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内涵译介及英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03 03:09:33

导语:饮食文化内涵译介及英译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饮食文化内涵译介及英译策略研究

摘要:该文联系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和“一带一路”当代背景,以“食在广东”饮食文化与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粤系菜式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粤系菜肴的历史渊源简要概述,以及对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菜式的译介离不开对特定文化习俗的研究和特定的翻译方法,使用合适的句式和词汇对其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广东饮食文化;文化内涵译介;翻译策略

老子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在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外宾到访中国的次数也日益增加。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是秉承这句话:“民以食为天。”接待外国友人,无论是洽谈国家大事、商业会谈,又或者是友情的延伸,饮食文化的出现必不可少。因此,准确做好菜单以及菜肴译介翻译不仅对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作用重大,同时也方便外国友人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菜肴的命名和其文化内涵也为今后的英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代背景联系

中国一直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这一直是中国对外坚持的外交战略。而广东“建成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也是广东发展模式的一大转变,其中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推动该战略的建设和完善。1.1中国饮食文化及其粤菜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式菜馆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粤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全球各地也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国家对广东地区发展愈加重视,使其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强大力量,不断活跃在对外经济和交际上。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食在广东”,使得粤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1.2译介研究提出的必要性译介,顾名思义,“译”即翻译,“介”的重要内容则是传播。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译介则是通过翻译这一手段将其文字传播出去,实现文化、思想上的“走出去”。因此,要看一个文本的译介是否称得上成功,传播有效性的实现程度往往是它的关键(鲍晓英,2013:34(05))。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一直是我国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宣传手段。将中国文化译成外语,是国人“向世界讲述中国,实现文化繁荣和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推动下,广东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针对粤菜饮食文化的译介研究,则能够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广东地区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在方便西方友人更好了解粤系饮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粤菜餐饮企业的发展,让他们更好地接待外宾“食在广东”,进而更加有效地对外传播广东饮食文化,进一步提升广东的国际形象。

2粤系菜式的历史渊源简述与翻译

粤菜的起源.可远溯至距今两千多年的汉初。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饮食制作的技艺、炊具、食具和百越农渔丰富物产结合,这就是粤式饮食的起源。而粤菜的技艺和特点日趋成熟是在南宋之后,这同宋朝的南迁,以至于众多御厨和官府厨师云集于粤,特别集中于羊城有关。唐代开始,广州就成为我国主要的进出贸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在宋、元之后,广州成为内外贸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业日益兴旺,这也就使得饮食服务开始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饮食行业的蓬勃兴起,为粤式饮食尤其是给粤菜的后期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场所。在进入明清两代后,粤菜、粤点、粤式饮食便真正地进入成熟和发展的高峰期。这时的广州已经逐渐成为一座商业大城市,粤式饮食也真正地形成了一个体系。闹市街道遍布茶楼、酒店、餐馆和各种特色小食店,各个商铺争奇斗艳,食品之丰,款式之多,世人称绝,故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由此不难看出,粤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同其他地区的饮食和其他菜系一样,都有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共同性。在当前的文化翻译体系中,由于中西语言的差异,导致中国菜系名称和当中的文化无法准确传播;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缺少深入探究其文化传播层面,导致现有的菜单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失误。因此,针对一些蕴含文化内涵的菜式,如何正确措辞且翻译地道,让其真正成为文化宣传的一大助力,已经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点。2.1广东相关菜式的历史文化与传说。由前文简述可知,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岭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也造就这个地区饮食的丰富。广东地区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当中的菜式更是数不胜数。以下,笔者想以广东地区最著名的三道菜式“龙虎斗”“护国菜”和“太爷鸡”作为典例加以阐述广东菜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鲁迅先生曾在《幸福的家庭》一书中写道:“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但‘龙虎斗’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蛇和猫,是广东的贵重菜,非大宴会不吃的。”“龙虎斗”,又名“豹狸烩三蛇”“龙虎风大烩”“菊花龙虎凤”,是闻名中外的广东传统名菜。岭南地区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因此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以蛇制作菜肴在广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当地曾有“秋风起矣,独它肥矣,滋补其时矣”之谚,在古代曾经被作为宫廷佳肴(朱晓静,2015:07)。“护国菜”,为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太爷鸡”,又名“茶香鸡”,是一道驰名粤港的特色传统名菜,同属于粤菜系。因创始人周桂生曾是清末广东新会县的知县,辛亥革命后丢了官,以卖熏烤鸡为业,周生记“太爷鸡”由此得名。具体制作方法是用茶叶去熏烤童子鸡,使其色泽枣红,光滑油润,皮香肉嫩,茗味芬芳,吃后口有余甘,令人回味。2.2菜式译介的英译。对于粤菜菜式的翻译,除了了解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体蕴义,还应从它的菜式特点开始着手。比如,在翻译“龙虎斗”的时候,如若只是按照字面含义去理解,翻译为“thefightbe⁃tweenLoongandTiger”,那当外国友人看到这道菜的时候肯定困惑不已。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用词造句必须精准谨慎,讲求做到准确,同时突出它的菜式特点,在介绍给外宾的同时也能让其了解到当中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可以“品味”到它的文化,这才是作为一名译者的最高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3当前译介文本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的差异性而形成的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世界各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制作方法各不相同,故在命名和介绍菜式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产生了差异,各自都传达着自身地域的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针对当前现有的译介文本研究,笔者总结为以下三大主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词汇空缺、望文生义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现象。3.1词汇空缺产生的难译和漏译。中西语言体系的独特性使得双方在词汇方面的互补性相对较弱,文化空缺主要表现在语法、语义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是指语言中体现其文化特点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缺失,没有恰当的对应或对等成分。对于烹饪方式而言,中国注重烹调的时间和过程,而西方则是注重规范化的烹饪和食材用量的精准(龙璐,2017:03)。例如针对“焖”“炖”“煮”“煎”“炒”“泡”等这类词汇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对应的单词。中西饮食文化的特殊性,使难译和漏译成为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3.2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巴斯奈特认为(AnderLefevere,1996),无论哪一种翻译类型,都不可能实现翻译的完全等值。由于时间、空间和各种实践条件的限制,在目前的中国菜式译介中产生了诸多误解。譬如,“鱼香肉丝”(Fish-flavorshreddedpork)、“童子鸡”(Youngchickenwithoutsexuallife)和“四喜丸子”(Fourhappymeatballs)。然而,译者和应用方却不知道它存在着隐患。因为一旦词句把握不当,造成误解和歧义,这不仅影响外宾的食欲,更是丢失掉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宣传和交流。3.3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中西饮食文化观念的不同同样也易导致翻译过程中失误的出现。就菜肴命名而言,中国偏爱通过遣词造句的优雅来体现菜肴当中所体现的文化和历史典故,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明了。与之相反,西方则喜欢实名制,故菜式的命名大多数取决于用料。在当前的粤菜体系中,广式甜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富贵黄金卷、虾胶龙凤卷”等便不可用直译去实现语用价值。而当前的译介文本中,专业程度的缺失和经济效应的催促下而出现的误译现象,在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的同时,更给中西两方文化交流起了反作用。

4译介翻译策略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风格和传统。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造句的语法结构上、表达思想的方法上、所用的形象上都有所不同(郑伟,2009:11(04))。因此,在英译过程中,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同时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的原则,避免一成不变,能变则变,符合变之有理,且过犹不及(晏幼龄,2018:04)。以下,笔者将通过列举一些粤菜的经典菜式加以分类说明。4.1直译法。对于突出制作原材料以及烹制方法的菜式可用直译法来进行翻译,且通常可采用“烹法+主料+with/in+辅料/调料”或是直接按照菜名顺序直接翻译。例如,广东惠州的“菠萝咕噜肉”就可以利用这道翻译公式译为“FriedPorkwithPineapple”、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佛手排骨“FingerCitronChop”;而对于凸显地方特色,则可以在地方名后加一个“style”,如:潮州肉冻“MeatJelly,ChaozhouStyle”、潮汕卤水鹅“GoosecookedwithSpicedSoySauce,ChaoshanStyle”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西方食客通过菜名来了解特色的岭南饮食文化,还可以让他们接触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未碰到过的饮食选材以及独特的烹调方式。4.2意译法。意译,与直译相反,它是在译者对译本做出深刻理解和词句斟酌之后给出的译法。粤菜取材的广泛,其中的文化蕴意更是极其丰富,因此所诞生的菜名则是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准确传达菜肴本身,意译法则是最恰当的选择。比如,在前章节提到的“龙虎斗”,从文化蕴意来看,岭南地区所说的“龙虎凤”指的就是“蛇肉、猫肉和鸡肉”。为了做到此类菜式的译文精确,类似“龙凤大呈祥、龙凤煲”则可以译成“StewedHenwithSnake”“CookedHenandSnakewithChinesePotwithSteepWall”。比起模糊概念直译出“龙虎”,这种译法更能体现菜肴的地域特色及风味,翻译上更好地体现本土文化印象,更能有效地为西方食客所接受。4.3直译加注法。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注解,使得在传达菜名的同时也可以让当中的菜肴及文化内涵更好地得到理解和传播,这便是直译加注法。对于有历史文化典故的菜式,基于文化传播的层面,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翻译策略。例如,潮汕有名的一道甜食“潮汕落汤钱”,若将其译成“LuotangDingbat”,那除了当地游客,大多数人都会心生疑惑。然而,事实上它就是糯米团,外层洒着白糖和黑芝麻。这时,我们不妨在后面加上一个注释,让它变成:“LuotangDingbat—StickRicewithWhiteSugarandBlackSesame”。用这种方法去翻译具有特定背景和特殊命名的菜肴,在保留民间特色的基础又可以让游客很清楚地明白这个小吃的具体制作,让他们更好地享受这道美食。4.4音译加注法在做蕴含历史内涵的菜名译介时则可采用音译法,然后再通过简单的解释来表明原材料以及加工方式,既可以保持中国饮食中浓重的文化内涵,又通过提供一个译名之外的简单背景说明来增进外国食客对于中国饮食的了解(梁艳红,2011:07)。打个比方,“太爷鸡”,从第二章中的介绍可以得知它是一道有着历史典故的粤系名菜。在保留浓厚的历史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精确的情况下,便可采用音译加注法,将其翻译成:Taiyeji—SmokedandCuredSpringChickenwithTeaLeaves。如此一来,既保留住了菜肴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更清晰准确地传达出菜肴本身,让外国食客闻名而来且满意而归。

5结束语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在不断全球化。为此笔者想对中国粤菜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研究,通过探究粤菜文化的角度去揭示当前的菜式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帮助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传播的层面,成为弘扬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的一大重要且有力的宣传手段,实现它本身应有的文化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34(5):62-65.

[2]朱晓静.岭南饮食文化现状浅析[J].文学教育(上),2015(7):135-137.

[3]龙璐.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角度看中国菜肴名称的英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3):181-183.

[4]郑玮.中式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及英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77-379.

[5]晏幼龄,吴一露,刘沁哲.文化转向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现代交际,2018(4):91-92.

[6]梁艳红.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1(7):105-106.

作者:黄若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