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课堂教学的成果方案

时间:2022-04-21 10:56:00

导语:加强初中课堂教学的成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初中课堂教学的成果方案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内容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课堂教学预设,就不可能有持续地生成,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最充分的预设。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激情共舞,以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设;生成;谋划;即时;回归

从教学角度说,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让科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过程。因此,我认为,科学课堂应提倡“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精心谋划预设,期待精彩生成

《科学》作为学习的客体,由于其生动、实际的教材内容,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方法,典型、成功的科学故事介绍,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基于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学内容中,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逐渐使之形成稳定的有利内因,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当演示“蜡烛燃烧”和“石灰石锻炼”实验时,采用古诗“蜡烛成灰泪始干”和于谦的《石灰吟》,从《科学》和《语文》学科两个角度分析其涵义,使原来已感兴奋和惊奇的学生心理进一步激化,上升为尊师勤学的敬师情感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如《不断运动的地球》一章中,在“地球的自转”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引出不同经度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再从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的地方时,会引起的问题[时间混乱、难以计时],引出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24个时区];又从假如向东或向西做环球航行,由不同时区的区时差可知,日期又会怎样变化[比原来多一天或少一天],从而引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层层递进,浑然天成!若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那就会成为枯燥乏味、支离破碎、艰涩难懂的“知识”。我的做法是:以逻辑为暗线、以问题为明线,以活动为载体,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学生始终处于“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中,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不知不觉中理清楚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到了故事会环节,全班沸腾了,知识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眼界开阔了,进而更加会学、好学、乐学了。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也在教师充分的教学预设下演绎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探寻真理的乐土。

二、即时准确预设,融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源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存在很大的变数,很多的不确定性,还得有因学情而即时做出预设的本事,让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

如“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基本完成时,请学生汇报交流,建议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留给了学生一个空间;在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质疑:水的沸点是,但他们测出的是98℃,是书上出错了吗?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立刻表扬这位同学勇于根据实验结果对书本提出质疑,精神可嘉,并指出科学需要的就是质疑,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鼓励他继续进行探索;当有一小组提出用刚才的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迅速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并作了充分的解释,我们带头鼓起掌来:“你们真行,你们又让老师学到了新知识”。

上述案例表明: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

三、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和谐课堂

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由苹果落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的发明……。科学教学,其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它和其他的纯理论学科不同,它以实验为基础,而且大多来源于生活。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并且学以致用,是我们在新课标形势下构建和谐课堂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

有位老师在教学《电路图》这节内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开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唱歌,唱到高潮时,突然音响断了,学生和老师都扫兴。大家都在想,音响坏了怎么办呢?有学生说找电工,很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嘉宾电工,请他来给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大家就随着这位嘉宾从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开始进入了预定的轨道。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成果也非常大,能够利用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发光,并找出一些灯泡不能发光的原因,体验了一回小电工的滋味。当然这里如果要解决音响故障的问题,似乎这点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一位普通教师只能奉送真理,一位优秀教师则教人怎样发现真理。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在反思其中的乖谬等。

要做到科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与生活及社会相融合。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体现了科学基础知识与科学探究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把学科知识镶嵌在生活和社会之中。作为教者应该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审视教材,教会学生用生活视角引入知识,用科学视角探求知识,用社会视角运用知识,完成“从生活走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社会”,进而“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上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求真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上面例子,说明了只有开放和生成的课堂,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待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灵活利用、充分利用。根据生成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不把预设当法规,让预设成为一种“弹性预设”,让预设服务于学生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的场所。

总之,预设与生成不是“你死我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又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回避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并且缺乏生命力。因此我们既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为生成创设前提,提供可能,腾出空间,又要在新的生成性信息产生时,适时调整,改变预设的程序,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才能将科学课堂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赵学漱,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5

[2]《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胡品芳2002年5月

[3]“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