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需面临的选择
时间:2022-08-11 04:09:57
导语:物理教学中需面临的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经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作追求的是形式的还是效果的?
《物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很多教师视小组合作为法宝,好像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在学习《压强》时,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设计了很多活动:画出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用铅笔、气球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际上,教师设计的这三个活动中,只有后面一个具有小组合作的价值,而前面两个活动只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小组合作。所以,这样的合作不仅没有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二、教学内容是来自课内的还是课外的?
课本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光靠课本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和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利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做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资源,在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时,教材在引入新知时只是简单地从生活中的照镜子出发,让学生产生问题,从而为探求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做好铺垫,虽然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也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因为引入的普通性又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新鲜资源,比如引入一些关于美丽“倒影”的图片,还可以引入加菲猫照镜子的片段,让学生产生极高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欲望。
三、是模仿还是问题的解决?
传统教学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教师开始注意从新知识到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展开,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问题解决和解题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练习主要是为了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来进行训练”的做法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比如在学习《浮力》时,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设计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公式来计算出浮力。虽然也能起到巩固训练,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改变一下情境,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块糖在水中的浮力,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问号还是句号?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地问学生:“大家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了,教师的脸上才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便走出教室。这种教学只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问题解决就大功告成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在教师的“满意”中消失。观察国外的教育,恰恰相反,他们并没有当问题解决了就下课了,相反,他们是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的,让学生的探究兴趣持续地延伸下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带有问号离开课堂,而不是带着句号离开课堂,还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
五、是应用还是创新?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一个“传道士”的角色,好像把任务完成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有些教师也想让学生创新,但是总抱怨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太短,来不及创新,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或在社团中进行创新。比如在学完了平面镜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制作一个潜望镜并进行比赛;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小船,比一比哪个小组载重量最大;学习了气体的浮力之后,让学生制作一个孔明灯;学习电动机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安装一个小型电动机……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创新感油然而生。
总之,我们的课堂既需要课内的资源,也需要课外的资源;既要追求合作的形式,也要注重合作的效果;既要模仿,更要问题的解决;既要解决一些问题,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既要注重应用,也要注重创新。一句话,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的是品质课堂。
- 上一篇:丰富物理教学的手段
- 下一篇:初中物理双语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