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4篇

时间:2022-07-16 02:34:54

导语: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现代教学理念下物理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初中物理知识难度逐渐加大,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遵循尊重、民主、发展的原则。尊重是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尊师爱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热爱,就得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增强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和谐、愉快、充满感情交流的过程。

二、强化现代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现代教学理念真正见效于课堂,需要从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全方位启动。如:教师的备课、上课、命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解题技法、实践活动等;更要全面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

三、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突出探索性方法的培养。以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物理教学常用的演示实验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探索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精神。(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

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让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自然、为社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问题于课后提出,让学生在应用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是教学大纲的显著标志,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学过光学知识后我给出这样一道开放题:冬天在野外活动时,在没有点火工具情况下怎么样引火做饭,可采用哪些方法。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总之,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作者:刘明工作单位:河北省昌黎县裴家堡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创建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性功能,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和对物理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另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气氛。对初中学生来讲,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重力》时,教师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模拟动画演示牛顿发现重力现象及自然界普遍存在重力现象的情景。由于比较形象生动地演示出苹果从树上落下,跳伞员在空中降落,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这一幅幅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自己往下落?跳伞员为什么向下降落?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等等这些现象。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力现象,来丰富学生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地球上的这些物体,只要它们离开支持物,最后总是落向地面;以及是什么力量使河水永不停息地流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最后以模拟动画释疑。通过这些运动着的物理现象的表面,抓住实质:即这些现象都和地球有关,地球在吸引这些物体,从而得出地球对他们的这种吸引作用,我们就把它叫做重力。这节课内容虽然只用了一段模拟动画,但是它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设一种情景。再结合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逐步表达出来。使学生觉得既学起来有趣、概念又容易理解,记忆也很牢固。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揭示物理规律,强化物理教学的实验性

对初中学生来说,大多数缺乏较高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能否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讲《惯性应用》时,应用惯性解释日常惯性现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由于物理现象瞬时性变化,又涉及力学和运动学中的几个概念,情况较复杂,难于理解,因而回答不清或回答不完整,感到难学。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动画或录像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的阻力而停止运动,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向前运动。但是又由于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使木块底部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的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因而木块倒向前方。这一物理现象虽然非常简单,但是解释清楚确不容易。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动画或录像的可控性、分解性、再现性的功能,把这一具有瞬时变化的物理现象放“慢镜头”。同时对小车、木块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个分析,由于图像清晰,模拟逼真,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理解,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它几个有关应用惯性解释现象的投影出来,进行演示,并让学生照前面的讲述进行分析,进行解释。通过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应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的方法。再如大气压强、液压刹车的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液体热传递中的对流现象等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形象直观;他说明问题,揭示物理规律,从而加强物理教学课堂的实验性。还有些物理实验,虽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但是由于教具小等原因,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特别是复习阶段的重复演示,内容多,时间紧,一一演示很难办到;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物理实验,可以加强物理教学的实验性。比如《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是一节使用多种电学仪器的实验课,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往往由于学生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较少,一节课使用多种电学仪器进行测量,有的学生就感到不知所措,经常出现电路连接错误,还出现忙了一节课,结果连一个实验数据还没测量出来的情况。为了减轻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按步骤顺利做好实验,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测试小灯泡电功率模拟实验过程的模拟动画,课前教师结合实物实验,分步演示,讲清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省时省力,直观性、可操作性强,因而大大加快了学生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信息反馈,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表明: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和控制过程。而控制过程又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信息反馈,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措施之一。比如将某些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填空、填图、填表,以及选择、判断、改错等等各种类型标准化训练习题的文字灯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时机,及时映现在屏幕上,学生可口答、笔答、讨论;进行讲评。其容量之大、题型变化之多,方法之灵活,出示之快捷,反馈之及时,作用之显著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及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在学生做练习时配上轻快的音乐;到检测时,学生输入答案,电脑又会有反应,错了,它会说:“对不起,你需努力!.”;对了,它会说:“你真棒!.”。全部完成时,会响起一阵祝贺你成功的热烈掌声,使人心情格外的舒畅。如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一节课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淤当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密度液体之中,决定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于当体积不同的物体浸没在同一密度液体之中,决定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盂当同一物体浸没在同一液体的不同深处,浮力大小变化如何?榆当一个物体在逐渐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浮力大小如何变化?以及不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浮力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时教师紧紧抓住阿基米德定律及公式,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关键因素出发,借助模拟动画的直观形象,将各种情况演示对比、比较、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阿基米德定律的内涵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让学生彻底明确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于多媒体技术模拟动画变化形象具体,启发思维效果良好。总之,在物理教学中,那些学生接受知识遇到阻碍,教师不能用语言详尽描绘,图片不能充分展现,实验不易观察之处,让计算机发挥作用,能尽显独树一帜的风采;同时使物理教学日臻完善,使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轻松。随着学校计算机装备的普及,计算机在辅助物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个崭新的物理教学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胡祥静工作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中学

第三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意识培养

一、培养学生效率意识途径

1.在物理教材中挖掘素材,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

苏教版八、九年级物理课本,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为如下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含学生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能在个人力所能及范围内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所以,在教材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培养学生效率意识的素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一定会大有收获。例如,在“汽化和液化”一课中,书上介绍的新疆“坎儿井”地下灌溉工程,该工程大大减少了给水过程中水的渗漏和蒸发,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在灌溉时的利用效率,由于“坎儿井”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所以,“坎儿井”工程可与举世闻名的长城相媲美。诸如以上的内容,教材中还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挖掘,细致揣摩,久而久之,对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一定大有帮助,它能使学生在物理教材中不断体会到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在有真实数据的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难免会做不少习题,题目的命题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亲自动手解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效率意识的良机。例如,有这样一道含有真实数据的习题:“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年均发电量预计为8.5×1010kwh,这些电能将送往华东、华中等九省市,所以人们说:“三峡可照亮半个中国。”专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一个每年消耗5×1010kg为单位的水力发电站,而且是廉价、清洁、可再生的能源。(1)已知煤的热值为2.9×107J/kg,求5×1010kg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三峡水电站与同等供电量的水力发电站相比,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1011kg,已知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密度为1.98kg/m3,求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的体积。(3)试计算该火力发电站的效率。这是一道真实素材编写的有关物理中效率计算的苏州市中考习题,学生在动手解此题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了解我国三峡工程的伟大壮举,另一方面通过计算会感叹火力发电效率之低。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我借题发挥,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属于能源相对较为紧缺的国家之一,所以,在利用有限能源资源时,我们一定要尽量、设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学生通过经历诸如此类题目的解析过程,让效率意识在头脑中生根发芽。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学科中的实验也较课改前增多不少,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也是培养学生效率意识的好阵地。例如,在教学直流电动机时,我设计安排学生动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直流电动机模型来提升重物,第一次实验是在直流电动机转动时受较大摩擦下进行的,设测得重物重为G,重物被电动机转轴转动时提升的高度为h,电动机工作电压力为U,通过线圈中电流为I,所用时间为t,则此时电动机的工作效率η=GhUIt;接着在第一次实验基础上,通过加润滑油的方法使电动机转动时摩擦减小些,设在G、h、U、I不变情况下,测验出所用时间为t′,则第二次电动机的工作效率为η′=GhUIt′,由于t>t′,显然η′>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后明白,许多的物理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合理改进实验操作,就会大大提高效率,切实起到节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增强效率意识。

二、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学科教学充分体现“STS”的教学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家用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适时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高效率的意识。例如,家里用煤气煮鸡蛋是极为平常的家务事,水煮开后用大火煮和小火煮效果差不多,但用小火可以节省煤气。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机、空调、电脑等电器处于遥控待机状态时都会消耗一定的电能。诸如此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渗透节能做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习惯,对有效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至关重要。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全民提高效率意识是利国利民的一大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挖掘、习题练习、实验探究、生活渗透等做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从而为“低碳节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勇明工作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课堂创设情境优化

1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从上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的引入至关重要.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演示新、奇、趣的实验等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探索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

1.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情景

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引入时先以多媒体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飞行员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的视频为根据设置悬念:人手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若能,什么条件下才能抓住?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1.2设计新、奇、趣的实验,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支试管,一大一小.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若倒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感到好笑,认为肯定是小试管掉下来.此时,老师做出一个接小试管的姿势,但结果是,水流出来的同时,小试管向上进入了大试管中.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水压在小试管上,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上去呢?这一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然,在情境的创设中还可以用一些故事、图片、漫画、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等引入新课.不管以什么方式引入,都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冲突性.

2创设各种情境,综合培养学生能力

2.1利用古诗、歌曲、故事和影片等创设物理氛围情境,将学生带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笔者用国产老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主题歌曲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参照物”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利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男主角从奔跑的小轿车跨越到大巴车上的影片片段来创设情境展开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应用———两物体“相对静止”的讲解,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能使学生在对诗歌和影片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2.2善于设问、巧妙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第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全神贯注,进入良好的情境之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如在《运动的相对性》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般的氛围后,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第二,善于设问,巧妙导思,关键要在“善”字和“巧”字上下工夫,何处问,问什么,怎样导,都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又如在《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演示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设置疑问:如何才能使乒乓球不从漏斗中落下?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回答用力向上吸气和大气压的作用.继续追问向下用力吹气行不行?再演示通过漏斗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乒乓球不仅不会落下,而且被吹贴在漏斗中.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猜想,与日常生活“相悖”,感到不可思议,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把学生集中引入探究“为什么”的情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3在实验探究中创设小组操作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首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物理教学中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内容时,我们创设这样一个小组操作活动情境:拿一个空碗和一个硬币,把硬币放在空碗中,让几个学生在碗的四周观看,刚好看不见碗里的硬币,然后再向碗里慢慢加水,四周的几位同学会看到:硬币好似从碗底慢慢地往上浮,然后完全出现在同学的视野里的这样一个现象.这样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急迫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接着教师进行讲解、实验、分析.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会,教师也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且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实物的形象.而物理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先创设如下小组操作活动情境:在桌上竖放一块茶色平面玻璃,并在它的正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再在成像处放一大烧杯并加水,要求学生从前面向玻璃后观察烧杯中的火焰加水后是否熄灭?然后由教师提问:为什么火焰能在水中继续燃烧?学生通过探究、相互讨论后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虚像”的概念.通过创设小组操作活动情境的实验,学生既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又要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2.4创设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激励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物理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激励情境,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给予赞扬:很好、你真棒、非常不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问题、小实验,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则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

3在课后巩固中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和社会中去,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在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后,还可以配合学生练习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最新科技时事动态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景.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课后巩固中创设学校运动会上的4×100m接力比赛中,公认的强队因交接棒时的失误而与冠军失之交臂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能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联,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提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延续.综上所述,创设情境对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把学生学习兴趣变为情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当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姚良军工作单位:江阴市月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