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称呼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6-08 03:04:33

导语:小议称呼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称呼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亲属称呼陈松岑(1989)指出,在中国,亲属称呼十分复杂,也十分严格。长幼有别,嫡庶有别,亲属有别,内外有别,系统分明,层次清楚。而在英语,称呼分别有时不甚严格,如现代英语中,“侄”和“甥”不分,都是nephew和niece;“姨母”“婶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个词aun,t“叔父”“姨夫”“舅父”“伯父”“姑父”用一个词uncle。汉语中,称呼对年龄大小加以区分,如年长为哥、姐,年幼为弟、妹,而在英语中都是borhter和sister。汉语中有男女之分,如伯伯、叔叔的子女汉语称为堂兄弟姐妹,舅舅、姑母、姨母的子女汉语中称为表兄弟姐妹,而这些在英语中一律称作cousin。汉语中称呼以男性为中心,当遇到男子为中心和长幼有序相冲突的情况,倾向于以男子为中心,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称呼伯伯、叔叔的配偶时,不是以其配偶(女性)本身年龄与父亲年龄比较来决定称呼,而是根据她们丈夫年龄与父亲(而不是母亲)年龄相比较来决定称呼为“伯母、大妈、大娘”“婶母、婶婶、婶娘”。在日常生活的称呼也时常倾向于用亲属称呼例如,2010年4月27日安徽卫视节目“郁均剑笑看风云40年”中,郁钧剑在谈到对他称呼的变化,由原来“都叫‘郁大哥’,最多也是叫‘郁老师’签个字,突然有一个叫‘叔叔’,后面又有一个叫‘郁叔叔,我爸妈最喜欢你唱歌’,对我触动很大,突然我觉得一个时代过去了。”此例反映中国的称呼文化。称呼“大哥”“叔叔”是符合了礼貌的文化称呼,辈分不断升级,称呼“叔叔”是采用的拟亲属称呼,表明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近,作为家人中的长辈,表明遵守了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尊重“长辈”。“叔叔”翻译成英语则是“uncle”,称呼某人为“UncleLi”在汉语中并不一定是“叔叔”的意思,也可能是“伯伯、舅舅、大爷、姨夫等”的意思。汉语以男性为中心和以辈分为根据的称呼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见到的。“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英国人或美国人除了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对其他亲属成员使用亲属称呼的并不多,往往称呼它们的父名或名字。”语言中的礼貌称呼一般取决于双方的社会距离、语用距离和交际目的。在英语中,(Levinson,1983)呼语的象征性用法使其在语言使用中与礼貌现象紧密相连。在任何一种特定会话情境下,发话人在呼语的使用上往往有多种可能。然而,选择某种特定的呼语形式就意味着同时选择了某种特定的礼貌态度。肖旭月(2003)根据呼语礼貌意义的不同,把英语的各种呼语形式区分为郑重式(deferentialforms,DF)、礼貌式(politeforms,PF)、亲昵式(in-timateforms,IF)、命令式(commandingforms,CF)和贬蔑式(abusiveforms,AF)。并指出呼语的礼貌层级性特征:呼语的礼貌层级性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及交际意图有关。汉语称呼语系统与西方的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对一位年纪较大的外籍女士说“You’resoniceandyou’rejustlikemygrandmother”使她感到困惑和不快。本着汉民族的礼貌原则去恭维西方女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此符合中国的礼貌称呼,却不符合西方的礼貌称呼。2.职衔称呼英语和汉语的称呼语可单独使用表达问候,汉语中的这一用法比英语更频繁,表达的礼貌程度更高。钱厚生(1993)的调查显示,作为问候语,英语的“TLN”(职衔+姓)是中性称呼,但其汉语对应语“姓+职衔”是礼貌称呼。这主要由于在差序格局、群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是构成权势的主要因素,“姓+职位”是对被称呼者社会地位的确认,体现了对权势一方面子的尊重,是礼貌的,它维护了人际关系,姜毅、赵琪(2004)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对行政领导的称呼为:73.3%用官职称呼,20%使用姓+老师,6.7%的使用姓+职衔(教授)。在英语中,姓氏在职事称谓之后,如“DoctorWilliam”“PresidentBush”等,而表示身份的词位于职事称谓之前,如“Mr.Mayor”“Mr.President”等。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3.职业称呼在中国文化情景中,可以用职业称呼,如“老师”。但英语中并不用“teacher”来称呼老师,中国目前在校园上课时仍有用“Goodmorning,teach-er”问候,在英语里,正确的问候是“Goodmorning,Ms/Mr/MissL”i。“Mr”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也有不同,1987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一文中提到,一美国教授到中国时,对别人称呼他“先生(Mr)”很不满意,他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就应该称呼他为教授或博士。而汉语里“先生”指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在中国文化中,“先生”并不是男士的专用,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以被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4.学衔称呼汉语中学衔只有“博士”。仅称呼学衔“博士”;学衔前可加姓氏如,“张博士”;学衔前可加姓名“张明博士”。英语中,Doctor(博士)也可用来作为称谓,如DoctorLi,DoctorZhang.5.身份称呼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的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如姓+职务,如张省长,李市长,刘厂长等,姓+职称,如刘工程师、王教授等,姓+职业,如王护士、李医生、刘会计等。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在英语中,有衔称+姓氏,也有衔称+教名,如Queen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PresidentBush(布什总统),JudgeRussell(罗素法官)等,这些只限于皇族、上层、法律界等。汉语称呼中“长者为尊”的观念影响深刻,称呼前或后加“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在西方文化称呼中,忌讳”老“字,“老”意味着年龄大、体衰、保守、无用、失去活力和创造力……

英汉称呼文化差异

1.亲属称呼折射出伦理文化的异同汉语亲属称呼严格。宗族内的称呼直接称呼“爷爷、伯伯、叔叔、奶奶”,用非宗族称呼“外”称呼家中女性一方的亲属,如“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女”等,而在英语亲属称呼中不分内外,grandpa(爷爷、外公),grandma(奶奶、外婆),nephew(侄子、外甥)。汉语中非亲属成员使用拟亲属称呼用法广泛,如对陌生人可以称呼“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借助此种称呼增加双方的亲近程度和心理距离,而英语中没有拟亲属称呼,西方文化中强调平等,不论资排辈,不分内外。2.社交称呼折射出礼貌文化的异同中国人在社交称呼中遵循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礼貌原则,除了比较熟悉的朋友或晚辈外,几乎不称呼对方名字,否则会违背汉语交际礼貌原则,而西方则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

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称呼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在言语交际中的影响。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提升高校英语师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显得十分重要。如要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称呼,学习汉语称谓中的文化,学习英语中的称谓文化,才能使跨文化称谓中遵守一定的称呼习俗,增强交流效果。1.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英汉称呼词的种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制约。英美文化中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英语称呼中少用敬称,无论家内家外,熟人生人,常可直呼其名,包括自己的父母长辈上司等。中国儒家文化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上下不同,汉语有敬称谦称。由此可见,为开设英汉文化方面的课程显得很有必要,以讲座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英美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习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开始称呼的误用或错用。2.称呼任务体验式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体验式语言教学以具体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引领学生在完成体验任务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语言能力,即Learningbydoing,learningforusing。通过体验任务的形式,教师为学生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平台,如有针对性地选择英文电影片段,阅读英文作品让学生观看或阅读后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体验各种称呼。鼓励协助学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与外国留学生、外教交流,参加国际志愿者活动等。重视学生文化的交流活动。通过短期留学或游学项目,定期互派交流学生和教师,为本国师生与外国师生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中西文化背景下称呼异同,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改革。

本文作者:刘全花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