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思考3篇
时间:2022-06-09 09:25:39
导语: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学生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更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一种风气,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在校园内具有教育引导的功能。物质文化是校园的硬件,是一种直观的文化,为校园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制度文化作为管理手段,为学校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规范和保障;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的精神内涵,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理念支撑;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在校师生身上,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现象,就是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突出的作用。
二、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学生校园行为文化本身可以细分为政治行为文化,纪律行为文化,道德行为文化,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交往行为文化,消费行为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等等,囊括学生在校园一切表现。其中大部分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透露出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期待改进,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中做好平衡的一面。在政治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养成了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文化心态,关注国际时局,痛斥国内不良现象,指点江山文字。但在实践中政治行为不成熟,感情有余,理性不足,自控缺乏,冲动等现象时时存在,爱国心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和利用。在纪律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纪律对一个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养成了学习纪律、熟识纪律,维护纪律,知错能改的良好文化心态,但是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个人“开后门”现象,对于他人违纪口诛笔伐,对个人则放宽标准,缺乏约束,违纪后自我辩护行为普遍化。在道德行为文化方面,作为社会受教育较高的群体,继承了我国传统社会美德的精髓,能够做到团结互助,相济共勉等普世的道德规范要求,但是在道德规范的理解上却存在巨大差异,用潮流、时尚等观念不断的减弱了传统道德行为的执行力,造就了大学校园经久不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等现象。在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注学习成绩和效果,做到严谨治学、积极敬业、深入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自我为标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由于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机械学习”、“考试学习”等现象,唯课程安排、唯考试要求的学习概念,因此考试作弊屡禁不止,逃课现象频现,读书做官论、读书谋生论、读书无用论、读书报思论,在学生中还很有市场。在生活行为文化方面,分为物质行为文化和精神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整体来讲时代的进步给学生的生活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从温饱走向享受,精神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元化。但是大学生对生活行为的选择上出现跟风现象和庸俗化,缺乏必要的理性选择,因此营养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不见提高,知识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低,学生中快餐文化盛行,心理问题频发。在交往行为文化方面,交往严格来讲属于生活行为的一部分,在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下,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中最需要弥补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交往出现交往动机强烈,交往范围宽泛,交往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展现出大学生活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动机不纯正,选择不慎重,交往基本规范和底线不清导致出现交往障碍,甚至造成对个人的伤害。在消费行为文化方面,大多数学生消费能够做到量入为出,自我开源节流,制定合理消费规划,具有较为前卫的消费理念。同时存在激情消费,人情消费因素,资金分配上享受观念强于发展理念,资金多来源于父母,缺乏合理的权衡。在网络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网络行为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行为文化的主流,网络已经成为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应用网络,在网络中遵守基本的法规和道德要求,驾驭网络对生活带来的便利,有效利用网络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部分意志力缺乏的学生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造成行为方式异化、道德缺失等现象。
三、形成高校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从家庭生活环境来看,多数学生生活在少子的环境中,多数家长对孩子有过度关注、溺爱、包庇等行为,造成学生个人价值观膨胀,关注自我远远超过周围,集中体现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从国内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学生消费关注点超越父辈生存温饱的层面,逐渐向享受、发展的层次迈进,集中体现在超前的消费观念,“感觉消费”重于“实用消费”等。从国家教育环境来看,目前国家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模式”到“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消费概念”逐渐加大,“严进宽出”传统培养模式造成“精英成才意识”逐渐缺失,集中体现为自律观念不强,责任意识缺乏,学习成才动力不足等;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初见成效,国力蒸蒸日上,建设三峡工程、托举“神九”飞天、承办奥运会等系列百年梦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大国风范,赢得世界各国的尊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学生的社会荣誉感、自尊心高涨,集中体现为国家意识强烈,对国家、学校的时政等内容敢想敢疑敢问,参与动机显著等。以上因素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大学生行为认知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文化。
四、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的措施
对学生个体行为实施过程来讲,涉及到个人思想认识、个人对行为环境判断、个人行为实施过程以及行为后外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这些概念来源于每一个学生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又不断指导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细节。因此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应该从以上四个部分加强落实。
第一、围绕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理念群,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做好学生行为文化观念引导。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言行举止在入校将受到学校核心理念的影响,学校应依据自己的核心理念建立主次分明、互为补充的文化理念群,依靠理念群体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建立以政治、纪律、学风为方向的严肃的行为文化理念,以道德、交往为方向的人文的行为文化理念,以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为方向的活泼的行为文化理念,三种理念共同维护校园文化主体的正统性和先进性,保持着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培养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文化观。
第二、围绕学术传统、地域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影响学生对行为环境的判断,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主体、客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学术传统,优秀的校园文化往往建立在一条清晰而明确的学生脉络上,时时影响学生日常行为。一方水土一方人,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离不开与地域文明的结合,因此校园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形成清晰的行为环境参考,为学生的行为文化培养建设大环境。
第三、围绕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过程体系,协助学生改良日常行为模式,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学生校园行为是为了完成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等要求而产生的,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程序。行为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改造自身并形成某种行为文化形态的实践,主体和客体集中于一身,培养学生行为文化就是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这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激励体制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行为文化培养的实践中来,履行好主体义务,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活动实践体系,要求学生作为客体,主动接受良好的文化行为的熏陶,摒弃不良行为文化的影响,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强化自己。
第四,坚持鼓励原则,强化舆论监督,完善评价机制,为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提供正能量。在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正确运用鼓励原则建立行为评价机制,启发行为主体的动机,测试主体需要,从而把握主体行为的正向性,不断为学生行为提供参考标杆,并不断的进行检查评估,随时进行调控,祛除不利因素,吸取教训,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广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校园行为文化培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科学、完整的运作机制来整合各方因素,同时它承担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职能,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证明,校园行为文化的培养将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破点,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李广工作单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艺术团的实践与探索
嘉应学院是广东东北部的一所地方院校,为了推动学校高雅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艺术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成省、市、校的各类大型演出和参赛等任务,嘉应学院依托音乐学院师生整合资源,于2000年成立了音乐学院师生艺术团。艺术团针对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淡化纪律观点的特点,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时间的管理,进一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艺术团已发展成为下设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类别丰富、功能完善、富有影响,集管理、训练、演出与一体的师生群众组织,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加强艺术团的日常管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为加强对艺术团各团队的统筹和管理,学院成立了由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由辅导员负责指导,在管好各艺术团的同时,还重点负责学院的学生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开展政治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观、成才观教育,结合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中国梦•我的梦、学雷锋、感恩诚信为主题的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2.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自我服务,协助实践团队负责老师进行日常管理,通过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能力。3.负责学院课外文化活动的协调和统筹,组织学院的品牌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建立选拔和淘汰机制,确保艺术团的艺术水准
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由具有相关爱好和一定专业水平的一至四年级学生组成,每个团设立70人,四年一个周期。新生入学之后以自愿报名、面试筛选的形式加入,并在大学四年期间以团队考核决定其去留,其他年级未加入的学生可在每学年开学初按名额竞争加入。相应团队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业务指导,团内日常事务和考勤由管理团的学生负责,每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三次集中训练,每年进行一次专场汇报。各个团队均有相应的淘汰机制,对于缺席集中训练和不能通过年度考核的学生将被淘汰出局,对于未能加入实践团队的同学要加入学院早练班,每周利用三个早晨进行各类乐器或舞蹈的练习,早练班由管理团的成员进行日常管理,所有艺术团的学生都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
(三)以各类赛事和演出为手段,全面推进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
艺术团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强,在校、院二级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团以各类赛事和演出为载体,增加艺术团成员的实践机会,增强实战经验,提高校园文化水平。1.举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营造你追我赶的艺术学习氛围。每年举办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参加省、国家相关艺术活动的选拔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2.负责和承办学校、市交给的各项演出任务,提升学院的艺术品位。每年在学校千人会堂开展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的专场演出,推进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营造高雅的艺术文化氛围。3.承担各类大型演出任务。如,通过参加《梅州月•中华情》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客家文化艺术节等,为学校和地区文艺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艺术团与高雅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艺术团成立以来,学风明显好转,加入艺术团成为学院学生的一种荣耀和追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意识大大增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同学逐年增多,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升。艺术团活跃在校园中,参与到其他院系的校园活动中,从而带动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艺术团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各级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生获2009中国蚌埠“楚王争霸杯”全国琵琶大赛青年组金奖、2012年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总决赛《李斯特练习曲组》二等奖、2013年广东大学生校园达人秀金奖;合唱和舞蹈在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合唱组一等奖和舞蹈组一等奖等。艺术团的实践与探索本身,则荣获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一席之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艺术团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高雅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生的成才需要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高雅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建设高雅校园文化的意识和参与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师生艺术团将讲台与舞台、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充分连接起来,让开展高雅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师生艺术团还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一个艺术团,教师的指导到位解决了高校其他众多社团缺乏指导力量的窘境。其二是艺术团的专业依托,做到课内、课外无缝连接,学生的参与度高,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高雅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
艺术团是推进高雅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保证质量,艺术团要建立一套严格的选拔、考核和淘汰机制和管理制度,对于未能加入艺术团的学生,也可通过早练班等其他形式进行艺术训练,确保参与的广泛性,保证了艺术团的群众基础。同时,定期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学院每年开展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技能大赛,对于学院参加或承担的各类比赛、演出活动,同学们均可报名参加选拔,保证了人人有机会、人人可参与,为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公开、公平的实践平台。
(三)高雅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支撑
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艺术类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与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除开好常规的公共文化课外,还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机会,更多地开设与艺术相关的人文选修课程,如美学、艺术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艺术鉴赏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开设系列文化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和各类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忠贞的爱国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执著的事业追求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四)高雅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为目的
艺术类学生具有个性突出、组织纪律相对散漫、自律性相对缺乏的特点,在高雅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同时,大力推进民主管理,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探索自我管理,调动他们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自律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雅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它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艺术品位、思想教育等特征,是体现校园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学艺术、道德风尚、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等文化艺术现象的总和。[2]艺术团是推进高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繁荣校园文化的作用,但建设高雅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全校上下、各部门和各院系共同努力才可实现。
作者:张小琏工作单位:嘉应学院
第三篇
1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和积累,反映师生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是高校校园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是一个高校的精神所在。它对高校学生的道德价格观、人格素养、伦理规范、思维模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有些甚至成为该校学生一生的精神烙印。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2校园文化现有传播模式的局限性
2.1非主流文化对和谐的校园文化不利
随着时展,校园文化日益开放、兼容,其中的非主流文化也日益逐渐盛行。各类诸如微信、陌陌、微博、QQ空间等新兴媒体和传播渠道、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渠道,这些加大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相关调查也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络、TM、微博、论坛等,非主流文化的传播给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注入了活力,如网络文化给学生了解社会和外部世界洞开方便之门,弥补了学生缺乏社会交往机会而产生的空白,但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由于互联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虚拟网络往往充斥着欺诈及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仍然不够成熟,网络传播的非主流文化极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出现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极易造成不良后果,给高校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2.2传统传播方式限制了高校主流文化作为正能量的影响力
高校校园文化开放、自由的扩大,一方面能给高校带来“学术激荡,兼容并包”的自由学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大学校园的防御性,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潮也充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的校园文化在建设及传播过程中,由学生处、教务处、图书馆等各行政部门分别实施,信息割裂,传播媒体和方式手段缺乏新颖性,对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现有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精神素养培育的校园文化资源却没有进行整合共享,在传播媒体、渠道等方式方法方面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技术革新等,这些都限制了作为高校主流文化正能量的影响力。目前高校校园文化资源共享及传播发展的滞后性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得不到有效的共享传播。为了更好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应该适时改革校园文化资源建设及共享传播的方式手段,通过行之有效、具有新颖性、吸引力的方式方法传播主流校园文化,并提供这些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积聚正能量。
3高校校园文化网络传播共享模式的建立
3.1建立网络传播共享模式的意义
新的校园文化资源传播共享模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等信息获取移动终端的普及作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整合统一的校园文化资源移动传播平台,通过智能手机、二维码、微信、微博传播等技术有效地拓展校园文化资源共享传播的范围,扩大受众人群,培育学生的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提高主流校园文化作为正能量在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积极正面的影响力。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辅助教学的价值,进一步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3.2共享模式的建立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共享模式借助二维码、WAP站点、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解码软件等技术建立整合统一移动共享传播平台,通过二维码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建立共享传播的公众网络文化平台。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这将推动高校校园文化资源的交流向移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社交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社会性、开放性、专业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实现校园文化元素“载入手机,随身携带,随时查阅、任意传播”的校园文化传播交流模式,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率,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此模式通过校园文化资源元数据二维编码,编码后元数据录入数据库服务器并对外传播,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图书馆、校园等公众环境获取校园文化资源的二维码,再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WAP站点并获取校园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校园文化资源共享传播模式O2O(即线上线下校园文化资源)传播的闭环衔接。
4结束语
基于二维码、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校园文化网络传播共享模式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模式,解决了校园文化传播范围窄等限制。“共享模式”的实施将增强先进校园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染力,以先进文化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本文来自于《农业网络信息》杂志。《农业网络信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翟宁工作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
- 上一篇: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方案3篇
- 下一篇: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