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

时间:2022-12-26 10:49:50

导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

【摘要】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整体,潜移默化地发挥互动、渗透的功能,成为师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方式,让每个师生都能汲取营养,都能得到发展。本文从理解教育和文化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认识与反思;精气神

观察一所学校,最简易的办法是看两张脸:孩子们的脸,老师的脸。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孩子们的脸,因为它透露了这所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真实、最鲜活、最直接的呈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文化等文化的区别,也许我们认识不深,甚至有些浅显化、庸俗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常常以园林化、企业化而自得,以最园林的学校、最精致的学校而自诩,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的自身特性,忽略了学习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人。

一、懂得教育,理解文化教育的特性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首先是要懂得教育,弄明白教育是什么这个关键问题。叶澜教授在《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维审思》中说: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她从基于逻辑的判断、基于历史的审视和基于现实的反思的多维视角,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指出重知识传授、记忆和重现的教学妨碍了学生智慧、个性与创造力的主动发展;重外在功利价值,轻孕育生命自觉内在价值的教育,无助于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力量的形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叶澜教授从基于超越的角度,提出教育价值要走向内在生命价值,教育目的要走向培养生命自觉的人,教育内容要走向综合、融通,教育过程要走向双向、生成,教育评价要走向重“人”、重“发展”,实现“事”与“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超越。一句话,关注学生的生命视角,把学生放在中央。但愿这样的认识和建议,能够吹动教育的一池春水。很多年前,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撰文,列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振聋发聩。细细咀嚼,某些偏失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单项层面的,更是学校教育总体层面的。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似乎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偏了峻厉,偏了写实,偏了统一,偏了技术,却忽视了雍容,忽视了写虚,忽视了多元,忽视了精神。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只有“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否则,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而非“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我们常常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诗意地阐释教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直白的话说,教育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同适当的对象开展适当的影响。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浸润和养成,教育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空气,应该在学生心灵里铭刻有利于其一生发展的东西。

二、懂得文化,认识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我们还应当懂得文化,知晓文化的特性,才能去孕育文化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教化的育人功能。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隐性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氛围和文化环境。学校文化要注重显性文化的建设,更要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的功能是无处不在的。一般来说,学校发展常常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呈现了从没有规范到建立规范、再到超越规范的三个发展层次,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功能逐渐显现的过程。90年前,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志也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精神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人格的健全,不仅仅是好大学的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好学校的标准。缺失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的文化核心,学校无法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沃土,教育也无法保障和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健康成长。事实并不容乐观,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缺少对教育起作用的关于人的哲学,这就使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学会反思,营造师生成长的家园

理解了教育和文化,我们才能依照学校教育的特性去营造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常识是我们必须认识和遵守的。校园文化是积淀的产物。校园文化是基于学校自身特点的营造,而不是凭空的创造,尽管有着一些共性的东西,但是鲜明的个性才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校园文化是基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建设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既要注重历史和传统的传承,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因此,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的产物。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一定蕴含着对教育本真的执着,对社会浮躁的淡定,对学校独特个性的把握和弘扬。校园文化是浑然一体的。无论是学校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还是学校制度、价值取向、人文环境,都能综合地全方位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注重某一方面的建设,也不能人为地把校园文化割裂为科技、体育、艺术等单一的生活方式。它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整体,潜移默化地发挥互动、渗透的功能,成为师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方式,让每个师生都能汲取营养,都能得到发展。校园文化是基于学校教育的特性。学校校园文化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教育性等要求,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不能以强调特色而去抹杀普遍的规律和价值。校园就是弥散在学校时空里的自由和无拘,是遵循师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宽容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该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校园不应该只是少数所谓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学校的精气神不是少数优秀学生支撑的,而是所有的孩子用他们拔节的生命铸就的。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讲述了民国期间在北大红楼里发生的师生故事。梁思成、顾颉刚、钱玄同、俞平伯、胡适,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大家,一个个本性率真的真人,营造了先生所说的浸润师生的“学术空气”。正是这样的“空气”,让北大红楼成了求学的乐园、思想的摇篮。正是这样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文化,让学校处处荡漾着美、诗意、真情和智慧,成为师生内心向往的地方,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反观今天的学校,工业化企业管理多了,符合教育规律的人本管理少了。条条框框的制度管理是最省力、最表象化的简单管理,表面上俨然整饬,但却缺失了主体精神,管“形”却不管“心”。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当今的社会还没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识,我们周围还缺乏基本的基础教育规范,有些教育人甚至还对学校的性质功能和定位模糊不清。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个日积月累的长期工程,需要一任任的校长和师生的精心培育,建设基于尊重学生生命的、富有教育内涵和特性的校园文化。没有对教育和文化的清醒认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会走上弯路,甚至歧路。

作者:蒋凤清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