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讨
时间:2022-03-04 09:43:31
导语: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中物理属于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要求相对较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微课”成为教学中的新名词。针对该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其当前应用情况和教学优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可行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应用
传统教学中的高中物理过于死板,仅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强识、强记,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的应运而生,为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微课的内涵所谓“微课”,即微型课程,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基本内涵
为建立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之上,将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再将其重点部分剪辑成片段,学生可以将其用于课堂探讨之中,以便于对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采取针对性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多的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教学来说,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加深自己对于高中物理的了解程度,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微课的优势
(一)将实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层了解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但是,由于现阶段各个学习硬件设施的制约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物理实验课程成为摆设,学生根本没有亲自见到实验的过程,从而对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微课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然后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现成的物理实验,从而去感受物理的奇妙,同时,也能将对应的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于深层知识的了解。
(二)存在多个教师的多种教学视频,教学风格差异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微课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的,所以,其拍摄的内容并不是一个或者两个教师所专属。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存在学生因为长期听某一个教师的课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而微课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窘境。网络的连接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教学风格,从而赋予物理学习的新鲜感,以提高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微课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微课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微课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通过对这些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解决的对策。
(一)学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学习资料
微课教学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连接来实现的,在信息库中,存在多种教学风格的教学视频。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选中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视频,从而导致学习进度停滞不前。学生对于自我学习的认识不清晰,会使学习缺少针对性。对此,微课教学可以加强信息分类,学生在资料搜索时,将会具有更强的目标性。或者可以利用答题的方式,设置一定的分析系统,来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
(二)难以让学生集中学习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重,所以,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快的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微课将时下最为流行的几个元素都结合了起来,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微课教学时不仅使用其进行学习,还可以进行娱乐。这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一般来说,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多是在课堂上使用,学校可以对网络进行控制,以便学生学习。
(三)削弱了教师的责任心
随着微课教学方式的出现与运用,许多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来减少自己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在潜意识里觉得,学生既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自我学习,那么课堂的教学环节就可以省略。然而,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责任心的削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微课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采用微课教学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仍旧没有解决的难题进行讲解,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四、结语高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初级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只是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缺乏动手、动脑能力。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发锡.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4(42):75,94.
[2]张媛媛.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5):47.
作者:王塔娜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教研室
- 上一篇: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