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成为加快小学生科学修养的摇篮
时间:2022-04-21 11:18:00
导语:让实践成为加快小学生科学修养的摇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如仅局限于四十分钟的课堂,则难以使探究活动持续有效而深入地开展。今年我校申报了衢州市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课内外链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立足学科知识,以经常性地开展“小制作”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文就开展“小制作”活动的四个主要环节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制作构思制作交流展览
小制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制作作品的探究性过程。北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3-5年级)中有七个科学小制作活动。学生在这些作品构思、制作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并能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是极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开展“小制作”活动呢?根据笔者的经验,觉得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一、构思作品——将科学溶于生活
构思是学生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观察,以问题促发奇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拟制作的作品进行科学构思,具体可以围绕四个结合:
1、与日常生活问题相结合。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2、与所学科学知识相结合。一般小制作都排在每个单元的后半段教学时间,此时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已有所了解,启发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构思所要制作的作品。
3、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制作的选择必须从小学生喜爱的作品开始,如制作纸汽车、造一艘船、制一架红绿灯等。
4、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制作作品的材料选择要立足于当地实际,以方便为原则,倡导节约观、环保观,作品的用途也要体现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想象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构想,要保护小学生敢于想象的意识,使之成为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起点。
二、制作作品——让过程提升素养
探究是开展小制作活动的中心环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制作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构思好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小制作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办法,然后形成制作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开展制作活动尝试,并强调做好有关活动记录。这个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过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扶学生制订计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但小学生的思维严密性不够,生活经验也不够,有计划地制作作品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前提,所以必须由教师扶着学生制订计划。如造一艘小船,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不断完善计划:第一是准备,决定造一艘什么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第二是制作,应考虑到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船浮着?怎样才能使船装更多的东西?怎样才能使船在水中平衡?第三是改进和完成,把船放入水中试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放学生查找资料。这里包括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知识的充实。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等,查找制作作品时解决计划中问题所需的知识,对所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如制作小船时,学生在解决计划中的问题时了解到浮力与材料有关、与体积有关,稳定性与对称有关。学生在兴趣与欲望的推动下,还会认识超越教材的若干知识,例如本节教材上重点讲的是浮力的知识,但学生想在船上设计船帆和指南针,这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气流、风力、升力等知识,还有地球南北磁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等。二是材料的选择。要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访问,选择恰当的制作材料。如制作一艘船时,学生除了书本要求的用橡皮泥外,还想到用纸、木板、易拉罐、废盒子等,还有一位同学用积木搭好船后外面用彩油纸糊上,作品各式各样。特别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他们就地取材,并最好能变废为宝加以利用。
3、领学生制作作品。引领学生分组,并明确各自分工,合作交流,根据计划所构思的船型,计划中所提到的问题,利用准备的材料,有步骤地尝试实践,并互相交流计划中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完成作品的制作。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制作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家长,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4、帮学生试验修改。作品完成后要放在实际情景中试验,发现不足之处,查找资料,寻找原因,修改再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所用原理更深入地认识。如造一艘小船时,有一组同学用积木搭成一艘漂亮的船,但是放入水后,水渗进了船仓,他们后来用彩油纸把船糊好,成了一艘可入水的船。
三、交流提炼——辩论中提高科学品德
交流提炼是小制作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制作体验,有了许多收获和新的认识,但这些收获和认识比较零碎,不够全面,有些也许是错误的。在交流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开展辩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交流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交流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的品德。
四、成果展览——体验成功与快乐
成果展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作品的成功与快乐,能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作品做比较,有些在制作中的疑问可能会有醒悟,参观同类作品会产生联想,会产生灵感。这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展成果展览的范围可以是班级,也可能是全校性的,还可以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有关比赛。如我校艺术节就要举行全校性的科学制作作品展览;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都获得优异成绩,特别是江山市2007年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有22个作品获奖,其中五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通过展览、比赛、表彰,学生的创作热情更高涨、更持久。
总之,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能克服课内没有足够实践的材料和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操作实践和创新能力。科学小制作是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2、俞生尧,《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探究学习的策略初探》,教育信息报2007年第99期教师专刊第三版。
3、王一迈,《奇妙的探究活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李逸平,《探索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
5、陈长时,《利用地域特色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活动》,教育信息报2007年第89期教师专刊第三版。
-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路径综述
- 下一篇:巧用中学科学课堂导入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