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8-14 11:02:33

导语: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指出了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包括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微课拓展物理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综合素质;拓展内容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及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方法,也要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是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其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物理教学水平。

一、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第一,直观呈现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消化。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应用有很大的影响。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室条件不足、课上时间不足等因素,一些物理实验难以开展,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更不能了解物理知识的实用性[1]。采用微课后,通过拍摄设施把物理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并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学生无须亲身参与实验也可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感受物理学科的奥妙。第二,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新鲜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微课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摄像等技术形成的,其拍摄的内容不是某一个教师授课过程,更不是某一个教师的专属,具有一定的共享性。物理教学中,由于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且学习兴趣普遍偏低。针对这样的状况,若采用微课将会创新物理教学形式,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微课风格多样、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微课的应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物理教学都以板书和PPT教学等为主,只有少数课程在实验室完成,这样的教学安排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鉴于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微课进行物理教学创新设计,第一,可以运用微课构建情景教学模式,把微课作为新课导入的载体。物理理论知识所揭示的物理现象和其中包含的物理规律大多源于生活,适当采用微课的方式,将生活中的例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用微课讲解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物理规律,用微课视频将其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能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二)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物理知识基础不同,学习需求自然也千差万别[3]。为了真正做到差异化,实现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A层和B层:A层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自主完成基础和提高任务;B层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可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把物理中的关键知识点或难点、重点等制作成“A层微课”和“B层微课”。然后,利用微信、短信等可视化渠道把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需要的微课视频自主学习,这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把知识点细化、具体化,满足自身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微课支持下自主学习,自觉调整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三)通过微课拓展物理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内容是知识的载体,拓展物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拓展物理教学内容。微课作为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作为教学内容拓展的最佳选择。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将其制作成微课用于课堂小结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并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期间,可以利用“微课”拓展生活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拓展更深层次的知识点。例如,讲解“超重和失重”这一章节,在给学生介绍太空失重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有关太空的其他现象,并讲解有关知识。由此,通过“微课”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课”,提高教学成效。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通过微课进行课程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拓展等,优化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打造有效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亚斌.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开展[J].学周刊,2018,23(11):149-150.

[2]万荣耀.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14):70.

[3]陈佳亮.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电阻的测量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8(19):140-141,150.

作者:陈兴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