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建校园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10 09:10:05
导语:高职院校创建校园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内涵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不仅要体现“高”的普遍性特质,更应注重凸显“职”的个性化理念和追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属性与培养目标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学风与行为习惯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是渗入企业文化、地域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特征、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作为依托物质基础而体现出来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准则,又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导向。据此,笔者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如下归纳: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为中心内容,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为着力点,以优美宜人的环境氛围、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人师表的道德力量、浓郁淳朴的科研氛围、科学至诚的人文精神、雅俗共赏的艺术情趣,锤炼勤奋求实、开拓创新、敬业精进、学以致用的校园精神,形成民主、科学、实用的价值观念和方向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使校园文化形态、师生精神状态内外和谐,学校办学实力、校企合作能力、师生动手能力、文化内生活力、精神文明魅力互为促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发挥品牌和示范效应。
2.地域文化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定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2]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形态、各种范式等因素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它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地域文化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如“徽州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草原文化”、“铁画文化”等。高职院校生长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置身于地域文化的浓郁氛围之中,从其建校、建设到发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熏染;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作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主要文化阵地,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历史重任,承担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铸造新时期校园精神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依托地域文化,有效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和精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优势,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地域文化孕育、滋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带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4]作为服务地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内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刻影响而带有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地域文化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地域文化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着天然联系,它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高职院校对这些资源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将会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提升办学竞争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办学模式,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区域经济的周期,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途径。通过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可以为高职院校特色学科的形成提供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既能提高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避免学科建设趋同化现象,又能创新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高职院校所在地是其主要生源地,也是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地域文化的基因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与地域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和鲜明的育人特色,从而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高职院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地域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层次和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要求高职院校为地方提供不同层次和方向的智力支持,而地域文化为这种支持带来了内生力和源动力;高职院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实现资源交换,由于特殊定位和特殊地位,高职院校比一般普通高校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依托地域文化可为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反哺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其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以包容性、前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对地域文化有着强有力的反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与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引领助推地域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容低估。广大师生员工长期生活、学习、工作于高职院校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润而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接受、传播、发展地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传授、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在社会实践、就业岗位中传承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以其特有的方式助推着地域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无不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丰富着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着地域文化的品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的层次。高职院校具有人才集聚和知识集聚的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有所长、专通兼备的高学历、“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出知识的扩散效应和放大效应,为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占据高等学校半数以上学生数的高职学生也是提升地域文化层次的生力军,他们毕业后成为代表当地先进文化的主流人群。此外,高职院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也会对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
1.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标志,是以实物载体表现出来的支撑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所有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5],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凸显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充分吸收、体现地域文化元素,彰显地域文化色彩。校园环境布置注重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在人文景观中积极融入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内布置根据专业特点融入地域特色的名人画像、书法美术作品以及反映当地发展变迁的师生摄影作品;在宣传栏和文化橱窗展示当地成功人士的创业事迹,在教室悬挂当地文化领军人物或大师经典言论的条幅;设计板块新颖、内容丰富、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长廊、地域文化展厅或地域文化墙,弘扬地域文化精神,让师生耳濡目染、深受鼓舞;教室、实验实训室、运动场馆、绿化带、广场、教学设备、道路、小桥、指示牌等可以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名字命名;校服、校报、学报、教材、校车、校园网、宣传片等也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还可在校园景观中雕刻象征学校精神、地域城市精神的图腾。所有这些营造地域文化氛围的举措能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领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浸润,直至内化为个人品质。
2.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积累与沉淀,是独具地方魅力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属性,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上的共性。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悠久文明的凝聚和人文精神的结晶,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根基和源头活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深挖地域文化蕴藏的历史积淀和当代价值,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中鲜活的人物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激发高职学生热爱家乡、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特质有机融入到校徽、校训、校歌当中,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精神记忆,使学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领悟校园文化精神实质,增强对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自觉。通过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高层论坛,邀请在地域文化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和高校文化学者,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凝练办学特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地域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化传统的有机对接,将地域内古代文明的辉煌、现代文明的精粹内化为高职学生的优良品质、审美追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在办学实践中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而制定的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各项制度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5]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并取得实效性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努力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建融合的共建、共享制度体系: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将地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监管制度、评价机制,从全局上对地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现学校与地方社会优质资源共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型教师,重点推出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域文化教学者和研究者的积极性。推出实用型、特色型、个性化、高水平的地域文化教材,力促地域文化进课堂、进头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不断吸纳地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4.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架构中最易被人感知的组成部分,因而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往往比其他层面的融入显得更为直接、更为有效。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受众面较宽。在活动中有机渗入地域文化的内容既能为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提供有效载体,又能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中能亲身体味到地域文化的独特品质和无穷魅力,自然会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当地文艺团体的入校演出中、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地方的传统文化、节庆文化、赛事文化,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文化名人定期来校开设地域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属地历史,开阔眼界,增强为家乡建功立业的信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地域文化调查和校际间文化交流,为后期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奠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社团是带有文体性、学术性、科技性和政治性色彩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要在社团尤其是地域文化类社团活动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培育社员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成人成才,如在社团刊物中特辟地域文化特色专栏,宣介地域文化;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成演进史,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团展览,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感性认识;鼓励社团服务、奉献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家政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5.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品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他们接触、了解地域文化的频度与深度。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努力将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中,让学生在教学一线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在课程设计上,分层推进、由表及里,从地域文化系列讲座到城市文化研究课程,再到地域文化选修校本课程的教学,深化学生由感性的物质层到抽象的精神层的认识过程。在专业建设上,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行情,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与学校优势,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地域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教材开发上,组织专家学者全力编写渗入地域文化内容的专业课教材、公共课教材和地域文化专门教材,适时更新改版,构建科学合理、实用高效的教材体系。此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科研项目,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化建设过程。“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经历了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三个阶段后,最终将走向以文化求发展的阶段。”[6]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与经济的耦合互动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内驱力。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立足一方水土、融入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努力打造校地文化融合互动的理论高地、思想高地,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师生道德水平、陶冶师生情操和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作者:罗先奎1刘人人2工作单位: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2.皖南医学院纪委
- 上一篇: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论文
- 下一篇:教师绩效影响下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