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育人途径分析3篇
时间:2022-06-09 08:37:26
导语:高职校园文化育人途径分析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社会流行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侵入和比较
1.1校园文化内涵。对于校园文化这个定义而言,近些年的研究给出了几种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部分认为校园文化实际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第二,部分认为校园文化应该属于一种学校的精神或是心理气氛;第三,部分认为校院的风气即为校园文化。上述的观点是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但结果过于片面,未能展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因为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解释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学生角度。文化是活动成果,以表现形式分成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要素。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具有文化四要素:物质文化包括各类的科研、教学、校园环境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规章、生产、教学、生活方式;行为文化包括集体的行为规范与习俗、校风、学风;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历史、观念;(2)校园文化空间结构角度。校园文化在以上领域中相互存在。首先所有的物质文化创造是在相应观念下采取一定行为来实现的;其次任何一种的精神文体总是体现在相应的个人或集体行为中,且对物质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力。而且无论是哪一种行为文化的方式都具有相应的观念;最后不管是物质、精神还是行为的选择,都会和社会文化有一定联系。所以校园文化,包括高职的校园文化是和当前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文化统一结合的整体。
1.2校园文化功能。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建设成成长,其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白校园文化的功能所有,而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文化体现,要具有以下几类主要的功能:
1.2.1检索、储备的功能。校园文化在继承人类历史文化的成果中,运用当前社会各类社会的基础,通过校园文化主体活动形成的。校园文化主体是对所有历史现实文化资料进行登记、检索、储存、传达,并且进行去乱求精的整理工作。在这些系列的工作完成后其文化才可展现在校园文化主体前实现自身的影响能力。
1.2.2向导功能。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空间水平的多维角度上,给校园文化主体规定的发展形式。在时间体现中,以前教学内容和当前不同,在我们的封建社会中,一般是培养官吏及僧侣为目的,之后才是以教育为目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在空间中,同一个水平学校为文化主体规定了不同发展方向。如在同一水平的综合和师范大学,空间差异造成文化个体在文化素养、思想意识及行为中有所不同。
1.3当前社会流行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侵入与影响。校园在空间的角度中是属于社会的组织部分,部分高职学校还地处商业中心,社会的风气与商业文化会通过一定渠道进入到校园内。所以,社会中一些争名逐利、法律无知、缺乏教养等等不良的行为与习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园里的学生。如果在没有引导和规劝的情况下,侵入、影响、充斥最后会形成一种教育与文化上的双层不足,导致一些高职的校园文化成了社会流行文化的牺牲品。2.4高职校园文化、社会流行文化的对比。两种文化的区别在何处?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的流行文化属于一种时尚,具有短暂、刺激人的特点,其目的是交际与满足虚荣的需要,要有商业价值和广告的效应;而高职校园文化有一定传统性,具有持久和坚实的特点,其是出于交流需要,要有精神价值性。流行文化的盛大让人觉得自卑,但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丰富却可让人觉得成为了一个内心强大之人。
2、当前社会的官场文化的影响
2.1同化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的流行文化。校园文化的传统与兴趣性决定了发展原则的透明、平等性,这和官场文化等级性、随意性是不相适合的。
2.2校园学术体系因官场文化泛滥被同化。官场文化不单单会让校园变得阴暗还会侵害学术。试想一下,每个讲教、教授都成了官迷,即会将精力重点转向在学术资源。所以对教书育人不好好进行,而是进行学术剽窃,整个学校成了大学获利的地方。分析原因在于高职学校的制度性,原来的政教统一是标准,但现在的高校管理走了政学合并的道路。权位高者掌握并绑架学术,学术不再具有制约的能力。特别是拥有高行政位置及学术的人可完全占用学术资源和分配的权力。
3、校园文化亚健康及学术危机治理
之前所分析的高职校园文化的亚健康状态以及学术上的问题是长时间以来所积累的,而且治理的方法也并不是拒绝所有社会流行文化就可以解决的。对于在社会流行文化中一些好的、积极的、进取的文化元素我们可加以指导、吸收。关键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职学生在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中有所成长是所有教育人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在当前社会现实的情况下,是做一个妥协人员还是坚持自己理念的人员,每个教育者要应有自己的指导。高职期间,学生不单单要学会知识以及日后工作的技能,之后走上社会是不是可以独立、有自己的规划和进步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一定要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有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才可以去讨论之后的内容与方法。高职校园的文化是需要用心用脑去完成的非形象工程,是要有制度性作为常设的机构部门,保证连续的进行。不能受到外来影响的影响,要细水长流,循序渐进。在内容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在平常的课余时间,不单要有体育类活动,还要有文艺类活动,比例书法、绘画、影评会、新闻解读等等。而这些类型要和公共课区分。
4、结束语
高职校园文化亚健康状态和一些学术不正的情况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官场文化,社会的流动文化的角色只是传播的媒体而已。因此,想要根本进行治理一定要时行标本兼治的原理,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与学术合并的问题。在高职的学校中消除官场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才可以真正消除校园文化亚健康状态形成的条件。
作者:朱峻工作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铁路行业精神的内核与铁路行业文化的内涵
我国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部门。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殊国度,铁路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广大铁路工作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竭诚服务,安全高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以“安全、高效、服务、奉献”为核心内容的铁路行业精神,如“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二七精神,“勇往直前、安全正点”的火车头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在铁路行业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铁路工作者秉持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恪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默默战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辛勤耕耘在长城内外。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作者怀着对人民无限忠诚态度,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守护着铁路的安全,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铁路大军,几十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才可能从起点低、起步晚的世界落后水平上升为高速铁路里程最长、技术最先进的世界一流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其它交通工具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在铁路行业精神基础上形成的铁路行业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是铁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铁路行业特色、并为全体铁路职工所认同、所遵循的价值理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铁路行业徽记(即路徽)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征,“二七精神”是铁路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铁路行业价值理念是铁路文化的核心。
2铁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以铁路行业为办学背景的铁路高职院校,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全国各大铁路局和各种铁路运营公司。这些毕业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行业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大动脉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全方位打造融注了铁路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让青年学生沐浴在有浓厚铁路行业色彩的校园文化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每一所铁路高职院校必须担当的使命和努力的目标。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归属感,就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精心塑造,让学生生活在带有诸多铁路印迹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使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铁路、接触铁路,了解铁路,并将与铁路相关的各种标识慢慢融化在自己心灵深处,成为自己知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路徽、火车、铁轨、车站、铁路制服和各种与铁路密切相关的事物时,他就会本能地对此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并会产生为铁路奉献一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驱动。对铁路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指铁路高职院校在精心营造校园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经常性地开展铁路文化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铁路纪念馆、铁路博物馆等教育场所,以及到铁路生产、经营一线实习实践,激发学生对铁路行业发展的兴趣,主动关心、关注铁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铁路行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铁路行业的发展变化,为铁路的每一点进步而骄傲和自豪,也为铁路的每一次失误和事故而伤心、难过。这种责任感、荣誉感的建立,会激发青年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更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铁路行业精神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为成为真正的铁路人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准备。
3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铁路职业院校因其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色。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将铁路行业文化深深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铁路元素、兼具地域特点、时代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校企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校企文化为培养高素质的铁路事业接班人开辟了崭新的空间,也为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确立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办学之路
我国现有的铁路高职院校总数在50所左右,大多是由原来的铁路中专发展而来。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由我国铁路系统自主创办的,并由铁路系统长期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校企分离的原则,这些学校先后脱离铁路系统,由地方政府管理,开始了自我发展的新阶段。但由于历史渊源和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还是铁路,因而一些有远见的学校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后,逐步确立了自己与铁路紧密相连的办学之路。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走“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办高速动车检修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和高速铁路运营运营管理等四个高铁专业。该学院还提炼了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校徽、校训,如以美术化的高速铁路组成的“铁”字为其校徽,以“厚德、笃行、砺能、通达”为其校训,并在校史馆中开辟“校友风采”长廊,专门展示该校奋战在铁路战线上的优秀校友事迹,用以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为将来在铁路建设中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3.2打造具有铁路行业印迹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环境属于隐性文化,不同的校园环境犹如味道不同的泡菜缸,让学生受到不同环境的“浸泡”。在校园环境布局方面,突出铁路行业特点,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作法。该学院在学生活动必经的路段建有中外铁路发展史长廊;将学生的一些活动场所建成火车站站台样式,并悬挂巨幅铁路线路图和进站口、出站口等标识;打造具有铁路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如天佑广场、陇海路、京广路、京沪路等;将铁路修在校园里,火车停靠在教学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高速铁路实训基地,第一个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培训中心,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III型整板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试验实训段和全国高校第一个高速动车驾驶模拟实训室。不仅如此,该校还将铁路制服作为校服,每周一升旗以及其它大型活动,都要求学生着统一的铁路服装。通过这种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为他们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3开展具有铁路行精神内涵的文化教育活动
铁路行业精神是铁路行业文化的内核,也是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每一届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对他们进行行业精神的培育,为塑造纪律严明、听从指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铁路人而持之以恒地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和训练活动。首先,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学院要求全体学生自理、自立,自强,一切行动听指挥;实行严格的升旗和早操制度,从周一到周五,只要气候条件允许,所有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起床,参加升旗和早操活动;实行每晚十一点整断网制度,要求学生晚上按时就寝,早上按时起床。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习时间的控制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学院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铁路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院广播台常年广播有关铁路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组织铁路专业的学生参观“二七纪念馆”,了解铁路历史,传承二七精神;开展“学习铁路历史,争做优秀铁路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举办“弘扬铁路精神、学习铁路文化”为主题的铁路文化艺术节;定期聘请铁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解国内外铁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的前景;邀请在铁路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校友给在校生作专题报告;单独举办或联合站段部门共同举办各种铁路专业技能竞赛;以春运和暑运为契机,组织学生到火车站充当志愿者或是到铁路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切身感受铁路人工作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融注了铁路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训练,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基本具备了铁路行业所需要的文化气质、精神品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具备了对铁路行业的情感认同和献身铁路行业的思想意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铁路人作好了情感上、意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零对接,因而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连续四年来,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的表彰。(本文来自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高玉平工作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生产、生活以及课内外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本课题研究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神成果、集体意识和文化氛围,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办学传统以及校风校貌等。其中价值观念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灵魂,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的文化品位则是高职校园文化的表征。高职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实现育人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是指以高职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传播和创新文化为手段培养人,教育人的活动。通过育人活动的开展,教育、熏陶、感染高职学生,让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良知、责任、进取、诚信、感恩、包容、创新等美德,使高职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中辨是非、知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尚处于缺位状态,社会认可度低,高职毕业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就业压力大,高职院校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以及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就业目标,忽视校园文化育人的倾向明显。多数高职院校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导致高职教育简单化、机械化、功利化,工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隐患越来越突出。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以及教师主体文化意识的缺失,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育人的思想认识不深刻;育人途径单一,缺乏思想性;育人内容缺少高职特色;育人实践空泛,散乱、虚化,流于形式;忽视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精神文化缺失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育人等同于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开展,文化育人缺乏学校整体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更多的成为有技能没文化的工具人。因此,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3.1转变办学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实现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有机结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问题,转变办学理念,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的自觉性,回归教育的本质、本体性。学校有了好的办学理念,教育者管理者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文化育人就有了一个基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实现对工具化的突破,突出文化和技能的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力、人文理想、社会责任感和人格的培养。职业技能是硬实力,文化素养是软实力。文化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只有正确处理技能和文化的关系,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重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和质量诉求,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2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突出课堂文化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和育人的主渠道。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在短短的三年时间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专业技能,保证和提升专业课教学效果,从教学计划中缩减人文课程的课时,给各种专业课和实践课让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文化育人的办学职能被架空。要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优化课程的结构,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的岗位技能,又要保证人文课程的比重,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开设文化选修课程或者文化育人的专题讲座,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和讲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例如我院曾举办过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百善孝为先”专题讲座,让“孝”道文化进入每个大学生心中。讲座既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实现了课堂文化应有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大多是专科层次,学生良莠不齐,文化基础差,一部分学生连中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文化素养都不具备。因此,高职课堂文化育人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要注重与基础教育衔接,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补偿性教育。注重人文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努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修养的人。”①课程内容应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能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理解、接受人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在课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育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3.3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和目标决定高职教育特殊性。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侧重点,即重视和加强对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能够“零距离”的就业,即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但是目前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如果仅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来满足就业的需求,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的、富有创造力的完成工作。一部分高职学生刚刚进入企业不久就被淘汰,有的频繁跳槽,究其原因就是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在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邀请企业名人来学校做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实现校企合作,利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企业,通过教学和育人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权益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的认同感,实现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根植于行业,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
3.4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责任意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导作用
近几年来,受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再加上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的影响,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体会到价值感和幸福感,职业倦怠的情绪日益严重,教师的人文情怀被淡化。教师文化的缺失意味着教育枯萎而失去灵性,教师的文化觉醒对校园文化育人具有独特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工作队伍,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学校领导者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到基层和课堂一线,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教学实际,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教师排忧解难,引入激励机制,要善于发现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弘扬正能量,鼓舞其干劲,让教师在努力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领导者的责任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为教师创设一个身心愉悦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从师德、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引领教师,狠抓校风、教风、学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会体验“职业幸福感”,并把自己的幸福传递给学生,用正能量引导学生。教师要有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要用文化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师应博览群书,自躬反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充满文化的韵味,并把文化的元素带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人文的情怀,使课堂教学从入脑、入心到塑造心灵、启迪思维和升华精神。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和开发高职校园应有的文化资源,包括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等。通过学校的一切教育渠道,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社团组织、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实现多层次互动,融文化元素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实现全方位多渠道育人。
作者:吴晓彤工作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上一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行业新风实施方案
- 下一篇:小学校园文化构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