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第一堂课教学思考

时间:2022-07-07 02:54:44

导语:大学物理第一堂课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物理第一堂课教学思考

摘要: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积极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在大学物理第一堂课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性质、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物理学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在物理学中找到解释。大学物理学是一门面向非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走出校园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他们更倾向于重视能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学科,如专业课、英语、计算机以及其他与考证相关的学科。对大学物理这门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学生则认为不用花太多心思,只要拿到学分即可。这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物理的第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在第一堂课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带领学生顺利迈入大学物理的门槛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结合实例讲述大学物理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了大学物理的重要性,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说明大学物理与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如对于道路桥梁方向的学生,缺少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知识则无法修建道路和桥梁。其次,教师结合当今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比如人们时刻不离手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于文件传输的优盘等等,其中的核心技术都源于物理。教师还可以结合近几年热映的高科技电影,调动他们的兴趣,如在201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星际穿越》,剧情中通过虫洞穿越时间、在米勒星球中的时间膨胀、主角家中由书房构成的高维空间等都来源于物理学。

二、讲述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

教师在第一堂课的授课中,应特别指明二者之间内容的区别。高中物理中的公式或结论一般是针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因此只在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大学物理中的公式具有一般性。

三、讲述微积分在大学物理中的重要应用

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物理问题用简单的代数运算就可以解决,但是,大学物理中的物理问题几乎都需要利用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解决,这是因为大学物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或运动过程一般是随时间变化的。习惯了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学生,需要逐步掌握微积分思想和方法,并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讲清楚大学物理与微积分的密切联系,提醒学生在学学物理之前,复习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四、讲述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作为基础课,在一般工科院校中所分配的课时不多,甚至有愈加减少的趋势。如此一来,教师需要在少课时的前提下完成相对较多的教学任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教学效果几乎是每一位教师一直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多数院校采用以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甚至有些班级以纯粹PPT课件为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优点,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可利用多媒体把文、图、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幻灯片翻页快,学生有时来不及反应,对学过的内容印象不够深刻。

五、讲述物理学的框架

了解物理学的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形成整体的认识,适当的引入物理学史转折时期的一些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讲述物理学家在看似寻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带来物理学史上的一次次突破,进而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启发,学习物理学家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科学创新的精神。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六、明确大学物理应该怎样学

首先,掌握基本概念。只有弄清基本概念,学起来才会顺畅。其次,需要做习题,做习题的过程就是掌握物理概念和方法的过程,通过做习题发现问题,重新思考,更深入理解概念。再次,对于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可以更深入的学习,也可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理解。最后,大学物理授课重视框架、概念、思路、方法,学生听课时应特别注意教师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得到什么结论,重点听思维和方法。万事开头难,教师应在第一堂课引导学生顺利迈入大学物理的门槛,以便完成从高中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过渡。但是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成果,还需教师和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共同持续努力,不断探索更佳的教学方法。

作者:吴钰涵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