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文化论文(共5篇)

时间:2022-06-22 02:28:21

导语:学校网络文化论文(共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网络文化论文(共5篇)

第一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1、网络文化平台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网站主要是以校园新闻和通知为主,更多是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服务,主要用于公务性办公,在内容上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网站浏览量较低,网站的说教色彩浓厚,引导功能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开设学生工作活动板块,但信息相对陈旧,更新速度慢,高校校园网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有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勇于面对、善于解决网络文化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搭配总体尚待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尚待提高。高校网络能力培训总体上数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有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运用新媒体通过网上和网下两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因此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能力总体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缺少应有的批判和思辨能力,盲目、片面接受各种信息,不能将媒体及媒体传播的信息合理运用,特别是造成了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健康上网问题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问题,不良网络信息和过度的上网对大学生都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

4、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总体比较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淡化甚至去除了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部分大学生以为网络是不被人发现的,不必负责的,造成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大量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片面、绝对看待问题,这直接刺激了大学生的占有欲和享受欲,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的形成。网络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都相对滞后,大学生对有关国家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个别大学生缺少自控力和自律性。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握网络文化的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和共鸣,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增加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提高师生辨别和选择能力。

2、以人为本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要结合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设置板块,创新网站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考评的一个重要项目,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要引导教职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要由传统的面对面咨询转变成面对面和网络交流相结合。要在保证学校校园网新闻性和事务性的基础上,积极展示学生的活动,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的更新,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集合学校宣传部、德育教学部、学工部和团委和各分团委的力量以及学生家庭的力量,办好思想道德教育板块和学生生活版块,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应探索贴近师生文化需求的网络资源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和资讯功能。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效果的顺利实现。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采取定期、不定期培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利用网络能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网络文化素质高,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育队伍。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的良莠不齐、纷繁复杂要求大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面前,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既要传播媒介知识,更要启发、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看待媒体和媒体传播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提高面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能力,理性对待网络,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特点,立足现实,从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传播优秀网络文化、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网络文化实践和心理咨询等途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文明网络人。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运用行为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事。可以把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纳入对大学生素质的考核,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引导,不能纯粹学分制考核。要积极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达到文明上网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高校要以人为本、以多样的文化信息、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衔接,打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架起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大学生要担负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自觉提高网络信息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利用能力,自觉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程,要依靠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力量,要利用法律、校纪、技术、网络道德教育、学生自律等各种手段。只有各方努力,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本文作者:宋秋红工作单位:中州大学

第二篇:网络文化与儿童早期阅读

一、儿童早期阅读与网络文化概说

(一)早期阅读概说

1.早期阅读的界定早期阅读,一般是指学龄前儿童通过视觉作用于低幼读物或通过听成人对低幼读物形象的描述来理解读物中图像、色彩及少量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过程。我们所讨论的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在成人指导下进行的,在网上对幼儿动画片、儿童故事、图画等的阅读、讲述和简单理解的过程,是建立在对视觉图像的感知、理解和想象之上的活动,而非建立在识字基础上的阅读。2.早期阅读的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孩子们的早期阅读得到了早期教育专家的首先肯定。研究成果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综合而言,早期阅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大量的阅读实践能促进人的大脑发展。现实生活中有些小时候聪明伶俐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越来越迟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缺乏阅读动机和兴趣。(2)可以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了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3)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婴幼儿时期,是人的生命的起始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开发的关键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而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显示,早期阅读、计算能力是对儿童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通常,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阅读。(4)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指爱读书的习惯、提问质疑的习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而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的。

(二)网络文化及特征

所谓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而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网络文化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网络文化的特征如下:1.网络文化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历史上以纸为媒介的“纸文化时期”已经持续了近两千年,以纸为首的“文房四宝”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电子这种新媒体远比纸媒体优越,既方便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2.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进入电脑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3.网络文化具有高时效性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其更新的速度很快。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似乎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瞬时化、生产自动化,全面突出了一个“快”,即发展快、进步快、更新快。4.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计算机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新空间。在这种空间的交流是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实现的。志趣相同的成员可以在此空间中组成虚拟社会,自由交流。5.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网络文化的交互性主要指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儿童的早期阅读的正面影响

由于网络所特有的交互性,少儿不仅可以自由化选择信息,而且可以创造信息,这就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体系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使之在自由选择中变得主动,成为信息的主人。主要表现在:1.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文字、图片、图像、影像、色彩、声音等都成为网络阅读的对象。这样,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静态的、动态的超文本,形成一个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这个新文本世界充满了对外界的吸引力,带给幼儿多重的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文本,更好的获取信息。网络阅读所带来的多重阅读体验是传统的文本阅读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网络阅读能够吸引幼儿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2.提供阅读服务的范围更大,载体类型更多传统的阅读多限于文献资料。借助于网络,可以把信息搜索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不仅可以获得摘要、索引和全文,还能够得到程序、声音、图像等二进制文件和多媒体信息。信息的载体多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储,信息量更大,传送也更快捷。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案、动画片等,在课堂上使用,大大节省时间的同时,使幼儿也享受到了优秀的网络资源。幼儿在声音、图像等多重感官下愉快的学习,阅读,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3.阅读方式更灵活便捷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人机对话为主的互动方式。在即时双向的互动过程中,阅读者思路变得开阔,参与愿望更加强烈、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大大激发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效果。如在学习小班语言课《小刺猬背果果》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利用小刺猬和小朋友对话的方式,“小朋友,你们看看我长的什么样?”从而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刺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的对话培养了幼儿的能力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4.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传统的阅读在信息的处理上既耗时间又耗精力。而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幼儿就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智能检索,并将获取的信息资源随时随地下载或存储,而且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内容和需求。幼儿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如小班小朋友喜欢奥特曼动画片,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百度、雅虎等网站上进行搜索,就可以随时快速的看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了。

(二)网络文化对儿童阅读的负面影响

1.阅读的盲目性据调查,在网络阅读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缺乏选择最佳信息资源的能力。既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也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阅读资源,是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网络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同题,以至于经常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即看到伙伴读什么自己就跟着读什么。2.存在逆反阅读现象逆反阅读现象尤其在一些年龄较大的少年读者中表现突出。例如,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反科学方面的迷信读物对孩子的影响很坏,但部分幼儿的阅读兴趣却愈浓。3.存在恋网现象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媒体等有声有色的吸引下,一部分幼儿阅读者认为网上任何信息资源都可以找到,一有时间,就沉迷于网络。认为书本没有网上的精彩,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有的小朋友在网络阅读中竟然不知孔子为何人。4.浅阅读主要表现为幼儿上网阅读一般都是随机性的,以消遣为目的的,大都是一遍而过,并没有加深其理解,想象等。此种阅读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成人对幼儿网络阅读的指导对策

(一)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帮其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网络时代各种新观念、新技术对人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幼儿接受这一切却比成年人更多更快。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人,认知能力上会有差异,现在的幼儿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幼儿的种种心态,特别是关于流行文化的追逐,不能简单地加以全盘否定。除了考虑时代背景对幼儿的影响外,指导幼儿阅读还必须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要求及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认真琢磨幼儿的成长需求与现实的磨合,引导他们从浅层次的表象文化进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理解人生。如幼儿喜欢看《蜡笔小新》与家长之间不符合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家长应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与时展的需求,给孩子以合适的自由,而不要总是一副老眼光看待问题,。

(二)净化信息环境,确保阅读效果

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给幼儿课外阅读增添了许多色彩。而它的负面效应也随时显露出来。诸如禁毁小说、色情文学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毫无阻挡地粉墨登场,致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受到极大冲击。面对网络阅读中的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通过网上监控、过滤、屏蔽等措施来堵扼“网毒”和垃圾信息,净化阅读坏境。此外,对儿童网站上的广告问题,我们还要大声呼吁我国的信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信息立法,完善网络管理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氛围,确保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效果。

(三)加强信息导航,指引阅读方向

面对海量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人要当好信息导航员,引导和培养幼儿掌握鉴别信息精华与信息糟粕的标准与方法,使他们能从容地面对多媒体信息,以良好的心态徜徉于五光十色的信息世界。例如,可以给幼儿推荐值得浏览的‘“精品网站”、“精品网页”、“精品栏目”等,同时列出禁止浏览的“网站黑名单”,晓之以利害关系,告诫幼儿不要“越雷池一步”,并把这些“推荐浏览”和“禁止浏览”的网站名单向社会公布,以求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指导幼儿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的阅读方法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生活或学习中应帮助儿童养成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上网时应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同时为幼儿选择竟可能广告少的儿童网站;始终牢记自己的上网目标,让幼儿自己选择上网阅读的目的,最好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进行;必要时阅读网站导航;熟悉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网络阅读的系统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紧密结合不要一味的网络阅读,最好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合或在书本学完后,在网络阅读加以巩固等。再如,阅读卫生习惯的培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上完网记得洗手,阅读45分钟后向远方眺望一下等。此外,家长或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以免幼儿不断转移阅读兴趣,从而迷失阅读的目标,忘记自己的任务。

(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组织阅读资源

“毫无疑问,图书馆是建设这个“世界”的主力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组织阅读资源,可极大地推进图书馆幼儿阅读指导工作。例如,从小方面人手,可制作易管理、易传播、易利用的电子剪报,开展阅读指导服务;大的方面,可参与“中国少年儿童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这个“世界”便是由网络和数字资源组成的虚拟世界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为幼儿提供较为完善的、健康有益的,融科学性、引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应采取更积极、更主动的策略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站建设,为幼儿构筑一个多维的网状框架结构的网络信息资源,以期最终能在掌握阅读资源和阅读途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博士曾预言:“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将伴随着我们的终身。未来信息世界的竞技,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制高点,网络阅读则是让我们获取和拥有高科技秘密武器的钥匙。认同“教育是只母鸡”的日本人,正积极进行着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改革;美国1998年便启动了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要让每一位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12岁的儿童都能上Internet网,每一位18岁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而我国教育部也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具有前瞻目光,树立进入互联网、用好互联网,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创造能力的有用之才。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网络阅读教育教学承担着神圣的使命,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挑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作者:李亚西工作单位:潍坊学院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新时期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并从本质上引起一场文化的革命,促使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形成。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了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外,还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如开放性、自由性、高时效性、多元性、渗透性和广延性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功能是有一致性的,但它也以其独有的特征剧烈地冲击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进行课堂教学为主。今天,当网络文化日益渗透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这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予积极影响的同时,更让消极的因素日益凸显,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1.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负面影响。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主要描述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整体的良好发展。二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维的启迪,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但网络文化却以它自由和渗透的特性影响了这一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网络文化的自由特性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间的接触。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联系的自由度让学生接触到了丰富多元但却良莠不齐的信息。这些未经层层把关过滤的信息,很容易让思想单纯、缺乏阅历、个体理性选择能力较弱的学生善恶难分、真假难辨,无法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问题。再加上网络文化的渗透性,从客观上让在西方语境中诞生的计算机语言将西方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各种不同文化的变异,不同道德观念的更迭,让辨别力不高的大学生无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无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以建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价值理性的失落和自我的迷失。2.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主体的负面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真实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导者”和“知识传递者”,占据了信息的主导地位,拥有权威优势。但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为自由的信息空间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对教师的信息导向能力和价值导向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让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获取想要的信息,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观点、思想和民族文化。同时,这种开放性导致了网络的交流没有社会的监督、没有文化的禁忌,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白,从而促进个性的张扬和思想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存,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共处,让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和价值观念满足不同品味和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的需要。这种变化意味着,当学生走进思政课课堂时,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大量的网络信息,里面既包括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悖的信息,也包括了授课教师所不知道的信息,这就会让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让没有能够紧跟时代脉搏的教师处于“落伍”的尴尬境地。于是,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逐渐放弃与教师的交流讨论,而借助网络的搜索。这种状况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间接化、数字化,致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也让教师失去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感情训练的机会。3.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负面影响。所谓思政课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途径、程序和模式的总和,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关键要素。思政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师热衷于不断的讲授,学生习惯于无谓的听讲,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听我说”。尽管今天的教师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单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弊端,并学会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政课的课堂以辅助教学。但在这种以展示媒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教学模式存在把握不当的问题。因为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这种跨时空的特点使网络文化传播迅速,更新快速,已不受印刷、运输和发行等因素的限制。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广延性和高时效性。这种特性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阅览铺天盖地的社会评论,在教师授课之前就会对各种事件和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若授课时教师不能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世界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以空洞的理论就事论事的负效应,让课堂教学显得局限和乏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跌落,甚至出现反感和厌恶的情绪和态度。

三、对策思考

在网络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应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足,以搞好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第一,把握网络文化主旋律,引导正确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本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面对网络文化的海量、密集、混合、多元信息,思政课必须坚持思政教育正确舆论导向,把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既要从内容上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又要从形式上注重时代主旋律的渗透。通过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中负面现象形成的原因,正确评价社会中的各种思潮,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密切联系实际,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由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得他们对于各种信息的了解和接受更加主动和积极,远远超越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思政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和实例却是滞后于时代的前进步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甚至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较远,无法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把“研究理论问题”与“解答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课程内容不断创新,紧跟网络时事动态和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学生关心、或应当关心而又未必完全理解的现实问题。第三,注重教学交互设计,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概念最初源之于计算机科学。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交互”赋予新的理解,以此定义通过信息的传播来促使人们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教学交互”就是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该通过网络精心设计教学交互活动,充分发挥互动媒体的教学功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学生当前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环境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再结合课本理论,及时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疏通引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通过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总结提高学生认识,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第四,加强教师理论修养和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网络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必须通过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培训,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教育新手段和网络思政教育新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过滤信息和反馈信息,以完善原有的信息量。通过研究社会,关注时事,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拉近和学生心理距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思政课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作者:程文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国学课程的启示

一、以专题教学的模式,为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民办高校中较早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国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一直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在此基础上,博雅教育学院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开设《国学精粹》课程,并将其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经过几年来的授课实践,目前,《国学精粹》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分专题“儒家典范”、“道家潇洒”、“佛家慈悲”)、“经典文学”(具体为“中国诗歌鉴赏”“、中国小说赏析”)“、民俗生活”(具体为“中国民俗举隅”、“中国传统节日”、“中华饮食文化”、“中华礼仪演进”、“中国服饰大观”)、“人文艺术”(具体为“中国戏曲欣赏”、“中国汉字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中式传统建筑”)四大模块进行教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梳理,把高职学生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融入课堂中,加强人文素质的熏陶、开阔学生的视野,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全方位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高职学生重新关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年轻人的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吸取人类一切美好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确立文化自主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精神。

二、国学理论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并注入新鲜元素。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股学国学的热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国学无用”的论断却仍在不少学生心目根深蒂固。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因此,如何让学生“爱国学”继而愿意“了解国学”“、学国学”,是授课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以国学理论聚焦社会热点或网络热议话题,体现文化教育的现实情怀和人生关怀。如用食品安全问题来探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结合各论坛“爸妈对我们说的最让人泪奔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孝道问题;结合广受关注的职业病与“过劳死”问题探讨道家的“天道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无为”的思想。(二)利用高职学生感兴趣程度较高的网络小说、影视剧设计教学环节。如《道家潇洒》利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体现老庄哲学的片段来导入;《中国服饰大观》利用各类影视剧如《金枝欲孽》、《美人心计》、《步步惊心》、《宫》的剧照来介绍汉服在各朝代的演变与特点;《中国民俗举隅》则剪切《后宫甄嬛传》的视频片段来介绍传统婚俗中的相关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三、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授课之外的补充。

《国学精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学生人文知识结构,使其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与人文关怀能力。因此除了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点去开发、自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互联网的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漫游网上的大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触历史的过去和现实的社会,包括全球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想。网页资料、QQ等聊天工具、微博、微信……多种网络途径让他们真正紧密地和世界连在一起,这与过去闭塞、保守、被动的教育环境截然不同。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思想上活跃开放,对于网络上的资源接受速度很快。因此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向大学生介绍相关学习资料。具体表现为:(一)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网络资源。如中国传统文化网、国学网、中国古典小说网等相关网站,百度昆曲吧、汉服吧等交流平台,章服之美、中国书画艺术、中华遗产杂志等微博用户。(二)课余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为学生推荐文章或视频。如《中国民俗举隅》中“,岭南文化”设计为“拓展阅读”的内容,转发新浪微博上凤凰卫视的节目《潮汕人的鲜明符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汕习俗和潮汕人文;讲授完《中国服饰大观》后利用微博和微信给学生转发《汉服完整漫画版》、《古代女子发型大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三)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构建课后学习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百度文库、QQ空间、微博、微信等,在课堂之外,将各类学习资料(如电子书籍下载地址、推荐视频)共享到此类网络平台,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目前的国学课程设计,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发掘的地方。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途径,并把国学的理论与当今的社会现实更紧密结合起来,解决高职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上的一些困惑,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陈霓工作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学院

第五篇:校园网络文化的校思政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特点分析

(一)学习求知欲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事业心以及自强不息精神,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敢想、敢干,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断地通过网络等媒介学习新知,提高自我。特别是在市场化大潮下,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从底层的小人物奋斗为成功人士,为在校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树立了奋斗、竞争、平等、效益等意识,具有强烈的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通过书本、网络等了解最新的前沿技术,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

(二)关注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自信心

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民族荣誉和国计民生等问题,对“共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利比亚冲突”、“南海争端”等关注度都很高,大家认为“探月工程”、“神舟九号”发射等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民族自信心。在“你关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这一问题时,有65.8%的学生表示会时刻关注中国队的比赛,并希望中国队奖牌总数排第一;有28.5%的学生表示有时间的话会去观看;只有5.7%的学生表示对奥运比赛没兴趣。对一些敏感政治问题,学生能通过搜集和浏览各方面资料,并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

(三)人生观模糊,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思想较为实际,认为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应该有所收获,虽不满现状,但对未来的定位又比较模糊,少数学生仍然比较重视金钱和地位。当问及到“你如果当上公务员,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时,62%的同学首选有社会地位、努力升职;29%的同学选择工作稳定、好好过日子;9%的同学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被问到“如果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时,只有不到9%的学生回答入党动机是“追求理想和信念”,回答“寻求政治荣誉感”的占15%,其余同学则选择“共产党是执政党,入党有利于毕业时找份好工作以及将来有更多晋升机会”和“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不能落后”,入党成为学生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上强化接受了某些观点,但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仍深刻地影响着他们。

(四)学习动机明显趋于功利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日趋多元化,提高素质、充实自我依然是学习的动力,但为了应付考试、好找工作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动机。当问到“你为何而学习”时,68%的同学选择“为了就业”,19%的同学选择“为了提高自我”,只有13%的同学选择“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由此可见,学生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在工作中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资格证书考试。选择学习什么的主要出发点是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提高自己、充实自我,更没有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五)精神空虚,心理状态令人担忧

在全球金融危机深化、国内经济社会调整、高校扩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紧张,部分学生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应有的信心。在紧迫感的长期压抑下,少数学生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感,害怕步入社会。学生的困惑和心理问题找不到合理有效的发泄途径,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在被问到“遭遇挫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解决”时,少数学生选择“藏在内心深处”,48%的学生选择“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只有34%的学生选择“找老师或朋友谈心”。而选择“藏在内心深处”和“寻求其他发泄方式”的学生,认为网络是最好的一个载体,由于网络游戏的暴力性、宣泄性、虚幻性和网络聊天的匿名性、平等性等原因,他们依靠网络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因此,沉溺于网络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荒废学业,对前景日益感到黯然。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思想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滞后僵化的情况,与新时期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进行改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历史发展结果,它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才能引导大学生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首要前提就是“以人为本”。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新环境,产生的新问题,要以服务学生为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宗旨,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拓展和深入网络空间,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措施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硬死板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丰富形象的网络世界相比,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徜徉于网络,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只是囫囵吞枣,不愿去深入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学成为不二之选。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心理、情感体验,扩展知识面,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发现、分析、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讨论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等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在逐步理解思想道德要求基础上,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点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论思考,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咨询教育,强化心理疏导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科技文化、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不甚成熟,遇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设立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与此同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应在平时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引导,切实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便于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避免了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羞涩心理。为此,学校也可以开辟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开辟心理连线,使学生跟心理老师通过虚拟的渠道相互沟通、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摒弃心理上的一些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更应积极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引导他们,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双向互动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下列哪项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时,对于下设的四个选项“老师”、“父母”、“网络”、“书籍”,竟有高达42%的同学选择了网络,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网络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网上各类信息的良莠不齐又引起我们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担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坚守传统课堂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网上教育的新领域。学校通过设置网上入党知识问答、红色革命专题等网页,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利用网上教学、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BBS、微博、博客等对一些国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鼓励学生与教师在网上交流,并把网上讨论纳入期末考核,以此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控制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质疑精神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潜在优势,作为老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乎学生的思想。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老师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这一情况,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权威理论、课本知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困惑,老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讨论、争辩中寻求解决矛盾的出口,对于积极合理的一面,教师要鼓励、肯定,对于消极否定的方面,教师要组织讨论并且进一步引导。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升华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和价值导向。

本文作者:王桂玲工作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