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
时间:2022-01-08 10:30:59
导语: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体制、观念、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文章阐述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文化建设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体制转化为大众教育体制的教育形态。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尽管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模式都是相同的,正因如此,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
世界高等教育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发展是不均衡的,其发展态势、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模式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范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阶段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波浪发展论以及功能扩展论等,其中阶段发展论影响最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后的必经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当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15%左右的时候,高等教育将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而当这一比率达到50%左右时,将由大众化阶段过渡到普及阶段。这里强调的不是严格的数字区分,而是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作出的推理和判断。数字本身只是象征意义,以15%和50%作为参数,将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区分。量化不是目的,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预警信号,指导我们做好迎接质变的准备。(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类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仅包含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还以地区和国家为参照,提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其中包括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采用的是丰富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扩大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程度来实现的。具体做法是兴建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赠地学院拓宽高等教育覆盖范围;扩充高等教育层次,将两年制学院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层次体系。与美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途径不同,欧洲许多国家是以扩充精英教育系统来提高高等教育的吸纳能力。(三)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转变。大众化理论认为,当高等教育量的增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又会适应并促进量的变化。在大众化阶段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带来高等教育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大学逐渐成为引导社会文化的指针,成为社会精神思想的聚集地和载体。这个过程中,大学也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传统的大学文化受到挑战,大学文化将向着世俗化、实用化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一)世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进入大众化阶段时,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智力天赋者或者富有者的特权,一般家庭的子弟也可以进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了大众。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文化提出了世俗化的要求。1.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良好的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历史和精神传承的保证。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体现普遍性的人文关怀,突出人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校园建筑融入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气息,注重校园环境的审美愉悦性;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考虑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作为重要依据;建设师生共同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制。2.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民主化。民主化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理念,而本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体现在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全面开放。大学精神文化的民主化是大学文化世俗化的必然选择。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民主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个性的尊重。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个性化问题成为高等教育议论的焦点。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生数量激增,结构也更加复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主体,个性化使得大学文化丰富多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主旨是给个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因此,推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民主化不能忽视个性的发展,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的。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平等化。大学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大学制度文化是校园制度的总和,反映了一个大学的约束力和规范性。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平等化。在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时,只有少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权,在大学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特殊化和不平等性,特别是对于受教育权的规定。同时,大学由统治阶级掌权,其一切规章制度都是服务于其阶级利益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大众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对象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此同时,大学的自治权得到加强。因此,大学管理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要求凸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让受教育者更多地参与大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且加强制度制定的透明性和平等性。(二)实用化。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其功能和道路的定位一直存在争论。伴随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争,传统高等教育遭到质疑,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实用化的思想被提出并得到承认。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再仅仅以培养社会的精英为目的,而是担负起大众教育的责任。“象牙塔”中的学术生活和氛围逐渐沾染社会的气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偏安于学术的一隅不利于大学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大学应当脱下神圣的外衣,融入到社会实际中去,增强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持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用化,从根本上来说,应树立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服务观。在高等教育还是社会的少数上层精英享有特权的时候,大学作为学术的最高殿堂,理所应当保持其学术性和知识性,在“象牙塔”中升华智慧、创造文化。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打破了高等教育与世俗社会之间森严的壁垒,将高等教育从神圣的、孤芳自赏的世界中拉回现实。高等教育应当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益,否则就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纳,自身也难以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应当树立社会服务观,增强大学对于社会的实用性。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学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术成果的应用与人才培养的实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大学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社会对于大学承担的责任要求也越来越高,树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是大学适应社会形势、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大学的生存之道。大学文化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当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自觉地服务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始终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关注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变化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建构课程体系,顺应社会主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服务社会。(三)个性化。大学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随之带来的不仅是大学功能、结构的变化,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凸显个性,避免大学文化的趋同和单一。个性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特征。大学文化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才能拥有竞争优势,才能增强大学的影响力。大学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就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打造独一无二的大学文化。1.追溯大学历史,弘扬大学传统文化。历史是最能够体现大学个性的成分,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凡是知名的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应忽视本校的发展历史,应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立足过去,研究历史,总结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而发现精华。根植于历史传承中的大学文化,才是更加丰富和厚重的。2.立足大学实际,合理规划。大学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就应当立足大学办学实际,科学定位大学的发展目标,规划大学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果盲目模仿、借鉴其他大学文化的建设模式而脱离了自身实际,只能导致大学文化的雷同,缺乏个性,从而削弱大学的竞争力。建设大学文化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专业、师资等整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日积月累形成具有个性的大学文化。
作者:孙博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三个一”驻村帮扶工作要点
- 下一篇: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