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讨7篇
时间:2022-09-28 08:41:08
导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讨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血脉,也是高职校园的灵魂所在。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样也能提升学员的管理水平,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高职校园文化的具体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学校中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文化以同一种观念对校园产生的道德、心理影响。校园文化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物质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校容校貌和教学设备文化。第二个是制度文化。校园管理体制、课程、规章制度等都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可与物质文化并称显性文化。第三个是精神文化。教学的指导思想、价值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于高职而言,校园文化存在于校园内,它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文化的社会性和高职校园文化本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作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教学力量,会影响着学生们的道德水平、思想情感,改造甚至改变其内心世界。校园文化在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自身特征更可以决定。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涉及的范围是全方位的,从主体上来看,包括学生、教职员工;而从形式上看包括丰富的活动,还包括一些教育方式;从内容上来看包括精神文化建构、校园布局设施等物质文化。所以,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客观上的广泛参与性,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思路。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特征。校园文化从定义到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期、社会的不同阶段都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出时代的亮点。高职院校是信息传播的前沿,具有超前性,原来的封闭式教育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1)基础建设不坚实,缺乏硬件设施。高职院校建校后,硬件建设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部分院校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实习场所也很简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开展。
(2)人文教育比重轻,缺乏人文环境。学生来源相对复杂,文化基础也有参差不齐的现象。贫困生较多,就业压力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非常看重,而道德等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受到了轻视,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存在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性,一些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
(3)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网络文化的严重挑战。网络是新的传媒,也是新宣传阵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文化有着丰富、快捷等特性,它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忙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克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任务。
4.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1)校园文化主旋律。对于一个人来说,学校的教育是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个体增长、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围绕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校园阵地。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程序的良好运作。
(2)校园文化坐标。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建设、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能够表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并且是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学校要想稳步发展,必须有正确的定位,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有一定的坐标。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性质,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订出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且纳入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
(3)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乃校园文化的灵魂,即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深层的群体意识,是校园群体的价值认同。所以对于一些历史不是很悠久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需要提炼和培育校园精神。一方面建好一支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另一方面强化育人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共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此外,还应组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素质。
(4)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理力度,把网络文化看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最直接、最先进、最有效的平台。校园网络文化使学生们感受到时代精神,学习最新的知识,并且掌握先进信息,借以改变自身学习方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有很多,不同的途径的目的都相同,就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提升人文景观内涵,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校园制度体系;充实学生的活动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真实、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作者:刘炎君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日益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内存在多种文化,如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大众与精英文化等等,多元文化体现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1多元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多元文化拓宽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
多元文化促进了文化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激发各民族文化的活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多元的思想文化打破了人们思想封闭和僵化的状态,有利于人们形成全球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多元文化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他们的选择性和创造性;给予个体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个体的智力和理解力;赋予个体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增强了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同质与多元等等多种文化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冲突与困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固守原有的狭隘理念、排斥外来文化,也不能不分优劣地引进各种思潮、失去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善于利用多元文化的发展环境,发现不同文化的优势,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1.2多元文化促进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维方式的变革
多元文化理论的核心是拒绝文化的垄断,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包容文化的多元性,鼓励文化的重构和融合。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多元文化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二元思想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多元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融合会使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方式发生改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包容“差异”,善于从不同的思想观念中获取新的认识,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校园文化建设要冲破固有的思想框框,不断从事物的不同侧面甚至对立面提出问题。多元思维方式有利于更加透彻地分析和解决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2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个性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体。共性即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个性则是每所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文化特色。每所高职院校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从而呈现的精神文化风貌也别具一格。由于所处地区文化环境不同,各个高职院校的文化气质也不尽相同。因为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同院校的文化核心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文化个性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是保持校园文化活力的基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战而胜的精神条件。文化个性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注意认清“自我”,结合实际,坚持个性,建设特色文化。
2.2包容性原则
个性原则强调根据自身的校情校史建设特色文化,包容性原则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借鉴不同的思想文化。从文化发展规律来讲,文化的发展既是纵向传承的过程,又是横向传播的过程。尊重多元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不同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动力。多元文化往往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如对自由的珍爱、对正义的追求等等,正是这种共性,使各种文化的借鉴和融合成为可能。多元文化的区别在于共同原则实现的具体方式不同,从而使文化的相互学习成为必要。每种文化都有其合理的内核,文化体现的不同思维方式构成了文化的张力。在高职校园内,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态,都有它们存在的渊源,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文化替代甚至遏制其他文化。文化如果失去了多元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也不能简单地嫁接西方文化,要根据学校的特点,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与和谐发展。坚持包容性原则,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紧扣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2.3开放性原则
开放与交流是维持校园文化活力的源泉,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指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其他文化现象影响和制约的。高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汲取营养并互相影响。高职校园是社会各种文化汇集的地方,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理性地分析和吸收优秀的文化成分,抵制腐朽和落后的思想。在开放中理性地选择,在选择中保持开放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新一轮大学国际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曾经成为象牙塔的大学又重新回到了社会的中心,为社会发展服务日益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功能。开放性原则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而不能局限于封闭的校园。贯彻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要注重吸收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军队文化等等,使校园文化更加先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既要征询专家的意见,又要听取学生家长等普通成员的建议,以便全面分析解决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个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原则,坚持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和经世致用的发展方向,努力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领域与效果等方面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3.1探索多元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各种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理解异质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接纳异质文化,提高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辩论、对话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丰富彼此的观点。教育学生认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学会欣赏本国文化并反思其特点。最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过程中,增强文化包容能力,提高文化鉴别力。此外,还要解决好语言交流问题,学习语言有助于学习者基于所学文化成员的立场,理解文化观点,从而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3.2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需要,因而与企业文化的交流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企业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力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状态。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短期内也许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却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引进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举行专题报告会,还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宣扬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引进来”的同时,还要坚持“走出去”。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走入企业,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技能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不但可以让高职生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将来尽快适应企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3.3加强校际交流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加强校际交流,寻求文化之间的对话,丰富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的国际性交流。勇于承认发达国家的成就,敢于引进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注重分析成就背后的原因,注意分析我国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实际,提高文化交流的实效性。其次,走进其他院校的校园生活,实地体验真实的文化氛围,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深入文化交流的内容。最后,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客体,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校际交流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总之,多元文化崇尚多元的思维方式,主张全球化的视野,为高职文化建设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文化多元融合的环境中,高职校园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借鉴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探索文化建设路径,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李娟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钱春旭.论现代化教育与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0(10):63-64.
[2]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3]高名亮.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邓战军.高职院校品牌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校园文化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高职教育近10年来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务院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粗浅的论述,希望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在新形势下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尽力量。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关于文化的含义,《辞海》定义如下:“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比较传统的定义是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1]4个层面进行界定的,也有从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文化[2]4个方面作界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精神、物质、制度与形象文化等4部分构成。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言论、行为、生活习惯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硬件构成,为精神文化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则是为弘扬校园文化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为精神文化的满足提供制度保障,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象文化主要指高校的自身形象,对外影响及声誉,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大学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得益于宝贵的革命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是学生对学习的发展方向、前途、未来趋势所抱的理想和期望,是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态度的总和,它可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学精神一定程度上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象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功能由最初的培养人才,逐渐扩展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甚至文化引领[3]等。但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育人始终是高等院校乃至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责。唯有育好人,保证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其他功能提供基础和保障,才能保证在文化引领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大学生,要特别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振兴中华、为人类文明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培育文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即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的生活情趣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就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在开学献词中说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需要优雅的校园绿化和舒适的硬件设施,需要健康向上、活跃和谐的人文氛围。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形成依法治校的理念和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高职院校而言,依法治校就成为迫切要求,也是党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唯有依法治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唯有依法治校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依法治校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高职院校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深入持久推进,才能收到长远的良好效果。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校园形象即社会公众和校园内部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整体印象和总体评价,是校园文化的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知识水平、公共关系等在社会上及人们心目中的总印象,是校园文化的总外貌。成功的校园形象,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给师生以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上和教育界的地位及荣誉。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高职院校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实践活动,注重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提供服务,为社会、企事业单位代培或定向培养各种专业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亮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技能文化。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5],需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4]。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文化,体现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技能鉴定,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2.就业导向文化。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6]的发展道路,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旨在为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有较明显的体现。只有毕业生实现了较好的就业,高职院校才算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的实现,除就业部门和院校各部门加强对外联系,努力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外,更需要良好的教学质量做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实现较好的就业。而有了良好的就业,学校自然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就形成了教学、就业和招生的良性循环。
3.校企合作文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然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与行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6],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4.区域特色文化。高职院校旨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结合区域特点体现区域特色。这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
5.鲜明的政治性。高校文化建设时刻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9]而高职院校更不能以技能培养为理由,只偏重技能而看轻甚至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要旗帜鲜明地把政治性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点来打造。要始终不忘中国近代屈辱史,珍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胜利成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一切。高职院校要始终把政治教育放在鲜明的突出位置,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6.艰苦奋斗文化。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大多要在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特别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而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难免娇生惯养,艰苦奋斗精神相对欠缺。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宝贵光荣传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永远不能丢,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发扬光大。为此,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
1.统一认识。思路决定出路。要建设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需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建设优质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凝成一股绳建设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感染力。
2.组织保障。坚强严密的组织保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离不开组织保障,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同样离不开组织保障。要建立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领导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3.制度保障。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校园文化正常运行、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校园文化的宗旨、道德规范、科学治校的反映。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持续推进。
4.经费保障。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财力状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专项经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预算比例。要开阔思路,广辟财源,积极吸收企业为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广泛吸收社会捐赠,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要合理利用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4]总之,对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提炼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经历一段不断积累、逐渐深化、深入人心的过程。
作者:彭星霖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参考文献:
[1]李友清.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
[3]郑克强.发挥高校功能服务江西崛起[DB/OL].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
[5]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B/OL].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DB/OL].
第四篇: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这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文化“三进”高职院校的主渠道,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职业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培育富有企业精神的职场化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毕业后能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一、职场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中,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好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成就有用人才的地方。高职教育作为职业类教育,其核心功能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场化校园文化应是一种能体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校园文化称为“职场化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涵盖了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和学生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而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物的总和。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就已经选定了职业方向,根据所选职业岗位的相应要求,设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职业特点,它不仅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实现了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变过程中校企文化的互通互融。这就使高职校园文化有别于一般高校校园文化。传统的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和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是校园,活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营造的氛围是校园精神。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学生耳濡目染,浸渍其中,潜移默化,受到知识的陶冶,成为有识之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态度”,从而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传统的校园文化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当代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假如说传统的大学校园环境讲究美观、整洁、体现人文主义特征,那么职场化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形似企业,更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在制度文化层面上职场化校园文化更注重学习和吸收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业要求,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要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在行为文化层面上职场化校园文化融入了更多的企业元素,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基础上,更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这个原则引导学生在校园就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职场化校园文化探索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以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与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精神。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颇
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如何建设高职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在理论上尚没形成一个体系,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一个成功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指导,关注者寥寥无几。从近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也是单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来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缺乏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支撑,容易导致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识的片面化,不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有不少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他们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如何加大招生力度、如何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等,而不会把精力投放在需要长期投资的校园文化建设这类“软”实力的培养上。他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做的事情,高职院校只要把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就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事情只需量力而行就行。从长远来看,这种片面、短浅的认识势必会阻碍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削弱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又上了新台阶,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不紧密。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很不适应,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模式等,导致就业磨合期延长,难以达到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交融与对接,校园文化对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需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培养比较薄弱。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突出行业特征。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应是全力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形成学校优势专业群,从而铸造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品牌。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盲目追求大而全,忽视自身优势专业,转而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的热门专业,造成校园文化同质化,出现“样样都有,样样都不精”的尴尬局面。再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联系不紧密。高职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目标定位。但是从高职教育现状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重复率高,缺乏地方特色,多工科、缺文科,农林牧渔专业严重不足等问题,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化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这样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三、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构建职场化校园文化应该发挥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条主线主动融入企业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综合构建。通过“一线四面”将职场化校园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生活过程中,实现了全程、全面、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1、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物质文化是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在物质文化上要凸显“职业性”,加大对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设施的建设,校企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结构和功能设计上营造出“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的效果,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标准。在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场所张贴章程制度、纪律规范、名人名言、名人画像、警示性宣传标语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文化,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通过对校园建筑、道路、广场等命名,将职业精神“润物细无声”的植入学生心中。通过穿着职业装,佩戴校徽,塑造学生职业形象,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
2、以制度文化为保障
制度文化是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规范和约束作用。在学院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在制度文化上营造企业管理氛围。在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引入企业6S管理制度,对教师办公场所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场所实行科学合理的定制和清理整顿,保证现场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而有序,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打造安全、文明、整洁、高效、温馨的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素养。在教学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从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先进、系统的教学制度体系。其中,专业建设制度包含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教材建设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包含学籍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双证书”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包含教师培训学分认定办法、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等。为达到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制定课堂教学、实训实践、顶岗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最后,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企业评价”将教师的绩效考核落到实处,让每个考核项目都有据可依、有度可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学生管理方面,可以实行班级公司制管理模式,把一个班级当作一家“企业”来管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身处仿真模拟职业环境,用类似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用类似企业的考核标准来考量学生,让学生能及早明确自身与就业的差距,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以行为文化为延伸
充分引导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通过各种行为来培育和传递职场化校园文化,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首先,开展学生技能大练兵活动,修好立业之本。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班班成立技能训练小组,坚持日练周测月评比,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对抗赛、选拔赛,营造人人参与练技能的氛围。建立学校“技能节”,让师生能够同台竞技,以比促学,以赛促练,提高师生整体技能水平。其次,依托学生社团,丰富职场化校园文化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组建与专业相关、与企业相联的各种社团,保证每个社团有“一位校内指导老师、一个校外联系单位、一项特色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学习企业的先进经营生产管理理念。再次,开展校企对接活动,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大师讲坛、专家讲座、优秀校友讲座等专场讲座,把企业专家、专业骨干和校友中的模范先锋“请进”校园,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带进校园,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并了解企业文化,从而缩短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最后,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学院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一院一品”的特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4、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高职院校肩负教育责任,在身处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及价值追求。在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注重吸纳、融合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诚信观念、服务理念、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中去,融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于一体,用企业精神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总之,在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纳、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的模式与机制,从而使培养人才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全面提高学校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夷鸣蓉 薛伟业 董慧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策略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内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把校园文化仅仅当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切实的去建设好。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欠缺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加之国家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为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后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物质而建设,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缺少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不清晰。2.对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识偏差。3.高职院校扩招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又面临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缺失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核心。由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使得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日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大学精神严重缺失。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品味不高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道出实践对于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践最根本的形式,因此校园内的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总体上呈现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活动品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缺少文化底蕴,层次不高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缺少特色3.社团活动功利性色彩强烈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制度文化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但是却通过约束而使人获得解放。完善制度体系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功的关键,因此完善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是要有合理的组织体系,在高职院校里文化组织机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学生处、团委等学校职能部门组成的指导机构,一部分是学生社团组织。经过多年的探索,虽然不少的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组织体系,但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例如: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系统建设和有效管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不完善。
(五)高职院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探索
网络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快速渗入高职院校的教学,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以及校园内互联网条件的不断改善,推动着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利用网络,不仅可以使学生培养技能,开阔眼界,锤炼素质,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此外,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和娱乐。而网上一些色情、暴力的网站,以及对一些不良行为宣扬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高职院校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力度不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主要解决策略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当前社会,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作用,它们虽然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丰富。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些西方国家政治野心不死,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推销其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必将对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系统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为核心,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导向,以丰富、积极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建设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二)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过程才能收到成效。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测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职院校将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这必将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职院校的一种社会文化,在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这种不同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与目前高职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确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它不可能由学校哪一个或那几个部门就能建好的,更不可能仅凭学生自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仅能使在校的广大学生受益,同时也使校内的所有教职工受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良好校园文化的意识。只有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摆脱目前的状况。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刻不容缓。首先,我们要在网络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与时俱进的品质,确保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其次,要在网络中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使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当出现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敏感问题、应该利用网络及时的进行引导。尽可能地预防、减少各种不良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和制度来保证。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尚不清楚,对其理解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如果再不努力发展现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意义,必将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直处于一种低层次状态,而这样必将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去突出其精神文化意义。
作者:石春宇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物与制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一辉,韦劼群.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策略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25-28.
[2]孙枚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5).
[3]于英焕.对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六篇:文化自觉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一、文化自觉与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指对于文化的一种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特定时期的特点文化有一定的把握,熟悉其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能够结合自身选择性对于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来说,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感知、自我创建的过程,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认识文化、理解文化、使用文化和传承文化,一系列的文化过程。文化对于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品格和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积极的文化能够感染人、鼓励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给人以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一氛围和环境中,自觉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发挥文化自觉的作用。高职院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的自觉感受和接收,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积极向上、优秀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在积极优秀的文化环境中实现文化建设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末端,无论是学校教职人员、学生群体还是社会公众,对于高职院校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轻视甚至是歧视眼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积极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高标准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应付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多数高职院校将学校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教职人员教学水平上,在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文化建设自觉意识不足,导致学校文化建设落后。
(二)文化建设具有局限性,脱离教学目标
据了解,高职院校即使有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文化建设多是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很少有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联合起来。这样单一功能的文化建设只能发挥文体活动效果,对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价值的发挥等都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使得文化建设的局限性较大,没有实现与学校专业课程、未来职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有效对接。
(三)物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效投资
高职院校着力进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大力将校园建设资金放在教学楼兴建、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资金不足,无法给予物质文化建设有力的支持,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形式单一枯燥等,不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缺乏有效指导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来就不多,难成系统,建设的内容又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所以对于学校文化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上文化建设与学生脱节现象严重。学生参与不深,除了文化内容缺乏吸引力、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的原因外,还缺乏能动员学生的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学校对于学生参与这类活动的提倡和鼓励。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
(一)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发展特色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要认识文化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高职院校要正视自己的教育地位,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本身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从而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的态度调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仁爱、礼让、节俭等优秀品质,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感恩,用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给予学生以激励和感染,给人以精神力量,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此外,各地的文化传统不同,要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例如著名的湘湘文化,今年6月1日至4日,由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第七届语言、文化、思维国际会议举行。来自国内外100余位代表齐聚湖南大学,以“生命的符号:文化接触———语言、思维和身份的改变与延续”为题,呈上了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盛宴。辛哈教授带领的一批青年教师在建设湖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未来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对湖南省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既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宝贵资源,也有效推动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该语言资源库建设项目已受到湖南大学和湖南省相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人文社科资助项目。语言、文化、思维国际会议(简称LCM)是一个国际化跨学科论坛,该论坛融合生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语言和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该校开展这一文化活动对于发挥地区特色文化,弘扬和集成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实现专业对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有效的文化内容的宣传和感染作用,实现文化自觉意识下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文化影响和作用。另外,校园文化建设要尽可能实现与学校学生专业设置、就业对接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加强,利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实践学校教学目标。今年5月份,江西师范大学举办“走进师大•走近梦想”———2016年校园开放日活动。活动涉及招生就业宣传、展览展示和文化活动三大板块。活动内容有师大毕业生绘画(设计)作品展、研究生学术文化节、舞龙大赛等内容。为帮助考生和家长以及在校大学生了解有关招生就业政策,江西师大艺术协会通过在文化活动中穿插大型招生就业宣传会活动,介绍该校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特色、本科招生政策,并围绕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国际化以及学生奖、助、贷等资助政策和学生教育管理等问题解答广大考生、家长及在校大学生的咨询。江西师大全方位、立体式地向公众展示了优美校园环境、先进教学设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科研创新成果。该校各类场馆和各学院教学科研场所全部向公众开放,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校友代表、考生和家长体验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欣赏生态校园风光。同时,该校还举办了优秀学生与先进集体颁奖典礼、众创空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展、名师面对面座谈会、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物联网3D打印、学术文化节之模拟职场应聘大赛、文物档案展等校园文化活动。
(三)加强文化实践性,提升学生参与度
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要不断通过文化的创新吸引学生参与,提升文化活动参与度。随着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高校纷纷依托学生社团和已经建成的众创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客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日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创客文化节”之“创客标语”评选的现场就异常热闹,“用梦想点燃奋斗的火把,用恒心点燃创业的征途”、“虽然99%的创业会失败,但只要你足够努力,永不言败,你就有可能成为那1%的人”等标语成为同学们点赞的热点。在创客文化节期间,学院将相继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知识产权大讲堂、创客标语评选、我的创客梦演讲、创新创业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预计学生的参与率会达到60%以上,目前仅创客标语就征集了1000余条。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见,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也是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重要内容。“创客文化”作为一种创新精神被引入高职校园,必将对培育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完善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宣传指导
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应该从完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和有效创新,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人,以先进的事迹教育人,以向上的力量鼓舞人,以健康的文化熏陶人。此外,还应加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指导,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使文化建设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灵魂,有了闪耀的文化灵魂建设,学校各项工作才能在正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作为高职院校,其文化建设更为重要,高职院校要在认识自身文化建设不足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建设改革和完善,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莎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6:16-18.
[2]桑江,张国静.建设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77-79.
[3]刘立.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兼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62-66.
[4]邹婉萍.浅谈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借鉴———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企业文化介入为视域[J].咸宁学院学报,2012,03:119-121.
第七篇: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思考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经济建设呈现新常态,要进行社会转型升级,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大量的对生态文明高度认同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方式务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校园文化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更好地培养适合后工业时代的职业人才?本文旨在结合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点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标,思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意义,探索建设高职院校特有的环境文化、职业文化和社团文化的策略,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向着纵深和可持续的健康方向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一、生态文明特性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遵循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消费和生态产业等等基本要素,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物质环境和制度规章等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就业趋向,在学生的成长成材道路上发挥巨大作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但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创建时间短暂,缺少历史积淀,文化底蕴薄弱。不少高职院校或是照搬普通大学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忽略了高职院校文化的职业性;或是追求功用的企业文化,表现为校园文化的“企业化”,忽略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其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照搬普通大学校园文化模式,应该凝练出高职院校的特性,融入更多应对地方经济、企业和岗位需求特征的要素,更凸显职业化、企业化的特征。但是,高职院校不能仅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过于看重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在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偏于工具性,培养出来的人仅停留在“技”和“用”的层面上,这就难以担负起高等职业教育终极价值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工具人”的使命。为此,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加快发展,受制于“资本的逻辑”,笃信科技万能论,激励外向超越,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 弃”,导致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地质地貌、土壤、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破坏,直接危及我国民众的生存质量。教育,特别是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作为培养社会未来建设者的摇篮,高职院校应着力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
(一)有益于培育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后工业时代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工业文化,也就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不过度依赖和开发自然,保持对自然界的友善,对人类的永续关怀。现代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超越经济价值,涵盖了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培养的技术人才从产业经济发展的“工具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人”,正日益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实现现代文明的生力军。为此,高职院校应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校园文化发展基础,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生活方式、生态消费方式,启迪学生的心智,对绿色工业文化达成认同共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价值观念,在校园活动中养成生态文明思想,并加速其社会化进程。通过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新时代创新型技能人才进入各行各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具体的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把生态生活方式、生态消费方式带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承担起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
(二)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两大相对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廉)将失去其优势地位。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该强化其“职业性”特征,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职业人才。坚持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高职院校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要从人、自然和社会三个层面,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生态文明渗透到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携手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模式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向绿色要“发展红利”,创造出比工业文明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优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能型人才,支撑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生态文明代表的是社会的人文情怀,构成的是社会独特的人文环境,体现的是国家软实力。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更要建设好精神环境。为此,我们要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保护,让人文精神与社会的发展相生相伴,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职业人才,理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社会实践,通过环境熏陶、学科渗透、道德践行等途径,构建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使生态文明全面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努力培养具有职业技术能力、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塑造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校园是综合性教育的文化场域。高职院校要从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养分,充分认识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合理性,摈弃“科技万能论”,真正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和遵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一方面,师生皆应怀着环境友好的理念,充分挖掘校园中的可绿化资源,做好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工作,布置和建设校园设施应凸显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共同创建独具特色生机勃勃的生态校园,陶冶师生的道德精神情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绿色校园环境的生态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环保技术和生产行为准则,通过高职生的实习实践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扩展和影响着其它社会成员,成为一种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标准,成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向导。
(二)建设高职院校生态职业文化,引领人与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应把推进地域绿色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与行动,表现为必须建设职业发展的生态理念,突显职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工业文明中的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然而前工业文明过程并没有体现出这一价值意义,它体现了人类的工具性而不是完全理性,它把自然仅限于维持生产和消费资源的来源。工业文明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成为基本逻辑,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过度生产和消费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导致传统工业文明的正义性的缺失。高职院校应当培育学生在职业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中的生态意义的自觉性,实现后工业文明的人本觉醒。作为现代职业人,其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胜任工作的职业技术能力,还包括在职业活动中秉承的生态理念和工作过程与结果体现出的生态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应立足企业技术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及课题研究,以校企结合的方式,把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促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措施,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赋予工业文明以生态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论坛,帮助师生牢固树立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要本着对自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摈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让生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高职院校课程及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生成师生生态道德责任意识和习惯,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繁荣高职院校的生态社团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绿色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者说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协调统一。每个人服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集中体现个人利益,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是因学生的爱好、特长、观念大致相同而自发在一起开展活动的组织,在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高职院校应该繁荣社团文化尤其是发展好生态社团,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开设讲述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公选课等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内向超越的重要性和极端外向超越的危险性,人生幸福并不依赖财富的增长,而直接依赖于身心健康和境界提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需要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一个消费的过程,与人们的消费观有着很大的关系。科学合理以及健康的消费观,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在人与自然的需要中达到平衡,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高职院校应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和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掀起弘扬和培育生态文明的热潮,形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范。还可利用校园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和绿色行动能力。只有把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内化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动力,更好地推动创新绿色工业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林涛 赖浩明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薛栋.论职业教育应关注的三个问题[J].职教论坛,2015(22):16-19.
[2]邵长兰.生态文明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32-35.
[3]冯雁.融入城市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4(2):49-51.
[4]刘永红,侯维芝,董兆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高职绿色校园文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1-5.
-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意义及其建设
- 下一篇: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