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

时间:2022-06-09 09:57:51

导语: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

第一篇

一、传统辐射引领,增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影响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可见,环境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学校园的传统蕴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它容易被人们的感官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特性的物质人文环境。高校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孕育的重要场所,离不开这一实体的依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当弘扬理性的精神,使校园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高校物质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与社会的主旋律相吻合,包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都应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才能担负起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任。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具体地说,主要涵盖着大学校园的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错落有序;校园内各种人造景观,如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的布局合理;校园内的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种建筑、教学和科研设备的独具特色等。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为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能让其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和求乐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育。因此,高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保留多样性,弘扬主旋律。大学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为此,大学校园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做到规范有序、先进完善、宽松宜人。与此同时,还应把大学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发挥其文化辐射源作用。对高校来说,图书馆不管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出发,往往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及其为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窗口。

二、传播媒介引领,发挥大学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必须在多样中谋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文化建设,强化媒介的引导功能和育人功能,使媒介成为大学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新手段,校园舆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发展权,主动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介平台的层次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功能,比如广播报栏、宣传橱窗、网络电视、励志牌和宣传展板等,以真正发挥它凝聚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媒介所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隐蔽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中知之、信之、行之。

(一)不断提升校园网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鉴于现代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受众面愈来愈广的特点,网络文化等现代传媒方式和娱乐方式是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思想的传播方式上要注重新兴传媒方式与娱乐方式的应用,要广泛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细节。坚持设立网上校长信箱、院长信箱和各职能部门领导信箱,让师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通过媒介互动以解决师生的疑难问题,达到情感共振、思想共识。要传播先进文化,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迅速传播给学生,使大学生在虚拟化生活中感受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学校新闻网要做到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广大师生舆情分析研判的主阵地。校园BBS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动向,有效凝聚共识,弘扬主流文化,对一些谣言或不健康的思想要及时予以科学解疑释惑,以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2]。

(二)切实提高主流网站的点击率、渗透力和影响力

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具有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特性,没有点击浏览就不会有影响力,更谈不上熏陶引领。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校园舆论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把主流网站建成符合学校风格、充满魅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网上家园。当前,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可以尝试探索利用QQ社区、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等传播的新媒介,以不断应对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在新的方法和渠道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力、感染力。此外,还可以挖掘动漫、游戏等新兴传媒娱乐工具在宣传校园主流文化方面对大学生引导的功能,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吸引着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可以尝试以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演红色话剧等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高校舆论文化的主阵地,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大学生心中的认同感。

(三)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传播力、辨别力、分析力

在传播渠道方面,高校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会思潮的方式和方法,做到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引领,增强其在各种校园社会思潮中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应创立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如播放最贴近于大学生的健康文化题材的影片,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探索创新校广播电台的运作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校园网络电视台等。

三、关键环节引领,推进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

高校要在大学校园里营造知荣辱、讲正气、谋发展、树新风、促和谐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把握关键环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在集体中做一个好成员。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让大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同时,从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一)要用先进的理论回应学生的时代诉求

面对快速转型的中国,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那些涉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着力于用强国梦、复兴梦,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要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局部和整体、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真心实意地审视并回答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务之急和后顾之忧,设身处地为他们找出路、解忧愁,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从而真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要用公正的办法处理学生的核心关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满腔热情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诸如奖助学金评定、日常咨询、各类学生干部选拔、指导与服务、各类先进评选等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的事项上,应严格规范程序,充分挖掘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在“阳光照耀”下,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维护自身权益的优越环境,为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实际问题莫过于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指导工作,探索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和技能的引导和培训,继续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对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和典型案例要积极进行宣传报道,以增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信心,营造良好的高校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三)要用满腔的热情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青春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烦恼之际,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往往会像电脑病毒一样不断复制,以致占满整个大脑空间。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务求实效的文化素养引领大学生腾出心灵空间,在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之中塑造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3]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出现问题的“四困学生”,时刻把他们的冷暖和疾苦放在心上。

四、典型榜样引领,实现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示范化、人格化

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4]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仅仅解决“进学生头脑”的问题,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不断通过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群体(社团)活动等,才可能真正集中体现出大学精神的人格化。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开阔视野、领悟崇高、体验光荣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同身受。一方面,要将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细化为具体的行为细则。在引领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期收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以不断提升其内在素养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平时的文明学校、班级文化、和谐寝室、党团组织等各方面的建设中,要以通俗、易读、上口、难忘的语句在细则中渗透;要区分不同层次、发挥不同群体(如“学生朋辈”、志愿者)、采用网络虚拟等,让他们在自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具体活动中,以最优化的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要在关键的政治活动、传统节日等不同的时点,举办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系列活动,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砥砺,最终达到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挖掘各种先进典型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示范和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用平凡岗位上的“身边事、身边人”典型,以不断凸显不平凡榜样。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身边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宣传方式,不断感动师生、激励师生。为此,要充分挖掘和宣扬校园生活中的典范和先进典型,可以组织开展道德之星、德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把根植于师生内心的基层先进典型人物评选出来。要以典型事例充分宣传革命传统精神,不断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把新时期的抗洪、载人航天等民族精神,融入到一次次的抢险救灾,一次次的重要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以形成汶川精神、奥运精神等等宝贵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些最鲜活、最生动的道德模范教材,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不断地增强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依赖、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地宣传引导并示范激励着大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围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等展开,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及其影响。(本文来自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国荣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第二篇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塑造理想人格的沃土,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向上的人生态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相关职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把握政治导向职能。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环境的优劣都与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政治导向职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创新,不断与腐朽思想作斗争,确保校园文化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倡导主流文化职能。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最后,要发挥调节和激励职能。所谓调节职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与节制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等方面。而激励职能,就是运用各种有益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职能,促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根据个人相同的兴趣、爱好、信念、观点和自身需要自发组建的一种校园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具有育人功能。精彩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着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有益于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大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并举办有特色的社团活动。最后,大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具有承载功能。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赋予校园文化深厚的底蕴。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首先,要明确社团建立的宗旨,提高社团干部的素养。其次,要健全社团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再次,共青团组织要加大对社团的管理,积极引导,并指派相应的指导老师。最后,社团要不断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要丰富多彩,要有意义。

三、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校园的文化承载者,不只是大学生和大学生社团,还包括教职工及工会组织。发挥工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职工队伍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工会组织具有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合法地位,有资格从源头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活动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其次,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且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最后,工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职工活动,既满足了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感召和激励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教育之中去。教职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教职工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必定要通过合理可行的途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不但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管理机构,还要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养,营造良好的教职工文化氛围。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其他途径

1.充分发挥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的佼佼者,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今微博、微信的使用都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信息库,并处于不断更新变换之中,大学生可随时随地从网络中筛选有用信息。网络的特点与校园文化的特性十分吻合,它的超地域性、开放性、选择性、创造性、教育性,甚至批判性等都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十足的影响,使校园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它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而且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充分发挥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会对校园文化传递负能量,带来消极影响。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却忽视了现实交际。网络还改变了大学生的固有价值观念,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张扬个性的网络环境下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2.大力在校园中推广合唱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拓宽思路,提升层次,使校园文化逐步变为多元化、特色化、常态化。合唱活动就是一种贴近师生,具备广泛参与性,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形式,特别适合在校园中大力推广。合唱活动不但是培育大学精神、锻造大学品质的有效途径,还是传承历史经典、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进行思想教育、开展艺术教育的生动舞台,又是凝聚师生人心、激发生活热情的良好手段。因此,各大学都应当将合唱活动作为一项品牌活动,大力推广,坚持举办,并在表演形式和风格上有所突破,在全校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

3.重视校园流行语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语言是一面镜子,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反应大学生活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是大学生群体广泛流传和经常使用的口头语。校园流行语的逐步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意识。校园流行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息息相关。校园流行语既有幽默风趣、新颖、形象的积极成分,深受大学生欢迎;又有粗俗消沉的消极成分,需要摒弃。不管怎样,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校园流行时尚,给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也给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对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性都至关重要。各大学务必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任务来完成,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作者:武威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明确文化建设创新意识,加强人文素质培育

合肥工业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以工科为主,学校师生员工表现出了科学严谨、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品格,非常有敬业精神,然而在人文氛围的营造上却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学者都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关怀,提倡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是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都是不完整的,叫做“半个人”[1]。所以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意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受苏联等国家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热衷于构建与经济建设相对接的“专科化”办学模式,导致文理分科现象严重。改革开放后虽已进行了大力纠偏,但文理偏差的情形还在部分高校存在。然而,过分严密的思维方式不是绝对有利于所有学科发展的。人们的思维活动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思想(思维)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因为思维具有非线性和非离散性的特点。说它是非离散性的,指的是思维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时候,对象的各种要素在思维中互相渗透、连接,无法分解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单位。说思维是非线性的,指的是思维的内容往往同时交织在一起,无法形成明确的先后次序而有条理地一步步展开[2]。“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3]因而,无论从学术能力培养还是从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上,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掘独特历史资源,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合肥工业大学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南校区的斛兵塘,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利用,将为合肥工业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合肥市人民政府2002年8月在南校区斛兵塘的西北角设立了一块别致的大理石碑,碑文指出斛兵塘是合肥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同时碑文还对斛兵塘的来历作了解释说:又称站塘、量兵塘。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孙权,途中在合肥安营扎寨。曹军号称八十万,但无准数。为清点人马,曹操令人在此挖一大土坑,命士兵排队走进去站满,如此反复计算出人数。后人据此称斛兵塘。这一段话为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增加了几分神秘、几分传奇。但实际上碑文有许多讹误和牵强附会的地方。根据我们考证,斛兵塘是曹操当年屯田的水利工程遗址,“斛兵”即屯田士兵的一种简称,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用“斛”来计算,用“斛”来盛装,所以就叫“斛兵”。了解曹魏屯田意义重大,尤其是军屯。军队就地自己生产粮食,避免了运输军粮费时费力的弊病,斛兵塘再现了当年曹魏筚路蓝缕,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原斛兵塘为曹魏时期屯田的水利遗址,比之斛兵塘碑文上虚妄的解释,深化了其文化内涵。当年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高层,能审时度势,认清形势,采取了适当可行的办法,实行屯田,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些都可以作为隐形的精神文化为我们今天所借鉴[4]。今天在合肥工业大学流行着一个很著名的科研观点:“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其核心意义就与斛兵塘体现的精神有暗合之处。假如今天在斛兵塘的周围建立当年曹魏屯田的露天雕塑群像,建立一个学校创业园,就能很好地延伸合肥工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开发其显性价值。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内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如湖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很有特色,其标志性的特点是:校园没有围墙,显示了其开放性的文化特色;将岳麓书院历史文化予以提炼。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叫做“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显示了湖南人对本省人材的自信。由于岳麓书院已有千年的历史,湖南大学因此号称千年学府。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近两千年的斛兵塘也可以让我们对其历史文化精神予以提炼及发展。(本文来自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三、整合已有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提升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方面已有丰硕的成果。其显性文化丰富多样,特别是南校区校园内,松柏滴翠,香樟吐芳,绿草如茵,风景似画;房舍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四月栀子花开,八月丹桂飘香。更有斛兵塘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校园中,熠熠生辉。再如在校园的主要路线上,也已树立起了指示牌,既标明了方向,又取了名称,如中兴路、春华路、聚英路、秋实路等,这些名称具有励志意义,很有文化内涵、人文情调,这是北京大学校园都缺乏的。学校还在一些教学楼上题写了各种名称如经天楼、纬地楼、科技楼等,都很有气势内涵。还有一些标语牌,也很能反映合肥工业大学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学校校史的修撰,图书馆的建设,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增加了具有其特色的文化氛围。最能集中表现学校特色文化的则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笃学、崇实、尚新”,反映了本校的文化主题精神。总结合肥工业大学已有的校园文化成果,积极开展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文化项目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将隐性文化显性化,将显性文化注入隐性的内涵,将历史文化现代化,将现有文化创新发展,深化其内涵,扩大其外延,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四、公益创业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凸显创新特色

合肥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院校,曾被誉为“南方的小清华”,有着自己的学科优势,如果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并与公益创业结合起来,必然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取得社会效益。“公益创业”又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全新创业理念,是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合肥工业大学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沙龙”、“创业咖啡”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扩大影响,并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同时,应研究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要借鉴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文化特色,如“硅谷之父”FrederickTerman将校园智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之举,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等,名校各有特点,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发。合肥工业大学在近六十年来培养了大批海内外优秀学子。如今这些杰出的校友遍布学界、政界和商界。邀约海内外优秀学子亲临学校现身说法和“反哺母校”,激励如今正在合工大学习的莘莘学子,鼓舞着他们努力成才,进行创新创业,是探索适合工大特色的“文化反哺”的有效路径。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总结合肥工业大学过去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绩,既从历史的纵向考察,特别是研究斛兵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为今用;又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成果,他为我用;同时横向发掘,特别是工大的杰出校友对工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反哺”,揭示合肥工业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利用当前最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手段、新方式发展合肥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使工大成为学界校园文化建设的佼佼者。

作者:汪清雷小丽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