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篇
时间:2022-07-14 10:29:44
导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这在高职院校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其人文学科的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其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另外,虽然国家要求高职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因而,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效率,也就一味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性。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具有自身的个性。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只是一味盲目地模仿和复制其他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完全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技能型人才目标,导致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缺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等,失去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定位高职校园的文化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有多少高职院校真正做到了“有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化就是以文教化,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为基本内容,以自身文化积淀为特色,融入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反映时代性的一种群体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必然要和职业院校的特色紧密结合,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如何将职业特色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有哪些。否则,校园文化建设就可能陷入虚无主义。如果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高职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让文化氛围的营造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文化的提炼,通过挖掘高职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打造文化活动的品牌等,向师生、社会传播高职文化正能量。
(二)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人文环境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的声音。”要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营造一流育人环境,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力求做到“一山一水显文化,一草一木铸形象”。让严肃的教育增添生机和活力,变得平易近人,可亲可敬。要注重体现环境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体,展示各种活动的精彩照片和优秀毕业生、企业家的照片、事迹,使整个校园充满智慧与创造、积极与进取的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要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春季运动会、乒乓球赛、排球赛、科技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宿舍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等,构建校园人文环境。要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一方面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行动,把学院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三)加强大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种精神文化是大学教育开展几百年来逐渐形成、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理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被传承和发扬光大。大学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是一个创造和培育的过程,是大学的灵魂,具有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所以说大学精神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的培育就是提炼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因此,要以切合实际、促进内涵发展为出发点。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需要更多地接受大学精神的洗礼,从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每所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知识沉淀、文化传统、学科专业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格、办学模式和文化品位。譬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便是人们对国内这些著名学府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的概括。所以,高职院校在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自身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培育出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并以此为统帅来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设。
(四)挖掘学校历史传承,形成独特的理念
文化现象应该有其共性,这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又是多元的。高校校园文化更是这样。首先,每个学校的历史不尽相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也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去挖掘这种文化的精华部分。其次,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我们可以创造出反映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抓好挖掘自身文化精华、创造鲜明特色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理念,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体现高职特色”放在首位。一是在美化环境、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更多地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如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绿化应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路、灯、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用人名、企业来命名等。二是让企业的管理、规章、精神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合力,增强育人效果,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来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塑造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可以吸纳优秀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公平竞争的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等。三是要根据自身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制订出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作者:刘卫锋工作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相互交融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只有在各专业建立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的专业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按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营造浓厚的职场育人氛围,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性,并在“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的角色转换中,通过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完成职业训练。
二、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适时开展专业导航教育,组织开展与专业、职业发展相联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愿望。
2.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观念注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突出行业特色。在硬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融入更多的行业文化内涵,如宣传栏、指示牌、走廊都标识行业领域的杰出代表;学生实习实验场所体现行业特色。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以课堂为前沿,以讲座、研讨为延伸,以活动为补充,将行业特色融入整个学习生涯。
4.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作为企业的一员,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
三、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1.把企业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把企业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如把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竞争与合作文化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成功转换。
2.营造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氛围,突显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的岗位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适应市场、适应岗位的动手能力。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能使广大师生员工到合作企业开展技能培训,营造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打造“职业”特色,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3.开办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提高实践能力。比如举办各类培训、考证活动,让学生掌握多门专业技能;开设企业文化相关的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包括介绍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开展顶岗实习活动。学校与企业也应进一步强化深度融合,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深入企业、熟悉环境、适应社会提供平台。
4.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特色校园精神。学生社团可以活跃和丰富学生业的余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学校要通过广泛宣传,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社团建设;高职院校社团组织,应具有其明显的职业特点,应在行业特色上下功夫,重点打造行业品牌。建立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社团,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行业文化,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选择的目标。
5.搭建校企共建学习环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双证融合、教学做合一、课堂实训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学生生产性实习基地,共同组织科技生产攻关,共同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进行课程改革,使就业、培养、招生相结合。
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要把培养合格人才放在第一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进行安全、环境、廉洁等专题教育。
四、校企合作是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保障
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从而达到校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主体的共生共栖、互利合作、共享双赢的局面,学生在项目学习操作实践中与企业结合,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产学研工作把各专业的优势和教师的科研实力推向社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要以推动、发展、繁荣大学文化建设为已任,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内容、新举措,大胆创新,不断挖掘其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逐步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
作者:左慧琴工作单位:开封大学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情况调查
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做了一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六个系部三个年级多个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0%。基本反映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
调查发现,约有80%的大学生认为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非常必要。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一般,10%的学生认为不如人意。这说明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有待于不断改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只有3%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的有70%,很不满意的有27%;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特色,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等问题。
(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共建的认识
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90%以上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整合资源,实现共建,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仅有5%左右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互补。可见,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共建的状况并不理想。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目标方面一致。校园文化活动被称为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或“隐性课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一般来说,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网页设计协会、爱乐协会、营销协会、书法协会、艺术设计协会等等,还有文学社、读书会、摄影社、爱心社、礼仪队、轮滑队、体育俱乐部等等。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学校社团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保证方向正确、性质不变、形式合法、过程可控,把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可以对社团活动进行及时指导监督管理,加强与学生联系与交流,掌握情况,指导工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在实践中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学生社团的活动要以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有利于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为原则。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灵活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可促使学生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各类学生社团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把思政实效性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
(二)精心组织各类讲座
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们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如人文学术讲座、论坛和报告会等,把开展各类讲座报告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思政教师们应精心组织策划专题讲座或报告会,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讲座的主题选择上,最好是结合近期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既回应了社会热点,又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洞说教,使大学生开阔知识面,活跃思维,跟上时展的潮流,塑造优良的品质。实践证明,高质量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或专题讲座,能够做到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比如结合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高校开展了“十八大精神进校园”专题讲座,为学生解读十八大精神,传播党的理论政策,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时代特征,既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途径,又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要,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强有力阵地。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采取合班教学,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三)积极开展竞赛比赛
经常性开展比赛竞赛类实践活动,如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等竞赛活动。辩论是一项可以提高思辩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锻炼思维的活动。大学生辩论赛的辩题选择上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参加辩论赛既有助于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又能培养大学生的思辩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演讲不仅带给大学生自信,而且带来了生活的热情和思想的升华。比如结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和纪念“”94周年等组织演讲赛;结合学习“中国梦”开展征文比赛;结合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举办摄影大赛。由于其主题鲜明,比赛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把举办比赛活动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活动,由思政部确定比赛活动主题,并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参与指导或担任评审,如2013年秋学期,结合学习“中国梦”开展征文比赛。从实际开展情况看,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实践教学和谐共进,各项比赛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声有色。总之,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激活了创造性思维,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思政课实效性。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首先,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成立独立的直属于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其次,要有党委书记和教学校长为主任的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最后,系部要由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系部思政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只要三大组织机构正常有效运转,便可将全校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师资队伍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师资队伍的数量。调查表明,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数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必须执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尽快按照标准配备师资队伍,按师生比1:400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按师生比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不断完善对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制度。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培训,实行轮训,鼓励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经费保障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学校在保障思政课教学科研正常经费的同时,高职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提取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用于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进修培训、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等,并要求高职院校做到随着经费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使专项经费的安排和使用要明确,专款专用[3]。高职院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努力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落实。
(四)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制度要进行改革。因为各个学校在理论教学方面的考评体系相对成熟,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考评标准的制定要做到合情合理和可操作性,尽可能量化考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大学生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考评应坚持四个原则,即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4]。力争使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有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只有真正利用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作者:胡金富许玉琴工作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础部
第四篇
1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服务社会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高职院校是“三农”科技水平的制高点,也是集散“三农”人才的地方。它为社会培养“三农”人才,以带动农村和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要营造一种激励学生学农的兴趣、引导学生立足“三农”钻研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重农、务农、亲农和爱农,是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需要。
1.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它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技术学院自创办以来即注重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手脑并用,注重农场实习;利用新的农业理论提高当时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宣传和指导农村的生产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农村生产。所培养的学生,由于既有生产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的品德,并能很快服务于社会,很受社会欢迎。
1.3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且由于一些新型专业的兴起,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科呈现多元化,由单科性逐渐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农业大学。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对农业偏见的影响,还有就是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对农业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到位,导致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特色优势逐渐被“弱化”,甚至“边缘化”。因此在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继续保持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十分迫切[1]。
2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农业高职院校远远落后于它们。且由于人们不重视和对“农”的偏见,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农”为特色的传统优势正逐渐被遗忘,因此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2.1人文气息不浓厚
由于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单学科学院发展时间较长,现今虽设立了一些文科专业,但总体上依然是以农科为主,文科专业是相当薄弱的。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对文科课程设置非常稀少,人文教育活动的缺乏,从而也就造成了学校淡薄的人文氛围。纵观全国所有高等学校,农业高职院校先天文化底蕴就缺乏,缺少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因此也就无法提炼和归纳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加上后天又未能与其他类型的综合性大学进行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不能从外界借鉴和吸取文化理念。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2.2校园环境相对封闭
一方面是农业高职院校与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很少。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试验需要大量的土地,市中心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都设置在郊区地带,与其他院校相距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其他高校交往的不便。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教师乃至领导与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接触甚少。农业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提供或无法提供交流环境,学生、教师乃至领导个体就更难主动去交往。
2.3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有许多成功案例可参考和借鉴,学习它们的改革策略、发展思路,当然也有向综合性大学取经。但农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学习,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操作与改进,所以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单一且说服力不够,从而也就没办法创新,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2.4学生文体活动“农”文化彰显不够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文体活动应该体现农业特色,彰显个性。由于学校针对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且轻视农业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农业特色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弘扬不足,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往往忽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一味只追求活动的数量。把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取悦大众和花哨的形式上,这些活动无法带给学生思考和感悟,更别提从这些活动中去体味重农,爱农,学农,敬农的情怀。有调查表明,部分农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虽然举办的如火如荼,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不够到位导致精神不足,影响到创新性的发挥,也就难以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2]。
3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农业高职院校的重点学科一般是农学、园林园艺和药学等学科,学生以学习技术为主。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农业高职院校的接触面比较窄,且由于学校对思政教育和德育等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大部分学生都缺少人文素养。因此,各农业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师生的人文兴趣,使其从被动到主动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3]其一是组织各种人文知识讲座;开展人文知识问答、书画摄影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其二是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各农业高职院校要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精心设计并科学建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合理安排课时,开设人文系列的必修课,选修课等。还要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制定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其三是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人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个人也可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应穿插人文知识的传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2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集思广益
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点低,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其一,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途径,给我们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启迪或思考;其二,各高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提供给师生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各种不同的校园文化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以此来提高师生的各种素质。在一致的问题上,可以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有分歧的问题上,每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活动。各高校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多学习思考,多借鉴和创新,树立自己的文化特色。
3.3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彰显“农”的特色
由于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一,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体现“农”的特色。对于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更应该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在农业学科已不占优势、学校发展定位指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农业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方面均要要体现“农”的特色。其二,校园文化应与农业文化有机融合。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农业特色优势,并且紧密联系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把农业文化带进校园,同时也让校园文化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让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两种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其三,继承农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由于农业行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方面要在全校师生之间大力弘扬校史文化,充分挖掘能够体现农业高职院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种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精神和服务“三农”等主题,在校园内倡导奉献和服务意识。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农业主题
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为适应时展,应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比如,广泛利用网络等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且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陶冶和教育学生。一方面活动载体应结合农业特色,体现其独特的主题和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和钻研农业,且乐于服务“三农”的宝贵品质。比如农业高职院校除了开展一些人文性的社团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如食品科技、园林园艺等农业特色的社团。另一方面活动载体应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如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农、亲农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可以大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还可以大力组织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和社会公益型社团等各种社团;吸引学生大量参与并产生价值认同,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谢强工作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公款送礼整治工作总结8篇
- 下一篇:发改局工作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