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怎样培训学生的提问能力
时间:2022-04-21 10:15:00
导语:新课程怎样培训学生的提问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通过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牟大全.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远蓉.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秋锋.新课程实施与科学探究[J].中学生物理园地,2003.(7):23-24
[5]赵智朵.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物理,2001.(6):4-5
- 上一篇:小议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培养
- 下一篇:乡村基本教育的矛盾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