,不应只把这段材料看懂弄会,还应考虑到它与前后有关部分的联系,才能把它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选择合适的引入环节,带学生进入和谐的课堂。
作者:马照连 单位:张家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研究
-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现状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