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2-07-15 11:00:01

导语:校园文化研究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园文化研究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样本分析

一、微博的概念及优势

1.微博的内涵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方式向自己的微博主页简短的文字信息和多媒体内容,如图片、影像、声音等,并与其“粉丝”群体实现即时分享。

2.微博的优势

一是新技术造就低门槛,微博在获得用户资格及使用这两个关键环节中都体现出“零”门槛。二是操作简单,信息便捷。一键转发、评论方便,无长篇大论,精炼、方便快捷。三是简易便利的终端服务器,使其具备4A特性,即Anytime(传播的即时性)、Anything(内容的多样性)、Any-where(信息的多渠道性)、Anyone(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传播权)。信源多样,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者。四是强大的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微博设有转发功能,即用户对收到的信息可以进行转发,该用户的所有关注者(followers)都可以看到这条消息(消息前会注明“转发”)。五是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就在事发现场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的制高点。六是微博兼具了IM的个体性、即时性,博客空间的个人信息和分享性,社区论坛的话题讨论性,以及SNS社区的人际关系纽带性。

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微博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的现实状况

笔者进行大量实证调查,针对目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微博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现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从微博开通数量、使用情况和以微博传递校园文实例做了调查和统计。就个人开通微博情况,笔者共在淮信院随机调查453人,统计结果发现有357人开通微博,占总人数的80%;只有78人未开通微博,占总人数的20%;开微博的目的认为是以简短形式更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对时事的感情为55.56%;经常看微博将会加快我校学生的将来人生发展,赞成此说法的学生占到65.5%;他们认为微博可以让该校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开阔眼界又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该校计通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传递温暖”活动,利用微博为活动宣传,并且为此活动全程直播。计通院31个班级微博全部收听到此微博消息,近千人在微博上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传递温暖”活动;商学院利用微博开展了“十字绣”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积极响应;2012级思想道德修养研究会开展的“牵手孤儿院”、“文明交通周周行”等多项活动也被会员们以微薄的形式呈现,收到了众多“粉丝”的追捧。

三、以微博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微博的出现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张扬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了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在深入开展学院文化建设中,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深入探索和研究网络新媒体,把传统的方式和新的媒体相互结合,以微博为载体创新文化建设的平台,主动应用微博这类新媒体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传统海报、横幅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微博还可以拉近学生与学校领导的距离,领导通过微博倾听学生心声,并了解到学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构建校园文化新工作模式

学院可以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其积极作用。如学院组织部可以创立党建微博,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微博上,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交流并转发;学生管理部门借助这一媒体,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微博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校园中出现的问题、不良的风气和现象,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沟通、评析,给学生以正确舆论引导。各院系、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微博开展名师讲座、辩论赛、摄影比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把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发表于微博,各院系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对今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改进。这样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们的感受与需求,真正实现互动交流,沟通零距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注重开辟微博特色主题栏目

注重开辟微博特色主题栏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生动有趣、幽默活泼的微博语言易于被高职学生所接受,并引起他们的共鸣。要积极利用微博开辟微博特色主题栏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在微博上,可以针对贴近时代特色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开设一些吸引学生的栏目,如结合学校管理政策的修订和实施发起投票和讨论,公布学校特殊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针对国家时事热点发起讨论,一些引人思考的“心灵文字”、“好人好事”、“榜样的力量”和赏心悦目的图片,建立学生兴趣微群。通过这一系列的微博特色主题栏目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导向上的活泼性和亲近感。

4.注重舆论引导

注重舆论引导,建立“微博意见领袖”。在以微博为载体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特别注重微博舆论引导,建立“微博意见领袖”。“微博意见领袖”可以由具有号召力的老师和学生骨干来担当。“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在舆论引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发挥“微博意见领袖”效应,有效推动师生团结,求同存异,这是推动高职院校校园稳定的一种可行方法。在微博里,要培养一批有感召力、有舆论影响力的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在高校面临网络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们会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发展的趋势,形成舆论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作者:卞莉莉工作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功能与责任

一、校园文化的组成

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三个,分别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物质也是一种文化元素,若其可以与精神互动调和,则必会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校园的物质建设如楼房、绿化、雕塑、公共设施的建设、布置与设计,展示着校园的风采,是校园文化最明显最前沿的表达者。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骨架。规章制度与校园各机制的运作直接相关,高校中合理的规章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筑造坚实的骨架。文明行为由良好的制度衍生出来,而且良好的制度可以为在校园中学习、工作、生活的学生和教师提供灯塔般的指引。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在校训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学问素养等方面。高校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不断培养、提炼并深化承载着自身内涵、价值和追求的精神文化。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责任

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是灵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图书馆,因为其不仅属于校园文化,而且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图书馆在校园文件建设中的功能与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制度文化、馆藏文献以及馆员的优质服务。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是物化的文化,对于人的感情、思想的形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影响力。大部分大学的图书馆都建设在校园中心,典雅的建筑,气魄宏大,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在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注入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不自觉的形成深层的心理基础,逐渐积淀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激励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大学生在此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其良好的秩序,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品质的公共道德,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图书馆通过张贴标志来提示大学生建立文明高级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慢步、轻声”等。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包含图书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以及精神,这些既符合公共机构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当今图书馆的价值取向是通过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承担着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馆藏文献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现实的时代性和历史的连续性,是图书馆基本构成要素。校园文化的展开受文献资源的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态势。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和自身的任务为依据,有重点、有层次的组织文献资源,激发读者通过阅读提高自身涵养,培养其创造的活力。图书馆员有帮助读者掌握获取信息资源方法的责任,引导读者健康阅读。通过进行网络知识讲座、开设文献检索课帮读者区分一、二次信息,使其实现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用户界面在不同的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经验、技能和知识来深化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三、高校图书馆实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鉴于高校图书馆在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制度文化、馆藏文献以及馆员的优质服务方面有很多功能及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美化自然环境、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重视对馆藏文献的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1)美化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清新、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加强图书馆内部自然环境的建设,使学生来到图书馆就如来到“精神的绿洲”,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和求知欲,激发其自豪感,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2)搞好优质服务。首先要保证全天候开馆,方便读者借阅。其次要通过图书主页、信息咨询、信息简报、宣传栏等形式指导读者阅读,向读者推荐图书。最后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举办检索文献资源方法的培训,随时对读者进行个别指导。并针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层次开展读书节、读书竞赛、热点问题大讨论,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使大学生素质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发展。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图书馆的管理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为管理理念,对馆员和读者都进行约束,依靠软约束来规范图书馆运作。建立书刊借阅管理制度、入馆须知、大学生文明公约等来约束读者,利用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工作规范、岗位责任制来加强馆员管理。

(4)重视对馆藏文献的建设。根据学科专业设置、读者需求、教学科研需要、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文献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征求院系老师意见或请专业老师现场协助购置文献。防止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的书刊进入图书馆。

(5)提高馆员素质。优秀的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知识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创新意识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内在动力,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馆员的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加强培训提高馆员素养,同时提倡馆员通过自学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点是爱国教育主义,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风建设,将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寓教于文化,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作者:齐亚宁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德育教育中校园文化作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容易走上歧路。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从众心理加以规范,使学生不断调节、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的校园文化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学校德育部门是学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生动性,为高校输送政治坚定,品格优良的学生是德育部门最根本的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部门完成这项神圣使命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部门有着独特的优势,德育部门是与学生走得最勤,贴得最近的组织,是学校里最富有青春活力、旗帜鲜明的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凝聚起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好广大学生,吸引广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德育部门可以立足实情,当好参谋,贴近学生,积极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可以形成由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会成员共同承担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在硬件规划时应力争让每一块“石头”说话。如:可以在教学楼各楼层分别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欧美风情”、“星光大道”廊道,通过中国传统修身篇、治学篇,欧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风采等树立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成长动力。每个教室设置班牌,每个寝室设置室牌,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的班级、寝室设计大家庭的一片蓝天,积极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在全校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校园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温馨的提示中认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如建立“学长团”、“学长团反暴力志愿岗”、“学长团小卫士”,定期开展“成长成才”优秀学长与高一新生面对面活动、高年级团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结对活动,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长们的威信及模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德育教育机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团指导老师,团指导老师由教工团支部的年轻老师担任,指导班级团支部活动,加强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一直把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勤奋学习、集体利益至上的优良品德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内充溢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生活更为高雅和谐,更为活跃轻松。把周末大舞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寄宿制学校可以制定周末大舞台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周末服务活动,由志愿者对活动进行宣传、管理。如:在周末开展校园“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凝聚全校爱心力量,共同打造温情校园。此外,还可以开展“电影超市”,该活动可以以自愿投票额的形式,并将所获票额收入全部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还可以可邀请抗战老人为广大师生讲述当年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血色弥漫的抗战故事,对广大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寓“博爱”教育、“感恩”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

四、把主题班团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可以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班团课的开展上。定期开设各具特色的主题班团观摩课,进一步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诸如高一向高二学习的“一岁的距离有多远”、“滴水藏海”等主题班团课,两者相互补充,使班团课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鲜活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反复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校的办学风格自然内化为学生品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化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可以开展“增强团的能力,展现青春风采”校园支部风采大赛,挑选出部分优秀的团员为高一新生作报告演说等。当然,真正形成特质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完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培育和营造的过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闫伟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

第四篇:微博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大学是推动知识创造、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对技术革新也最为敏感。微博的出现,是技术进步和观念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通常来说,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成才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为目标,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的文化形态。在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媒介传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而作为新媒体时代下崛起的微博,因其强大的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功能,迅速在高校校园中成为师生、生生、教育者、管理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育人的新平台,这种“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资源,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宣传力度。

(二)能够深入把握校园文化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大学生群体接受能力强,爱好新鲜事物,崇尚时尚,彰显个性,而微博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自然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倾心和喜爱,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交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借助微博载体形式产生出的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微产品日益盛行于高校校园。可以说,微博的强势发展正在影响和推动高校校园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微文化”。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64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31亿〔3〕,而大学生群体在微博用户中处于主体地位,约为40%。可见,微博的优势功能进一步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成为使用微博的主体力量。

(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当前,80后、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他们的社会心理、思想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定型,在选择微博信息、交流思想的同时,难免受到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高校可以通过微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二、微博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为了适应这种新变化,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各类官方微博。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20日,高校官方微博和部门院系已认证的腾讯微博近1000个,社团等学生组织已认证微博将近2700个,同时全国约700所高校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4〕。这些官方微博的开通,为高校师生、校内外人士搭建了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资讯互动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网络阵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信息更新滞后

从目前已开通的高校微博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像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微博粉丝数居高,人气指数很旺,而有的高校微博粉丝数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有些高校的微博更新过慢、定位过窄、形式单调。笔者认为,高校微博信息更新过慢的问题,还在于一些高校传统的网络思维在作怪,把微博当成网站办,使得信息更新速度无法保障,运用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想法也就无从谈起。

(二)内容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高校的微博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众所周知,微博作为新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不同,在文化传播上不仅发挥着显性作用,同时也发挥着隐性作用。最近,笔者看到一些高校官方微博上只有一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这让许多大学生非常反感,跟帖与评论几乎没有。还有些高校的微博内容大、空、虚,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和价值导向性,导致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受阻,从而不利于校园文化引导力的提升。

(三)文化育人特色不明显

每个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如何把微博新媒体与高校的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特色文化育人的目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就当前一些高校利用微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其、交流的信息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育人特色不明显。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

尽管一些高校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院系微博、社团微博以及微博协会,但是它们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和运行机制。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微博信息的宣传上,往往是自说自话,有时会出现信息的重叠与混乱的现象。另外,微博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笔者看到微博管理者几乎都是大学生,教师的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时尚性、娱乐性,但往往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性。

三、微博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从完善动态监管与互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文化育人机制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和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一)完善动态监管与互动机制

首先,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和文化需求着手,及时添加、更新微博的信息内容,丰富微博的信息资讯。其次,高校应定时监测大学生在微博上的舆论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高校要完善动态监管和互动机制,对于大学生在微博上提出的问题、疑问,甚至的不良信息,学校主管部门要及时地作出回应,以正确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高校应出台针对性的方案和条例,对微博的运行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审核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以确保微博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其次,在组织管理上,高校要建立健全立体化组织机制。第三,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实现各部门的跨界合作,统筹规划好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微博的使用情况纳入其考核的范围,并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加大专业微博队伍的培养建设

目前,高校微博队伍主要由管理员、学生辅导员、行政党务人员和学生积极分子组成。他们的思想水平、媒介素养和工作技能参差不齐,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大微博专业队伍的培养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运用微博与学生实现良性互动的能力。其次,要培养教师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要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如通过选送进修、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在高校微博平台中,用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大学生微博用户〔5〕。

(四)创新特色文化育人机制

当前,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高校应把校园微博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强对校园微博等文化形态的研究,善于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从精神价值层面构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激励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形成符合师生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体现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6〕。另外,校园微博不能成为有闻必录的“流水账”,而应结合学校发展、大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7〕。

作者:李大棚工作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引领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引领的科学内涵

(一)大学生文化引领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现状

步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校,对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对校园文化引领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有的放矢,主动适应新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认真研究种种变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形成了哪些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

(二)大学生文化生活引领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艺术建设

校园文化艺术建设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艺术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才能为大学生文化引领提供可靠的载体。

(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文化引领的有效途径是与时俱进、谋划提升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关注当下学生的新需求、新动态尤为重要,是文化引领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引领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们在新的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新需求,并以此来策划、引领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引领难题

(一)形式单一,教育引导意义淡薄

目前校园里的大学生,很多人身边除了课本,没有别的书籍业余文化生活,带笔记本上自习,挂各种聊天软件,刷微博,看美剧、韩剧、看网络热门贴子、小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据调查统计,很多大学生也很希望学校在传统歌舞基础上能多拓展文化活动引领的新形式,组织一些积极向上、青春励志的文化生活。无奈目前多数学校热衷于舞会、歌会、展演等陈旧文化活动形式,真正有价值的优秀风采展示、讲座、社团等资源却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的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需求。

(二)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其控制功能、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对校园文化本身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和对教育认识的不足。并不是只要开展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高一点,场面气氛活跃一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还有人认为,大学乃是学习知识的圣地,不是玩乐的天堂,学校教学是硬任务,校园文化生活是调剂,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妨碍学校的发展。凡此种种,造成了高校中抓教学和抓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三、校园文化引领新探索

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方面,笔者提出一下相关建议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及网上舆论引导

当今,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摆动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在活动中应加大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力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继续发扬传统媒体作用,在校园广播中开设“好人好事”、“社会热点追踪”、“青春励志故事”、“寻找最美丽的人”等栏目,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内墙报、橱窗、板报、宣传时事政治,同时大力挖掘宣扬先进典型人物。针对90后学生“微博控”、“贴吧控”等新现象,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文化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影响速度,宣扬正面导向,随时正确引导。活动前,利用其造声势、活动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共鸣、活动后进一步扩大整体影响力。充分彰显出网络阵地“没有围墙,却有文化”。的突出特点。

(二)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引导模式

在传统的以歌舞、朗诵为主的模式基础上,高校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新的引导模式。一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例如今年纪念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各高校开展的“雷锋月活动”,征集身边好人好事、拍摄微电影、新浪微博开展讨论,非常好的起到了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效果。二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我为父母作件事”、“感谢老师”等温情活动,激发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三要发挥优秀校友、身边模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励志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在读学生立志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扩大优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度

据调查显示,在回答“如何让大学四年的大把空闲时间过的有趣、有意义?”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选择了社团活动。因此,我们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当将社团管理建设作为一处重要阵地。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价值实现能力。通过打造品牌社团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通过统一形象识别设计来增强社团的思想凝聚力、组织向心力和成员的认同感。同时,开展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活动,既要注重保留传统,又要不断开拓创新,定期展示社团活动成果。扩大影响,凸显其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院社团整体有序的发展,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发挥其无形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学院的隐性竞争力。

作者:徐林哲工作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凡是在校园里的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外的还是课内的,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学校组织的,都属于校园文化范畴。按照教职工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范畴,根据活动类别的不同,校园文化活动大致分为校园文学文化、校园艺术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校园道德文化、校园学术文化、校园设施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然而,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二、基层工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基层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经过上级工会批准建立的工会组织,称为基层工会组织。它是工会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整个工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需要全体教职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基层工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教职工参政议政渠道。

(二)提高基层工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基层工会建设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夯实基层工会组织基础,规范基层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更好的服务工会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广大教职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这就要求基层工会努力提升教职工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基层工会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基层工会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创建先进基层工会组织、争做优秀工会干部为主题,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为重点,研究和探索履行教育职能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既要发挥工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强基层工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工会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履行教育职能的一项重要途径。作为基层工会,应该积极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发挥工会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的特点和优势,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抓住各种机会,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主题鲜明地开展文明健康、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多年来,各大高校组织开展的联欢舞会、文艺汇演、游艺活动、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娱乐活动,不仅加深了教职工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更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开展愉快、健康、生动活泼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坚持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教职工在高尚的趣味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学校文化阵地,使教职工在各项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树立新的观念,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队伍建设,调动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的作风如何,关系到桥梁纽带作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工会在广大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工会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然而,基层工会干部往往是由兼职干部和积极分子所兼职担当的,所以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热情,为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提高认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工会干部首先应该提高对教职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作用的认识,走出把教职工文化活动简单地看成“蹦蹦跳跳,玩玩闹闹”的思想误区,并把它升华到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有益于教职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度,才能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基层工会应根据本部门的工作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特点,主动与行政协商,积极而有计划的为教职工增建活动中心,文化场所,切实为教职工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设施与条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教职工参与度

校园文化的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而具体表现。因此,结合教职工工作特点,依托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基层工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教职工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工会工作只有得到教职工的信任和认可,才能有利于促进和谐发展的各项工作。

(四)建立规章制度,完善业务管理

基层工会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同时要详细制定好教职工文化活动工作的年度、季度、月份计划及专项工作计划,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逐步形成教职工文化工作体系。

四、结语

校园文化与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校风是经过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长期教育培养、保持,逐步发展形成的。校园文化与校风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于培养教职工“团结、文明、向上、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校风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基层工会要不断地发挥作用,努力抓好自身的先进性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服务教职工,这样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与信赖,激发教职工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引导教职工充分认识学校兴衰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的主人翁与责任感,最终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向上,蓬勃发展。

作者:杨琳工作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思政政想教育功能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正在进行着巨大明显的改变,时下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但同时,社会负面因素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因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兼容并蓄,提倡百家争鸣的思想观念,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营造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同时,加强对社团组织、社团活动等的管理,建设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制度,只有这样才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才能更好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发挥最大功能。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优良的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渠道。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质上就包含了优良的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正是校园文化的关键的组成部分。首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和改进人民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和宣传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意义和迫切性,坚定了大家改革和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增强和完善了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市场经济观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摒除愚昧落后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更新摒弃旧思想,引导和弥补学生们分清哪些是封建主义的、拜金主义的腐朽落后的旧观念,哪些是能够促进社会和时展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着优良的校园文化发展和的方向。三个代表中所提到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指导下进行的优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下,才得以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全方面多角度主导了优良校园文化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态度作风、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的复杂性,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消极因素,所以说,优良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要重点突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主题内容,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坚持以思想为指导,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学生个体,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核心组成内容,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改进和引导高校师生们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优良校园文化的功能不仅实现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更加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对于综合素质人才培育的目标,并且还能够全面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利用独到的形式对师生进行影响,从而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并且满足高校这一特殊环境内全部人员对于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的要求,因此改进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建设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加强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实际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全面深化地推进高校可持续全方位的健康迅速发展,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更为有效地落实和发展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经转变成目前高等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紧迫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

作者:丁蕊徐继开工作单位:中北大学

第八篇: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校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内涵概述

1.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在校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体现在校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文化品位和钻研精神的提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导向,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它主要体现出了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特点。

2.校外艺术活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校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艺术活动的建设对我们建立以校外为基本出发点,以实践教育研究为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研制度打下了基础。校外教育学中指出:校外教育的文化艺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通过音乐、书画、文学、舞蹈、形体等课程和其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重视加强对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法则,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3.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特点,又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的双向交流为对象、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社区文化贴近和面对的是社会人高度集中、生活复杂多样的环境,是城市文化的坚实基础和前沿阵地。它在促进社会进步,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是其他领域的文化建设所难以替代的。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迎接新的时代挑战,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性。我们要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去开拓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社区文化工作的复杂局面。目前学生减负,在学校时间减少,在社区时间较长。如何发挥校外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在校外艺术活动中知识的应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外艺术活动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精神文化建设,除了学校开展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全面发展也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实践作为辅助,使其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开展必要的艺术活动,学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深入学习,体会学有所用。学生选择性学习、培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活中得到锻炼。我们可以把校外艺术活动带入校园,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可以开设相应的校外艺术课程,培养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辅导教师队伍。校外教育单位的教师有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并能在校外艺术活动中发挥着艺术指导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能更好地在校外艺术活动中得到体验,真正做到校园与校外相结合。人文科学系于2010年开始就派一支志愿队到“明光金都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支教,此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义务支教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不仅教授小学生们文化知识,他们还成功举办了由自己策划、组织的“明光金都民工子弟学校‘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系部志愿者们很早就开始忙碌地筹划此次联欢活动,从各班节目的选拔排练,到演出服装的准备、到当天小演员们的发型设计和化妆,再到道具和音响设备都是志愿者们亲自安排。此次活动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校外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既帮助了他人也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可以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校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外艺术活动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宣传力度。社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校外艺术活动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校外艺术活动在近半个多世纪的运作与发展中日益显示它在实施校外教育区域性推进中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形式和组织形式:即以活动为主要教育载体,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同时以户外活动为主。这时校外艺术活动的教师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在校园外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能够多接触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且融入社会,真正做到把校园专业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社会中。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社区文化机构,社区文化机构可以选择就近学校为合作单位,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共同建设。学校组织固定的志愿队去社区开展相关对应的社区文化知识学习,同时组织以校园艺术文化为重点的校外艺术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社区人民的生活规律,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又能让社区群众通过学生校外艺术活动的宣传,看到社会的发展。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当今社会最新的知识,那么开展以校园为重点的校外文化艺术活动,不仅给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正确的引导方向,还能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内容。为突出高职教学特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人文科学系社管专业每学期末都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半月至一个月的社工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找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在社区义务实习的这段时间,通过对低保户、边缘户的调查走访,了解基层民政知识;通过组织实施社区日常事务,体会工作的真谛;在来客来访接待中锻炼与人交往、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在与工作人员的相处中学习工作技能与经验。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建设结合是一个“双赢”的结合。

五、校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建设三者相结合

校园开展相对应专业知识的比赛,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大赛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以“首届商务部秘书技能大赛”为例,如何充分准备大赛是各个学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比赛除了从学生专业知识入手,还从学生对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特长方面做考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识秘书职业的毕业生们怎样去从事这一工作。所以我们要先从校外入手,除了专业老师的讲解,我们还可以请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给同学们谈心得、谈工作体验,让整个背景环境从校园转移到校外、社会,让学生知道从知识到实践的真正转换。在特长方面,我们也可以请有关知识的老师进行辅导,现在社会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专业知识要好,其他方面也要求颇高。如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开展校园文化与校外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到社区大舞台聘请专兼职老师,开设选修课程等等来使学生在保持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首届商务部秘书技能大赛”时我们就在艺术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如:学习社交舞蹈、健身操、吉他独奏等等。让学生展示自我,对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打下夯实的基础。比赛只是形式,知识才是内容,如果只通过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校园文化、校外艺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真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帮助的有用之才,这样校园文化也就建设到了实处。其次,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红歌”成为了我们缅怀先烈,激励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方式,各学校、单位、社区开展的纪念活动遍布全国。我们知道,社区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受社区宣传左右,开展社区活动离不开校外艺术活动,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比赛,如:唱响红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竞赛等。我院工程技术系代表学校参加了白下区举办的红歌比赛,参赛选手包括学校、校外艺术团体以及社区团体等。比赛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了解先烈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让我们拥护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校外艺术活动在社区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校园教育的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面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就要遵循校园文化、校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努力探索,不断地挖掘校园文化、校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将为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艺术活动的宣传力和感染力,提高全民素质出一份力。

作者:潘米乐工作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