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2-12-30 11:07:39

导语: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

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在国际上发出并且传播好自己的声音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重要理论依据,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是我国多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基于此,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开始逐渐关注传统文化传播,并开始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如何才能“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将结合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厘清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节为概论部分,即对中国饮食文化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以及传统饮食思想等。第二章节集中介绍了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梳理了八大菜系历史发展,阐述了其各自的代表菜和特色。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酒文化和茶文化,包括各自历史发展、茶艺与酒礼、中华名酒和名茶以及各自的文人故事等。第五章节将研究视角引入文学作品中,探讨了古今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第六章节从饮食民俗文化的角度着手,介绍了我国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多方面的饮食习俗。第七章节介绍了中国筷子文化,分析其海内外文化现象,展现了我国饮食器具方面的饮食文化样貌。第八章节主要以中国传统食礼为主题,介绍了各餐饮环境下的就餐礼仪。第九章节中,作者例举出历史名人的饮食故事。整体上看,该书从多个方面系统化地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知识性较为突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扩充饮食方面知识提供了帮助。

每一种饮食文化素材如相关典故、文学作品等,或是包含饮食烹制文化,或是包含餐饮礼仪文化,相对于专业知识,其显然更易吸引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因素结合该书内容并联系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迟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我国的教育环境较为复杂,不同种类院校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便是仅有部分学校重视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未能重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部分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以知识教育为唯一目标,带有一定功利性质,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不够深入,严重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必然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意识指导实践,当院校管理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层领导以及相关教师都未意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那么显然会对相关教学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其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就当前来看,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严重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课堂要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需要一个先进的、规范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作为桥梁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将文化内容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顺利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感染和引导的效果。然而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的“填充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拓展内容的需求。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没有统筹好学生的学习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无法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最终致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加难以融入教学。其三,师资力量略显不足,难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发挥其价值,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不过在当前阶段,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在专业课上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比如,部分教师执着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习惯在专业课上穿插学科教育外的知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再比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较弱,没有将“育才”和“育人”结合起来,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专业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如科研任务、行政任务以及各种学生工作,迫于这些任务的压力,他们难以分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应用传统饮食文化展开研究。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路径结合该书传统文化内容并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笔者认为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可从以下路径探索采取对应措施。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科学意识指导正确实践,必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具有必要性。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育方针中,并通过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如:汉语言专业教研会议、教师会等,向教学基层领导和一众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传递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确并且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自上而下地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另外,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双向融合领域的相关学者与专家到校内开展交流会、讲座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参加,通过这些交流会与讲座,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其次,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关联的点,并丰富这部分内容并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文学大家的生平故事时,可以将其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如古时候的苏轼、米芾,欧阳修等,近现代的汪曾祺、唯灵、梁文韬等,向学生讲述他们的饮食故事。此外,上文提到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摆脱“填充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加深刻的解读,并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策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感受,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作饮食文化相关文学作品等。

最后,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能力。要发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价值,其对专业课教师的执教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更要有一定的“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基于此,我国国内大部分院校都需要自行加强该专业师资建设,武装本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展开专项培训工作。具体来说,院校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展开培训,聘请国内专业领域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执教能力。也可以定期派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地对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与实践,从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及其作用发挥。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院校应积极建设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融合机制,利用考评制度、激励制度等方式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从而为其价值发挥奠定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让广大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以及饮食文化历史发展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其内容丰富具体,编著思路清晰,章节设计合理,可读性较高,既适合作为饮食文化爱好者的读物,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材或选修课教材。

作者:吴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