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逻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3-17 08:39:28
导语:语法逻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语法逻辑。逻辑一词从狭义上讲,指的是思维的规律,是与人思维、意识相关的学问。广义上的逻辑则主要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顾名思义,语法逻辑即是学习“语言”的方法、规律,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一套规则,在一定层面上等同于“语法”,强调的是语言在运用上、组合上的语法结构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但是,语法逻辑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文更是集合语言、语法、语用等众多因素的学科。牵涉到文字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语言的语法成分和语法逻辑,此时的语法逻辑不仅要求其语法使用正确,还要求所说的语言符合内容上、语义上的“正确”,即符合人们约定俗成的共同的说话习惯。(二)语法逻辑在当下教学中的地位。语法逻辑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和外语(英语)的语法逻辑。“语法逻辑”教学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在教学中趋于碎片化,只有在文言文教学中稍有提及,同时,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始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现代汉语新兴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在教学中只有病句题专门考察其语法问题,阅读、写作的教学中少有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强调语法逻辑,更不要说将语法逻辑嵌入到整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而现代汉语与外语的语法逻辑虽有相同之处,但囿于学科法方面:学生需要清楚句子的构成要素、各要素所涉及到的众多词语、各个词语的词性问题;在语法逻辑方面,学生造句时,需要辨析不同要素间的关系、掌握小说四要素、考虑到小说文体的特征等问题。此环节中,通过句法填充,解决语言层面的问题。在第二环节中,则着重分析句子对文章的引导意义,其中分析句中词语的特征及其指涉的方向。如探析能充当主语的“祥林嫂”一词,就能够明确其概念特征指向她的出身、她经历的事件、她精神崩溃的原因,以及封建社会中众多的“祥林嫂们”的命运等等。由此,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完成了从句法填充向文本分析的过度,也落实了语法逻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文本探析的教学任务。(三)从还原“故事原型”拓宽诗歌文本。董乃斌曾说:“中国文学确实有着悠久深厚、丰富多彩的叙事传统。以文史不分家著称的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从源头上就显示了丰沛的叙事性特征。”他认为中国文学不仅是抒情的文学,同时也是叙事的文学,古老的中国文字,就是为记事叙事而产生、而进化、而成熟的。自然而然,承载着先民们丰厚文化情感的诗歌、文言在一定层面上都包含了叙事的成分。既然是“叙事”,那就可以找到当中的“故事原型”,或者通过语言,无限地接近故事最初的样子。相较于句法填充、辨析词性等教学方法,还原故事原型则从句群的角度来进入文本,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个或多个句群的组织能力,锻炼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的能力,更多的是思维逻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笔者在讲述杜甫诗歌的时候,从诗歌的叙事性切入,通过让学生还原“故事原型”来重新掌握诗歌。这样做的原因有三:根据已有诗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完整该诗歌的“创作情境”,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语法逻辑能力;在还原诗歌故事原型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知识储备库,让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深入分析;打破诗歌“抒情化”这一固定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故事性,帮助学生由文本分析层面进入到文化表述层面。从课堂的生成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学生对第一首《蜀相》的故事表达虽然还不算熟练,但在第二首《旅夜书怀》和第三首《咏怀古迹》的学习时,已经渐入佳境,语言逻辑清楚、表述得当,对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表达也能表述准确。这种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原始情境中,更能够唤醒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对诗歌的掌握也就格外深刻。
三、语法逻辑教学对当下的意义
语法逻辑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较少系统的讲解,尤其是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问题,长久以来都被忽视。但语法逻辑是一切文章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我们必须要将语法逻辑的教学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认识到语法逻辑教学的重要意义。(一)对语法逻辑在教学中的地位的再度审定。高中语文教学与其说是对语法逻辑问题进行无意识地忽视,不如说是师生在语法逻辑这一难题面前都选择性地回避。一方面,语法逻辑问题在试卷中少有专项考察,导致师生皆不重视;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与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外语的语法逻辑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少老师也难准确、熟练地提纲挈领,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甚至有戏言称,语文老师等着英语老师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而英语老师则等着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语法问题进行专门训练。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大家对语法知识这一难题的回避态度,更不用说深入分析语法知识背后的语法逻辑了。但是,语法逻辑问题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将语法逻辑教学深入到课堂当中,能够帮助学生,甚至是部分语文教育从事者重新认清语法逻辑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其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基础性作用,对学生读、说、听、写、思等能力培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师重新审定语法逻辑教学重要性,在语法逻辑的学习中研究文本,在文本的理解中思考、辨析语法逻辑。(二)对高中语文知识的全面贯彻。语法逻辑既指向学生的基本功———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还指向语文教学的人文层面———增强学生的感悟力与思维力。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常被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这三者都是以“语法逻辑”为根基、以语言文字为肌理、以思维逻辑为灵魂导向。在基础知识方面,无论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还是语言得体、词语辨析均涉及到语言在运用上、结构上的正确性,渗透到词性、搭配等细微问题;阅读上,鉴赏性阅读虽然以修辞为主,其实与句子、句群的语法理论不无关系。写作上,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的表达和合理的谋篇布局也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和逻辑修辞知识。一方面,以语法逻辑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会全方位、多维度地辐射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以阅读促进写作与巩固基础知识,以写作提升阅读质量和人文素养,将会从多个层面反馈于“语法逻辑”的学习任务。(三)对新课标思想任务的具体落实。语法逻辑还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更深的层面。其于语文学科的4个核心素养和12个课程目标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语法逻辑,才能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审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才能更好地落实12项课程目标,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
明确语法逻辑教学的思维培育目标,探寻出有效的语法逻辑训练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宽以语法逻辑为教学切入点的逻辑思维规律,是当下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教学“痛点”。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能力从“语法逻辑”着手,直面语文学习中的语法痼疾,为尽早解决这一痼疾贡献自己的心力。
作者:杨鲜亮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 上一篇: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本中“笑”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