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隐性思政教育探析
时间:2022-05-30 09:50:04
导语:校园文化活动隐性思政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优势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过程的潜隐性。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隐性教育不是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赤裸裸地告诉学生道理、观点和要求,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其他各项活动中,通过各种暗示、熏陶、体验、情景效应等心理活动,渗透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传授、影响受教育者,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
2.教育内容的渗透性。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它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独立的内容,而是要与专业课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等途径融合,陶冶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持之以恒,点滴感化,慢慢渗透于学生内心深处,并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悄无声息地积淀下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3.教育方式的自我性。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受教育者自主选择、主动参与,没有了教育者的谆谆教导和硬性规定,大学生可以在各项活动和良好氛围中自我感受、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减少了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之从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在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中。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表现在:它能满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大学生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教师有板有眼的讲授,校园文化活动以其汹涌澎湃之势,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灵魂。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巩固、强化和延伸课堂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发挥潜力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和社会知识,满足大学生求知、交往、归属的需求及自我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身心健康成长之目的;它能顺应时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统一于特定的环境中,教育者通过适当的引导,实现寓教于活动之中的目的;它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纽带。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社会化正是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化活动正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获得社会生活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活动完成从校内自我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的转变,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自己在各方面充分发展,并与社会达到平衡和协调,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进行了规定,指出:“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1]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由学校管理者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础,以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达到育人之目的。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随之发生改变,由过去的重视显性教育向重视隐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合到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中,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每时每刻都环绕在自己的周围,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感情。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中学生参与广泛、投入极大热情、延续时间较长的文化活动,是师生进行党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渠道,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着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更能打动学生,使其逐步成为学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的重要方法,成为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引领
在思想多元化和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可以运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占领和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阵地,有效防止校园文化活动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方面,而应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教育者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贯穿于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自我接受并自我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结合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开展的“我的中国梦”探讨,让学生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自觉担当历史重任,最终将社会、学校的教育融成合力。“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
三、开发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对策
(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由校园文化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特点,促使学生各显其长,各展其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主动参与、乐在其中的校园活动,达到润物无声之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引导渗透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性特点,促使学生亲临其境,亲自操作,验证所学知识,掌握新的本领,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之功能;校园文化活动的开放性特点,使社会中的许多先进思想在活动中传播和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价值取向,与时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又将各种信息及时向社会扩散,不断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架起桥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辐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愉悦性特点,能够把大学生凝聚起来,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激励功能。
(二)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对策
当前,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研究成果亟待深化,管理者必须静下心来,精心设计学校特色活动,使之品牌化、系列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领导者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能力素质的优劣、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乎着活动的效果,各高校首先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工作队伍,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力度。二是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多出精品,形成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只有在内容、形式上百花齐放、别具一格,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品位、层次和质量上下功夫,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三是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功能的引导力度。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让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受到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把爱国热情转化成报国的实际行动,担负起国家、民族赋予的社会历史使命;在学术活动中扩大知识面,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各高校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后续的深入研究,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社会与校园资源互补,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迟淑清工作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上一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误区研究
- 下一篇:铁路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