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1 03:58:42

导语: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库,校园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春中医药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以文化育人、以实践育人。成立“杏林青马工程”,建立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并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制度”,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道德情操,新形势下,它为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校园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多年来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始于华夏民族,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1],并以经典文献、思想流派、各家学说等形式记载并传承至今,如儒家经典代表作“四书五经”、庄子的道家学说、墨子的墨家思想等,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坚实的奠基石。校园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平台,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振兴的骨干力量,是中华文明的助推者,更承载着传承、弘扬、光大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本文作者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深入剖析校园文化如何践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意义深远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讲仁爱、重民本”,可以解释为做人要经常替他人着想,要恭敬守礼、有情有义、要明辨是非,遵守规律,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态度做事,这正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所在。(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思想道德水平。《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青年治学的目的是自我品德和修养不断完善的过程。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历史性的新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其传承应后继有人,青年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杠杆群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大学生独特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将此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并且要重抓、抓重、紧抓、抓紧。(二)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道德理想信念。《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做人做官的一个理想标准。和邓颖超夫妇“亲者严、对已严”的一贯形象,也正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清朝杰出人物曾国藩亦是如此,就修身来说,曾国藩是后人的楷模,他虽是晚清的重臣,并不是聪慧过人,但他坚信一点,就是勤能补拙,在学习方面他从未放弃。齐家方面曾国藩不但孝敬长辈,对兄弟谦让,重视儿女教育,而且对待下人也一样尊敬,他教育子女增长知识的同时要时时反省自己。治国平天下方面,曾国藩勤于朝野,苦练湘军,之后更是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主张向外学习,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等。在历史的指导下,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以目前中国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国家未来发展为导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三)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家国主义情怀。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天祥的“人生自我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气势磅礴的爱国情怀能够激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大学不仅有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怎样陪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讲“青年学生若第一粒扣子就扣错了,剩余的其它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就必须要扣好”[3]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家国情怀“大我小我”教育,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融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学生仁、礼、信。3.《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将积极的思想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发扬我校“求真、笃行、继承、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健康、积极、进取的接班人。

二、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文化认识表浅,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4]。目前,在各高校中存在只知落实通知,而缺少科学研究,顶层设计环节,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重视丰富多彩,缺乏内涵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需要全校师生通力协作。但目前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认识不足、职能部门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意识漠视等现象。(二)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推进流于形式。2017年5月,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意见》颁布后,各高校不同程度在落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问题,但缺乏相关制度建设,例如在教学制度上,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规划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片面分散,课程比重小,课时较少,考评体系缺乏评教指标,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融合上,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不能形成全校各部门上下联动、整体合作机制。大多数高校都将校园文化活动归属于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缺少教学部门的配合、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的环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大多以学生活动形式进行,导致活动形式简单,只见短期成效,忽视内涵深入,这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一举措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平台。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实行多样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长春中医药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建“杏林青马工程”,建立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并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制度”。(一)高度重视、制度保障—借力“基地建设”,加强传统文化认同。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始终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制度保障,加强政策扶持,形成党政协同推进、各部门各司其责的良好态势。学校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目的是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通过开展“双创”、“双融”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相结合,努力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具体实施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开展并鼓励教师将传统文化和哲学辩证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学校于2018年11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证制度”,学校每年举行两次传统文化认证考试,其认证分数与学校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关,实行学分互认、成绩互认制度。(二)以德养心、励志树人—依托“青马工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唯德先行是用人之道。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将中医药专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2017年创建“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学校不仅成立了校院两级“杏林青马工程”学员班,遴选32名包括班子成员在内的青马导师团,实施“14235”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五行计划”又分为理论导航“金”计划、自我提升“木”计划、导师引领“水”计划、实践淬炼“火”计划、文化滋养“土”计划,学校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和哲学辩证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着力培养有坚定政治信仰,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并且拥有扎实理论学识和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两年来,学校以“抓精英培养,以精英带动全体”的教育方式,近万人学生受益。(三)厚植精髓、营造氛围—利用“校园环境”,传导传统文化入心。长春中医药大学注重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文化校园,突出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为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台《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启动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将“美化、绿化、文化”融入到校园整体建设中,该校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以及楼宇、广场、道路均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专业元素,如“仲景楼”、“杏林路”、“国医堂”、“五运六气馆”、“六君子居”等。校园内可见“大医精诚”、“业精于勤”的劝学志石屹立在草坪中,还有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名医的塑像。在各楼宇内悬挂国内外名人名言的字画。在文化传播上,学校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学校以中医药文化为战略资源,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筹划建设“净月一小时旅游文化圈”,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举办留学生“洋眼看中医”系列活动,将中医精神扬名四海,薪火相传。(四)实践育人、打造品牌—借助“校园活动”,涵养核心价值观。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坚持以纪念日为载体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如打造品牌活动《皇帝内经》千人诵、“岐黄杯”本草知识竞赛、舞蹈《国风》,千人团体操《中国魂》等;组织学生参观长春伪皇宫、东北沦陷馆、赴延安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赴靖宇重走抗联路、参观杨靖宇陵园等。(五)创新媒介、远播岐黄—利用“校园声音”,凝聚文化力量。为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制度”长春中医药大学创建了一系列独特的在线学习平台,如自主研发的移动学习软件(APP),让用户体验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利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创建传统文化在线问题库和微课堂,“微课堂”定期推送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以图文和音频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线下,学校组织传统文化知识欣赏、知识竞赛等,如:基地开展以“汉字里的人生百味”、“理性与情感—谈二十世纪音乐”、“易经中的人生智慧”、“舞蹈鉴赏与审美”、“行为改变中国”为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将砥砺前行、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仝国斌.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2]王亚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新校园(上旬),2018,27(06):44.

[3]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15,12(7):83.

作者:姜涛 王帅帅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