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突破
时间:2022-08-02 11:02:00
导语:透析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突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学生刚学物理时,由于新鲜、好奇,大多数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的加深,爱学物理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是一个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物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直接接触的不多,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有些衔接不上,在认识上会出现障碍,对学生来说物理存在着难点,这样便会产生难学的感觉。为了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好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物理知识难点的形成原因很多,那么如何突破知识的难点呢,下面简单地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知识准备不足
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过,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的问题,在学生中会形成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感觉。
二、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20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物理太难的感觉。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要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
三、概念相似,形式相似,会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
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ρgh和浮力公式F=ρgv,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区分;压强公式P=F/S与功的公式W=F.S,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像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容易弄错。针对这种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难点,教师讲解时要进行透彻的分析,重点讲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关系,如:P=ρ1gh表示密度为ρ1,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F=ρ2gV则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2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力。P=P/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W=F.S则表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像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要分清它们,就要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热能即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内能的多少,也就是说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样对概念指出了区别,才能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后,便会看到小磁针静止时,南北极方向发生偏转,不再指向原来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学生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没有条形磁体时,小磁针自由转动以后,总是南极指南,北极指北,现在情况不同,说明小磁针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一定是条形磁体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便是通过磁场产生的。这样学生才会打消怀疑,这样用实验的直观性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当,同样会增加物理知识的难点
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多数只是简单介绍,并不是严格的定义。例如:教材中对于电流只是简单地说说,有电流通过灯时,灯会发光,没有电流通过时,灯会熄灭;对于电压则是: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见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如果我们要是如普通物理中那样去定义电流、电压的话,会使学生更难接受,更加糊涂,会使教学难度更大。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很多内容都只是初步了解,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由探究而掌握现象、规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适当调整,灵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用最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方法,去讲解、分析,以便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 上一篇:副书记创优活动承诺书5则
- 下一篇:扬传统定信念执法活动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