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29 08:38:09

导语: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也是物理考试的难点内容。部分教师困囿于传统的教法,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强调通过死记硬背理解概念,大搞题海战术,割裂了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学生的合作探究变成无效的玩耍,课堂充斥着过多无聊的提问,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变成“放羊式”的课堂,以致学生对密度、浮力、压强、机械效率等概念、规律缺乏认识,解题缺乏灵活性,力学教学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力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灵活引入课题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的课题,或创设悬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或创设生活情境,为新知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之间搭建桥梁;或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真知。

1.故事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可借助“阿基米德跨入浴桶的瞬间发现检测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方法”的故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多媒体情境。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向学生传递完整、丰富的信息,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内容时,教师通过播放热气球上升、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潜的情景,思考: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感受到物理应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物体知识的应用价值。

3.创设悬疑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之机产生欲罢不能的教学效果。如在“运动的相对性”教学中,教者呈现图片,提出问题:“小华和小涛坐在未启动的列车上,此时有一辆列车从小涛旁边驶边。他们此时对运动和静止产生争论,小涛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而小华认为:“其实火车根本就没动,仍停留在站台上。”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发现他们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小涛选择的是开动的车,而小华选择的是站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不断质疑、释疑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规律、掌握定理。如在“气体压强”教学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演示教材中的实验:当易拉罐自然冷却时,其外壳被压瘪,让学生思考此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证明大气有压强?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究之门,让学生在思考、猜想、交流、验证中提高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发现现象、探索规律。如在“速度”教学中,学生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分别将他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并从同一高度释放,通过实验看看哪个纸锥下落得比较快。学生针对纸锥运动快慢展开讨论,思考有没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学生提出根据相同的时间内比路程,也有学生提出根据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教师适时提出路程的定义、速度的公式、单位、换算,设计出表格,测量并计算纸锥下落的速度。

3.通过多媒体演示辅助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某些实验并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传统大气压强所做的托里拆利实验,因为水银有毒,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虚拟实验来完成,让学生在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上课堂上无法完成实验的缺憾。

三、以情优教,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

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以情优教,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以人格魅力吸引人。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要俯下身下,走近进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他们才会愿意学习物理,才会去探索物理的奥秘。

2.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领悟物理之美。教师要通过分子、原子运动让学生体悟物理之美,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精深博大,产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愿望。教师还在通过物理有趣的历史,如介绍牛顿、阿基米德、帕斯卡,以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学生不断奋进。总之,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教学、优化教法等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和谐发展。

作者:嵇建中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