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述3篇

时间:2022-06-09 10:18:57

导语: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述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述3篇

第一篇

一、从办学历史中汲取

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很多院校拥有值得骄傲的悠久深厚的办学历史。因此,对其办学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发掘,对其精神特色的传承与弘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重视认真梳理和总结办学传承中重大教育思想的脉络和走向。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独特性所要求的,割裂历史、中断传承显然使大学文化的内涵趋于单薄缺乏厚重,也是对办学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在众多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上,有很多的学人曾活跃在办学舞台上,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他们经过思考和实践而成就的教育思想、治学观点、育人理念及在办学历程中结晶而成的许多优秀精神,经过整理提炼,应进一步被赋予新意,形成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文化形态展现出来并予以具体化。我们通过把握和理解这些思想的精义,吸收和消化其中的精髓,去芜存菁,可彰显为今日校园文化的特色、表征和标志。比如我们在校园道路命名上,可以学校历史上重要的教育者的名字来命名;在重要楼宇、广场、花园等的命名上可着意体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依然闪光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甚至在许多雕塑、景观、建筑小品等的设计、布局和风格上也可以与历史有机地对接与融合起来,将先辈的心血、前哲的风范、意蕴绵长的中医精神都凝炼在这建筑与景观之中。并应大力凸显中医药文化的主题,融合时代文化特征,渗透学校地域特点,将无处不在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悬挂于楼宇之间,隐现于花柳之际,寓教于景,既拓展了校园的文化空间,浓郁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也能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美好情操。当师生徜徉其间,在这些固化的直观形象冲击下,会引发精神追索,悟得文化真谛,使得烛照几代中医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得以传扬下去,无远弗届,应时求新。

二、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

文化的载体是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影响性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文化表述,也有微观的文化意蕴。如何更加有条理地统筹提纯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大学文化主流,应始终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办学中深入思考、重点破解与积极践行的课题。为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重点,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实现,而其基本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要培养出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因为,教师作为精神和文化的鲜活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貌、学识风范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同时,在思想文化和德育文化建设上,应采取打造品牌、搭建平台、形成长效的举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以道德品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为主体,以临床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和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提升为两翼,以三项服务贴近学生为着力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同时将建设的整体目标分解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技能、文体艺术和身心健康等不同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多个品牌、平台或者载体作为支撑。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医药专业为主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养成,营造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同时倡导以学术科技文化为中心、凸显中医人文精神,以师生高度参与的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品牌活动为主导的社团文化,如突出系列人文教育约题讲座、传统文化节、中华传统武术节等品牌的建设,要弘扬中医学“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人文传统,使得“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富有中医人文精神、大学精神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活动,让它们成为中医药大学学风建设的砥柱和潮头,形成“医学与人文融通,德行与术业并重”的中医药文化特色[2]。

三、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

大学文化建设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新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在文化建设上既应强调在传统中守正,也应强调兼容并包,时时处处加强交流和碰撞;更鼓励融合生成,不断创新。当然,文化创新既有机制上的创新,也有理念内涵的创新,所体现的是时代性、现实性、适应性、互动性和前瞻性,所涵盖的是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今后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中医药文化将在构建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药文化要形成为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其在世界医学文化中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自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扩大自身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目前,随着国内外“中医热”的兴盛,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传承中医药文化薪火、拓展中医药文化海外影响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更宽广的视野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除与国内兄弟院校进行密切的合作交流外,也要注重把眼光瞄向国际前沿。如可以选派干部、教师到国外及港澳台等相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培训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对话与交流,主动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国际中医教育,大力推动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在海外创办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中医学院,让各国的医务工作者懂得和掌握中医,培养一大批“洋中医”,使中医药真正地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对历届校友的访谈追踪、与地市和大中型企业的服务合作等都能影响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总之,通过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因子,既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质量,还能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建设推陈出新的原创力。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影响和引领广大中医药学子,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感知、认同并自觉接受中医药主流文化的魅力,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成长成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的国粹,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中医中药也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着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发扬其精华,更要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就是文化建设,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和灵魂,是激发中医药院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是这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肩负着为民族存续中医药菁华、奉献中医药人才之重任,让文化之光为青春照耀,点亮中医药学子成长成才的道路,这不仅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神圣的使命,更是其魂兮所系!(本文来自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杂志。《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萍工作单位:山西中医学院思政部

第二篇

(一)校园宣传板

大学生活里,宣传板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以宣传板的形式传播信息是校园媒体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传播方式。据统计,在校园媒体里,宣传板的关注程度是最高的,达到了97.61%,并且影响力也是遥遥领先,达到46.61%,宣传板传播的传播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与它拥有醒目、艺术性、制作成本低等优点息息相关。但是同时,它传播的文化信息也仅限于学生业余活动,主要是由于:(1)信息量少。宣传板的大小尺寸是固定的,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篇幅的限制。(2)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宣传板因为制作流程简单,所以表现形式也简单的多,多是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形式,或单是文字、图画,使得它这比起网络、电视等媒体大显逊色。

(二)校园报刊

报刊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传播媒体,拥有着很多忠实的读者,这与它易于保存,可反复阅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校园报刊,相对其他校园媒体,内容真实性更高,权威性更强,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据统计,校园报刊受关注程度达到78.72%,影响力达到18.17%,报刊具有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的优点,但存在着时效性差、不易保存等缺点。针对报刊以上的优缺点,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利用报刊传播校园文化,报刊的利用空间大,利用报刊可以对校园文化做深入、细致的宣传。

(三)校园广播

广播是相对报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在校园媒体中,广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体形式,是校园传媒中最具实力的文化传播工具。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听觉的优势,以听觉符号来传播文化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广播还有以下优势:(1)制作成本不高。相对于报纸的专业印刷,网站的专人维护,电视的高资金投入,广播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2)校园广播多数以喇叭形式进行广播的,学生不用任何的设备就可以听到广播。据调查,广播的受关注程度高达93.94%,仅次于宣传板,这与广播的此优点密不可分。(3)校园广播更贴近学生。校园广播有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更符合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而且在校园广播的播出内容上,它尽可能的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味,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4)校园广播的及时性强。相对其他所有的校园媒体来说,校园广播在校园动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传播速度之快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当然,校园广播也存在一些制度不健全、制作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信息来源渠道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问题,仅就校园文化传播来说,这些缺点还不能成为它对校园文化传播的阻力。

(四)校园电视

校园电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校园媒体,作为校园媒体中的新兴媒体,校园电视在校园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电视具有权威性高、视觉冲击力强、直观生动的优点,毫无疑问,它是在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但是作为校园媒介,电视对校园文化传播却有很大的局限。(1)节目的受众较少。现在大多数校园电视都分布在食堂和宿舍。在食堂时大家都是来去匆匆,关注节目的时间较少。而在宿舍中又因为大家意见不统一很难实现同一节目的长时间停留。(2)资金与设备受限制。多数高校有线电视台都是由学校主管单位直接拨款,资金受到很大限制,以致设备不完备,影响了校园电视的传播效果。

(五)校园网络

网络是一种新型媒体,比其他的媒体更具有交互性,便捷性,容量大等特点。从上世纪开始中国高校就进行了校园网建设,校园网络处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网络的便捷、全面、公开、互惠的特点逐步显现出来,如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网络等,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等服务,引导着学生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地更加紧密,更多的校园文化被社会所了解。比如《校内网》这个现今大学生无人不知的网站,它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更具有互动性,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平等互动传播,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又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创的——“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加盟网站已达千余家,其已经变成全国著名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在加强大学核心价值引导、推动高校快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校园媒体是反映当代大学精神风貌、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潮流的重要阵地,当前,校园新闻媒体在高校中越来越被重视,它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因此,加强高校媒体建设对校园文化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成卓工作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

第三篇

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是保障电大开放式终身教育的现实基础

1.1电大校园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语境中,“文化者,人文教化也”。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西方语境中,文化包含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文化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总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提倡全民教育变革,以“文化为文明开化”。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研究界可谓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是对文化的属性却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文化本身就具有可塑性和塑造性,也就是说文化可以习得,文化同样可以影响人,塑造人。从哲学上说,人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由于文化的变革,这恰恰和人文教化之说产生了内在的共鸣。校园文化代表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对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和人文思想产生影响。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代表了学校的人文形象、品格和精神,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理念。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校园文化决定了学校的办学高度、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学生素质[1]。电大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理念革新,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变革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个性品格的文化。电大校园文化既是电大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传承下来的,也是由无数师生创造、提升和发扬光大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电大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命脉。

1.2开放式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大办学风格的精髓

电大教育被称作“没有围墙的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为迅速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尤其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邓小平高瞻远瞩,亲自批示建立电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突破。如今,我国电大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数量都是全球第一,办学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比如笔者所在甘肃电大,在校生近10万人,媒体资源和电教技术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社会各类人才提供他们所需的教育,成为电大开放式教育和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开放式终身教育是电大办学的核心和精髓,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要的教育转型。

1.3校园文化建设是电大开放式终身教育的基础

电大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电大与普通高校的不同点在于其开放的教育管理既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电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岗在职的成年学生,其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高学历以及提升文化知识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电大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管理松散、缺乏凝聚力的问题,不利于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对校园人文精神的继承与传播。电大要真正实现系统的开放式终身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这就需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校园文化是电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开放式终身教育是电大办学的精髓和核心,电大要推行开放式终身教育[2],必须形成一种持续性的电大文化。以电大校园文化为内驱力,从根本上解决电大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开放式终身教育真正推行下去。

2我国电大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困境

2.1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导致电大办学定位模糊

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导致电大办学定位不明确,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实践中,电大的办学定位模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很多省份要将电大办成普通高校,究其原因,是因为电大不具备自主权,虽然规模大,但是办学层次低,不具备基本的大学资质,甚至没有学位授予权,境地尴尬。

2.2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电大面临危机

我国电大教育系统是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1842所县级电大分校和工作站、46724个教学点组成,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覆盖我国大陆的远程教育体系[3]。但是我国电大教育系统一直处于一个效率低下的二元交叉管理体制当中,换言之,我国电大教育系统办学业务的纵向管理与各级电大行政工作横向管理交叉,事权分离、相互制衡的体制结构直接导致电大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各方利益的冲突,给电大管理带来了巨大障碍,导致行政管理权和办学业务权不统一。电大的内部结构还是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缺乏校园文化的电大教育系统,缺乏凝聚力,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威胁。

2.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导致电大办学质量低下

我国电大长期以来采用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考试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当前继续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快,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状况下,以“五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统一进度、统一教材和统一考试的方式已经明显和时代脱节。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电大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大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低下则是电大诸多问题的根源。

2.4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导致电大以盈利为根本目的

我国电大普遍缺乏校园文化,这导致电大精神文明和人文教育缺失,在教育产业化的带动下,很多电大已经向民营教育机构看齐,以招生为盈利手段,招生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实承诺。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电大存在以滥发文凭获利的情况,这种短视行为对于电大教育质量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打击是致命的,不但使电大沦为三流的培训机构,而且还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进程[4]。

3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电大开放式终身教育

电大要立志根植于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广袤土地上,把握当前远程教育改革的契机,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动电大开放式终身教育的发展。

3.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管理和体制

电大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涵盖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还是教学设施,都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3.2深化人文精神建设,确定开放式终身教育办学目标

电大必须改变当前以招生盈利为目的的办学目标,推进人文精神建设,以教育服务为根本目的,确定开放式终身教育办学目标,塑造自身校园文化,将电大的校园文化变成电大学生个人不懈奋斗和独立进取的力量源泉,引导学生对电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电大校园文化的建立关键在于广大师生的交流,因此,要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师生在虚拟环境中有效交流、沟通,以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

3.3创建开放型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

完善开放式终身教育型大学的办学章程,并将其融于电大校园文化之中,以保证电大教育的自主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电大的内部治理结构,参照企业管理结构和国外大学管理结构进行改革。同时,完善考核机制,质量评估和控制机制要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强化教学质量的监督。3.4构建校园文化保障体系要使校园文化具有生命力,必须建立两个体系,一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配套服务体系,以确保电大的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电大开放式终身教育。

4结语

没有校园文化的电大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更谈不上教育管理体制和系统改革。在当前电大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开放式教育,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和网络覆盖率,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就必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内在驱动力。(本文来自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宁雅丽工作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