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研究

时间:2022-05-30 10:27:25

导语:校园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园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载体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的特征。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的从事与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该类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为: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全面的思维;有务实开拓的探索精神,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简言之,创新人才在思维方式,能力素养,人格特征等方面应具备创新的特质。作为当今高校的主要“产品”之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人才质量的优劣,并影响学校竞争力。实践证明,在新的历时期,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重中之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教育思想、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以及文化设施等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相互综合、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现。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感染学生,采用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模式,发挥其陶冶个人情操、砥砺品格德行的作用,还可以逐步成为学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内化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合适的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直接影响高校是否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自由的外部氛围。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构建

“黄金三角形”文化载体模型,基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围绕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标,创新引入制度载体、物质载体及活动载体作为模型顶点,通过统一育人思路,将三者紧密联系,组成稳固的三角形的结构,保证立足点的正确性,使校园文化建设稳步运作,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可能。具体如下:

1.明确“平等引导”的校园文化育人思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首先明确“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并将这一思路全面贯彻于“三项载体”的建设中,真正使校园文化载体模型发挥实效。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还要有“给全才以平台,给偏才以机遇,给怪才以空间”的观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渠道与空间,给予每一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能。在培养思路上,要树立引导、吸引的观念,而不是强迫、灌输。创新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保护他们的探求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

2.完善“导向明确”的校园文化制度载体。一方面,维持学校正常秩序需要安全合理有目的性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在“平等•引导”的育人思路要求下,模型对校园文化制度载体的构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制度文化创新。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要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适当调减不符合当展的陈旧课程内容,增加创新型的反映新思维新形势的内容。这样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社会发展趋势就能够被及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发展,并逐步引入案例教学、生活教学、创意教学等新模式,以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发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创造性思维,将“由老师教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由老师引导”的互动性学习。第二,优化育人方案,引导创新人才成长。学校要坚持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建立育人制度。高校应创造自由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的不同学术观点的意见应该被鼓励和接纳,要支持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设立与其相对应的课程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老师。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一杆到底”的“批处理”培养模式,建立合理平等自由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加大实践学习的比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第三,加强非课堂环境管理,健全创新激励制度。作为学生休息娱乐、学习交友重要场所的寝室、班级和社团,较之课堂而言,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促进其思想的交流与分享,因而成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表现自我的重要平台之一。因此,加强对非课堂环境的管理,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帮助学生制定系列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保证学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常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寝室、班级间的文化交流,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他人合作;支持并引导高校社团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升华情感,积极主动地碳素与学习,在校园不同场合中认识社会,思考认识,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起创新激励机制,然而,这些激励方式的设置可能更多地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而偏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增强激励效果;并且,需要增强学生对奖励的感受性,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在关注、关心着他们。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有时一句鼓励、一块糖也能使学生拥有前进的动力。

3.建设“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综合考虑学校的建筑设计、物质设施、活动场地等,尤其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了一所高校的传统和人文底蕴。因此,“黄金三角形”模型体系要求高校注重合理得规划布局校园结构,将校园文化环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本校的传统特色体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首先,应注意更新校园科学教研设备,加快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并且秉持“人人平等”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接触。加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力度,为学校社团发展、学校学生组织交流提供必要硬件。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新媒体等平台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并为其拓展多种渠道和空间。

4.开发“丰富新颖”的校园文化实践载体。通过“黄金三角形”载体模型,高校能够构筑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载体。首先是开展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扩大自身知识面,开拓视野,还可以不断完善创新他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能有效推动学生对新知识更深的追求,还能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造。高等院校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同时也可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通过开展校园科技作品展示、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种活动来加强校园实践文化氛围的营建,从而将校园文化全方位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来。其次,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举办学术报告、主题演讲、专题讲座、英语角等第二课堂活动,文化支教、假期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赵晶工作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