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当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索

时间:2022-04-21 10:33:00

导语:高中物理当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物理当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索

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新形势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日渐问津学校,在高中教学课堂上一展风采并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省首批重点高中,1998年,随着新教学楼的投入使用,建成并开通了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又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各科课堂教学开始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尝试,从而打开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新局面。

一年来,我听了十几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深受启迪,并结合实际,对如何更好地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思考。

在我校第八届教学百花奖竞赛中,有一位高一物理教师讲“单摆”这节课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电教媒体,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简谐振动规律:是回复力与振动位移必在一条直线上面而且方向相反;为了说明在单摆摆角小于5度情况下的振动可以近似看成简谐振动这个教学难点,他是这样操作的:首先通过实物演示单摆的振动,可以看到摆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段圆弧,再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回复力的方向沿着圆弧的切线方向,而位移的方向是由平衡位置指向摆球瞬时所在位置,即回复力方向与摆球振动位移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播放自制的教学录像片,利用动态的图示变化,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摆角逐渐减小时,即当摆角小于5度时,圆弧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可以近似认为,回复力与位移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总是相反的,从而使学生在直觉上相信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在耳闻目睹了一堂堂如此精彩的新课型后,深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使课堂生动活泼,一改以往只靠一只粉笔繁杂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结合高中物理教学,作了如下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实验做得成功与否,也关系着一堂物理课的成败,而在实际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演示实验呈现的微观现象难以让学生观察到,教学效果不佳,如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高一“布朗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微观上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是不能用肉眼一目了然的,水面上花粉小颗粒的运动情况也必须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而且由于收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个现象实际上也难以观察到。如果把这个实验现象用电脑进行三维模拟制成课件,把水分子和花粉颗粒制成不同颜色,大小不同的弹性小球,让大花粉颗粒球浮在小水分子球上,当大量水分子球做无规则运动时,与浮在水面上的花粉颗粒球发生弹性碰撞,从而使花粉颗粒球也做无规则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知“花粉颗粒运动的无规则性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验的完美结合。再如,在演示水波的形成,干涉、衍射现象时,按传统做法也是不易观察,教学效果不佳,若把这些实验放在大屏幕投影仪上去做,则既直观又形象。再如在学生实验中,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实验操作完毕后,急需将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然后作出图像,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这时计算机的高效、直观可显出极大的优势。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高考中的理科综合卷,给高三理科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形式上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综合考试也常常蕴含着对学生语文、数学、地理方面的知识能力的考察,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解决某些难题时,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一定更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下列例题:由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与由洛杉矶飞往上海的飞机,如果在飞越太平洋上空的过程中,飞行速度的大小和距离海面的高度均相同,飞机上乘客对座椅的压力,两种情况下,前者一定稍(_)后者;(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这是一道物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题,此题的关键是求出前、后两种情况下飞机相对地心的速度谁大。由于两种情况下,飞机相对地球表面的速度大小相同,故当飞机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飞机由上海飞往洛杉矶)时,飞机相对地心速度大,此时人所需向心力大。又由于人的向心力等于人的重力减去座位对人的支持力,故知前者乘客对座位压力小(答案填小于)。此题难于理解的问题也正是前后两种情况下,相对地心速度谁大的问题,如果能用媒体录像,显示地球轴向俯视截面图,演示飞机在两种情况下的动态飞行过程,此难点一攻即破。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运用至今仍是个新事物,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还会不断涌现更新的课题,所以,在当前不论是我们的实践还是思考,都难免有局限性,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