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评价探讨

时间:2022-12-07 10:20:57

导语:初中物理教学评价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评价探讨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处理好课程、教材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改革最关键的是考试与评价制度及其方法的改变。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事实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制度,参与设计学习评价。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内在动力的支持(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还要看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真正“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更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学习成绩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进行传统的考试,以分数评价过多地关注结果评价。但这只能判断出学生在某一时间上取得的成就或表现,我们只关心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知道学生哪些题会做哪些题不会做,而对于不同学生个体如何取得现有的学习成绩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则缺乏足够的关心。我们的考试成绩只关注共性发展(即目标中心),而忽略个体的独特性,注重“秋后算总账”、“一分定乾坤”,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每一章节或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性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我们要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经常采用形成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改变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考试分析深入每位学生的考试答卷上。

三、更重视学科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评价

“所谓学科能力”,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性,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智力与能力的成分,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物理观察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物理自学能力和物理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固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努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品德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只关心他们个性和品德发展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智力的发展情况、个性的发展方向及其道德品质的表现。

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变化。而教师在这一方面在某个程度上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评价学生的学习,而应该换位思考,给学生比较合理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应该以一定的份额记入学生的评价成绩中。

五、更加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物理教学的评价是根据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标准,通过系统的调查、比较和收集材料,对学生学习物理这一活动的结果、过程和有关因素进行描述或价值判断,并且通过协调达成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共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物理的质量。教学评价必须正确有效,否则就会变成“无用功”,于事无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要做到评价的准确、有效,教师必须“公正”,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说:“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即对智力、相貌、性格、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普施爱心,有教无类。要做到公正,教师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而应平等对待学生,以免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总之,初中物理的教学评价,形式要多元化、多层次,性质要公平、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作者:董新利 李鸽 单位:石嘴山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