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现状分析与改革

时间:2022-03-17 09:27:20

导语:大学物理现状分析与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物理现状分析与改革

1操作考试

为了避免以上所述情况继续发生,近年来,摒弃了之前的课堂笔试,改为考试时间为45min的闭卷操作考试。由于实验仪器及教师数量的限制,每个学生只能考查所做过实验的其中一个,由教师在临近考试时才通知每个学生测试的实验项目。因此学生到了考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考哪个实验,这样就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实验课并在考试前认真复习。另外,每个实验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不同的方面,且并不是平时做实验时那些步骤的简单重复,这就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同时也能更好的检验出学生对于该实验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临场的动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操作考试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同学动手能力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认真对待平时的实验并积极动手操作的同学,能够很快看懂考题并顺利地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也有部分同学因考试紧张或是平时练习得不够,开始考试时有些不知所措,但经老师提示,也能够尽量完成;还有少部分同学从进入考场起就一脸迷茫或是东张西望试图作弊,在同时进场的其他同学都完成考试之后,仍然毫无头绪。调查表明,19.8%的学生认为考试很简单;51.8%的学生认为考试有些难度,但也顺利完成;21.5%的学生认为能够做出部分题目,若考试时间能够再多一些,可以完成得更好;另有6.9%的学生则表示考试时基本不会,做得很差。操作考试与笔试相比,更能够体现出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作用,这是优点。但操作考试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笔试时,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相同,这是非常公平的测验方法,而操作考试则不然。

不同的实验难度不同,而同一个实验考查的内容或方式不同,其难易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即使考查内容一样,每台仪器的工作状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每个实验由平时上课的指导教师负责出题并监考,每位教师出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评分标准都不一样。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操作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因而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操作考试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较小,以便将其中的不公平性降到比较低的程度。调查显示,60.9%的学生愿意采取操作考试,仅有5.1%的学生希望采取笔试,但由于操作考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也有23.2%的学生希望采取笔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另有10.8%的学生希望以小论文的方式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

2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讨

2.1考试形式的改革

课堂笔试就属于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因此可以将笔试和操作考试结合起来,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各占一定的比例。或者也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期末考试方式,例如平时实验成绩较高的部分学生可以申请免考,在所有实验结束后写一篇小论文作为考试方式,而其余同学仍然参加期末考试来评定总评成绩等等。

2.2操作考试的改革

设计开发考试用的物理实验仿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仿真软件上进行统一的实验操作考试。这样就不需要实验仪器,只需要大量的电脑,因此可以有效地消除实验仪器工作状态不同所导致的实验操作考试误差。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电脑都可以自动记录,不需要专职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师监考及当场评分,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监考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4]。另外,使用仿真软件考试时,考试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例如,每一个实验都可以出大题和小题,大题用于全面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题用于考查学生对该实验步骤中的某些细节、重点、注意事项等是否掌握;大题和小题可以是不同的题目,大题也可以由小题组成。在考试时,可以由电脑随机抽取,灵活地组合每个实验的大题和小题。例如,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某个实验的掌握程度,可以抽取某个实验的大题让学生作答;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所有实验的综合掌握程度,可以把每个实验的小题组合成一份卷子让学生作答;或者还可以让学生做其中一个实验的大题,再配合若干个其它实验的小题作为辅助,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程度和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水平。综上所述,致力开发物理实验的仿真软件,让所有实验都可以上机考试,将是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的方向之一。

3结束语

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做实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而应该本着积极的态度,让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物理实验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科学的发展,必须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应当不断努力,优化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实现物理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5-7]。

作者:邱祖强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