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思维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的应用
时间:2022-01-02 09:20:09
导语:常用思维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物理是高中理科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亦是难点,其难度着重体现在较为深奥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上,但通过对物理思维的建设,往往能很好的解决物理学科日常学习中难度过高的问题,而在物理考核测评的答题之中,则可以借助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对考题进行解析,从而降低物理学科的难度。在此,本文会着重谈到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思维:(一)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新时代教学模式下一种极具创新意识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对已知的某一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审视考题要求之后,进行推导、扩展、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视野得以宽广,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入手去答题。对答题效果与效率的提升,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从字面上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将不同的信息整合起来,实现信息的二次创造与重组,进而得到学生所需要的信息,需求解题的真正方法。它是将题目要求与学生知识信息所进行的一次汇总,并加以整理,从中提出有效的信息,对答题效率的提升是十分明显的。(三)目标性思维。目标性思维是一个不循常规的思维方法,它主要是跳出题目要求的圈子,从答案的角度寻求突破,也就是说从解题的目标来进行思考,以解题的目标来推演解题的过程以及条件,从而实现解题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诚然,或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方法未免剑走偏锋,钻了测评考核的漏洞,但考试并非科学研究,它在于求得答案,并非探索研究,考官并不会在乎你用的是什么手段得出的答案。(四)逆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说来与目标性思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异同,甚至可以说逆向性思维是目标性思维的一种发散,从方法上来说,逆向思维也是从结果出发,对解题条件与方法进行推导,但与目标性思维不同的是,逆向性思维并不受题型的约束,与目标性思维直来直去大多只适用于大题的方式不同,逆向性思维是以结果为导向,虽然推导过程之中可能会走上一点弯路,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并不会遭受题型的约束,适用于任何答题范围。(五)演绎性思维。演绎性思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思维模式,是从浦头导向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形式较为多变,诸如多段论、假设推理论等等。该方法并不能以言语进行准确的描述,需要多加练习以求掌握。(六)归纳性思维。这个不难理解,是将一般性原理进行总结概括,继而得出答案的一种简便思维方式。
二、常用思维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就实际情况来看,目标常用思维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尚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首先是课堂教学缺乏引导,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往往会由于教师引导缺失或是引导不到位的原因,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难以掌握思维方法,从而使物理学习整体上陷入停滞的状态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解题思维方式的重视,扫清教学障碍,规范教师的引导工作,是常用思维方法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次,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仍有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仍采用老一套“灌输性教学方式”,致使课堂气氛僵硬,学生学习欲望降低,思维能力受限,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继而极大的阻碍了常用思维方法的塑造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这个问题来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单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及时转念自身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主动研习新时代教学方法,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新型关系,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将对学生常用思维方法的培养纳入自己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中。最后是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说,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无论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作为教育受众的学生拒绝接受,自然导致其学习方法的单一,解题技巧的固化,那么也是不利于思维方法的塑造成型。这个问题,则得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建立其学习主体的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助其掌握常用思维方法,在不断的练习之中丰富自己解题的手段与思路。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解题往往可以依赖于常用的几种解题思维,为了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对于学生解题技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以高效、便捷的解题思维来提升学生的解题体验与效率,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手段之一。也只有在学生彻底掌握解题思维的情况下,才能在答题的过程之中恣意,做到思路清晰,条理顺畅,答案完美,进而实现学生物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肖斌.高考物理解题中的常用思维[J].高中数理化,2018(08):41-42.
[2]徐卫国.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J].考试周刊,2017(95):157.
[3]王影.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思维方法的运用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1):66-67.
作者:徐沛丰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 上一篇:微课与大学物理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高中物理特长类学生教学模块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