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09 02:56:48

导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应用型人才机制,然后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特征及建设不足,最后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包括社会层面强调“学科建设机制重组”;企业层面定位学科联结模块;教师层面强调项目演示,注重考核机制革新;学生层面聚焦实验的基础性与工程性;学校层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学科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十五”规划中指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建设过程应精准定位人才目标与培养模式,关注课程设置指向、教学改革价值及专业实践等维度。大学物理学科作为理工科学生个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亟待进一步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与发展机制,建设适用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对实践效益进行理性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参照学术界对社会人才界定的统一标准,大体可将社会流动人才划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探索研究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可为社会创造直接效益、直接服务于社会工程事业建设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其中,后类人才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有的科学原理或知识直接运用到社会生产与实践的过程中[1]。一般来说,与学术型人才群体相比,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实践范围、工作重点等层面存在明显区分,主要分为工程类人才、技术类人才及技能类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通过项目划分与任务对接,分批次、分周期、有序地融入工程设计、项目运行、技术操作及效益检测等过程中,将学术型人才设计出来的项目任务书、方案图纸、要素细目等转化成具体产品,切实完成与社会发展的多维度对接[2]。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发展属性,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团队组织、探究分析、自主学习及专业管理等层面的贯彻落实。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受教群体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侧重于深层次培养受教群体的科学观察、问题分析、知识要素筛选及创新求实等方面的能力。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多选取传统考核模式与内容体系,随着扩招制度所引发的生源素质下降等现实弊端的日益凸显,物理课程在学时量、大众化水平及社会转化效益等层面均存在一定的现实缺口,受教个体的基本能力素养、创新思维难以得到精准定位与效益保障。亟待从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及考评方法等维度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新的发展指向,持续为大学物理学科教学注入新的理念。

二、大学物理课程特征及建设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物理课程的特征。现代教育观注重从教学活动种类、学科建设目标、知识传播过程及学生智能开发等层面出发,关注受教个体的社会科学观、道德品质与专业学科素养等维度的多向建设,主张将学生个体充分融入课题项目能动性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在常规学科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科方法、模块体系等方面的选择性、自主性、联结性及自控性,以新时期背景下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来切实引导与检验教学质量成果,将学科人才充分融入我国社会体系各项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物理学科教材体系,以新课改标准为参照,大学物理在教材编排内容与实践项目运作指向等层面均进行了时代性引导与划分。对比物理专业与非物理专业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设置特征,两类公共基础教材均注重从物理学历史发展脉络与学科社会地位等层面入手,不断将近代物理学科内容引入到现代工程技术实践过程中,选取更新型、更现代的发展理念来强化学科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双边继承性及模式统筹性。(二)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不足。查阅相关学科教学资料可知,当前大学物理学科教学大体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学科指标“固定化”。受到传统办学理念与学科教学机制的影响,当前部分教学领域在学科文本内容选择、核心要点定位及项目测评模式等方面凸显出间断性、片面性的特征,违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指向;第二,受教群体范围受限。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背景下,其重要性、覆盖范围尚未得到精准界定与实效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受教个体的思维认知与能力素养建设;第三,社会效益转化度低[3-5]。根据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发展指向与实践效益,物理学科部分前沿研究成果未能切实转化成社会应用效益,学科应用潜能有待深层次开发。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一)社会层面:强调“学科建设机制重组”。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群体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根据不同专业的规划特点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对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授课流程及测评机制的要求不同,为达到更加均衡化、科学理性化的专业学科教学效果,各专业应统筹考虑后续专业课程建设中学生个体对物理知2019年4月识的应用效益诉求。从学科内容编排层面上看,区域相关教育部门应在对专业发展指向进行充分调研后,对公共物理教材内容进行大胆重组,切实强调专业特色,如工程机械类专业侧重讲解力学、热学及电磁学等内容,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科侧重讲解光学、近代物理学等板块内容。根据实际专业发展指向对物理教材内容进行后期适度调整,并适当添加应用实例以期实现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物理科学技术的深层次推进应牢牢把握学生创新型思维的根本效益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学时情况,在实际教材的制定与学生培养方案确立的过程中,将典型物理技术体系以“科技快餐”的形式传授给受教群体,根据专业科研项目的不同而划定不同类型的选题,不断增加近代物理理论的内容比重,力争在保证学科内容精细化、减少“无效课时”的同时,适当引入物理学的前沿动态或研究成果,以此来推进整体科学的多指向性发展。(二)企业层面:定位学科联结模块。根据不同专业在文本内容及运行机制等层面的差异性,相关参与主体应在大范围查阅物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本专业与大学物理学科相关联的板块内容,适当将物理知识与专业范例相结合,以科学素养的实效性建设来为后期项目建设奠定坚实的效益基础。重新审视社会实践技术的操作特征与应用范围,物理学科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对接度逐步增强,如将激光技术、等离子体技术、信息光学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运用到医学、计算机学、工程设计学等领域,由此衍生出的配套专题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受教个体科学素养与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多维度提升。(三)教师层面:强调项目演示,注重考核机制革新。参照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指向,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进入到高联结、全视角的发展领域,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灵活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或学科教具,不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发展。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资源来为受教个体播放实验视频或学科前沿动态,弥补物理实验设备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功能属性的欠缺点,以此来推进学生主体物理学科逻辑思维的强化及社会课题实践项目的运作技术革新[6]。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除讲解必要的课内教学内容外,教师应适当穿插课外学习任务来巩固学习效果,同时,切实提升学生主体的思维辨析能力、问题拆解能力、文本阅读能力等。在当前教学管理背景下,大多数高校物理学科结课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固定化、单向化的审评机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受教个体的自主学习性及应用能力的多维建设。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理念,可逐步推行集单元测验、课堂表现、阅读笔记及小论文编写为一体的新型学科考核模式,根据各个环节的测评效果来不断革新已有的学科建设方案,积极引导受教个体以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参与到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定位、价值指向与培养特点。(四)学生层面:聚焦实验的基础性与工程性。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兼具基本技术特征与常规测量方法的基础学科,对受教主体的理论衍生能力、实践项目拓展能力、思维逻辑强化能力与社会应用效益鉴别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建构背景,相关学生群体应深层次贯穿现代误差理论、工程技术意识、仪器设备使用技术及课程体系模型等新型知识要素,推进自身对理工科常规专业实验基本方法的多维度掌握,促使其在有效搭建物理实验与其余平行专业课题项目之间桥梁的基础上,将所学物理学科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效益检验”上。与此同时,学生应积极有效地将各类实验项目当成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方案策划与成效验收,按照社会课题项目实际运行模式来全视角评估实验过程、项目报告书及后期个体反馈等,杜绝敷衍了事、数据造假、结论抄袭及报告不全等负面现象,关注物理学科核心内容转变成社会实践效益的机制转型过程。(五)学校层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大学物理学科建设实效,学校应深层次推进对物理学科教师个体的培训与指导,持续灌输新型教学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关注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内容与新价值导向,关注特定教学周期所衍生出的培训指导路径,以期对现有文本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成果进行多维度解读。为精准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培养目标,相关高校教学领域应重新审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能力培养与专业实践教学等维度的联结效益,在实际师资管控与运行过程中,可建立健全“学院独立式”的物理教师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学院部门下设专业在发展指向等层面的差异性,选取物理教材中关联度高、专业特征突出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教学,积极引入校外专业人才力量来辅助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型运作模式,设置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人员、实验设备管控人员等多类群体,积极推进物理学科教师群体在社会实践项目组织经营与科技推广方面的能力建设与实效检验。

总之,大学物理是现代化工程技术的基础,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从社会、教师、学生及自身考虑大学物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优化细节,这样才能让大学物理学科建设走向正轨,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艳,陈仁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8,32(2):144-145.

[2]邹艳.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构建[J].物理与工程,2013,23(6):48-50.

[3]张春华,范仰才,谭诚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2,22(4):50-52.

[4]王忆,丁瑞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地方院校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5):81-84.

[5]夏兆阳,张宁.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84.

[6]王殿元,江长双,刘志强,等.多方位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J].江西科学,2005(5):137-139.

作者:程冬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