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时间:2022-05-23 10:24:04
导语:工程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工科建设对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在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下,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型工程师的重要举措。顺应时代新要求、服务国家新战略、培养工科新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标。第一,新工科建设要顺应时代新要求。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新工科建设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理性思维、渊博知识、精湛技能、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第二,新工科建设要聚焦国家新战略。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工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1]。第三,新工科建设要培育工科新人才。新工科建设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卓越人才,培养服务于新技术、新产业的新型工程人才,高素质工科人才是我国科技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和国家新战略对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要有人文情怀、生态意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真正的综合型、全周期的卓越工程师。高校新工科建设应以培育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新型工科人才为目标。
“工程文化”一词,是在国外呼唤工程回归和国内强调重塑工程内涵的背景下产生的。当代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应该拥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使工程建设真正地造福社会。近年来发生的“东方之星”客轮沉船、房屋坍塌、电梯高空坠落等多起工程安全事故,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它是造福人类还是危害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师的文化素养及道德意识[2]1。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工程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工科学生严格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增强人文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成为卓越的工程师。工程文化教育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与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培育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新型工科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集知识传授、理论阐释、价值引导和情感交流于一体的课程。因此,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功效上是互补的,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对接就在于充分挖掘相关知识中蕴涵的教育资源和科学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所以,在工科院校应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想特征,充分体现工程师培养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把工程文化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代工程的一些现实问题,用相关理论来加以分析,将抽象的理论问题用生动的工程实例来加以揭示,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二)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否生动、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3]。由于工程文化教育贴近工程实际,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建设问题研讨,可以加深对工程建设、社会职责的了解,把握工程建设发展的趋势。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挖掘工程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入国内、国外现实的工程实例,让学生研究和探讨在风险社会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获得感。(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缺乏浓郁的人文科学文化氛围,部分工科学生价值观模糊、理想信仰缺失、人文素养缺乏、创新能力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工程文化意识、职业道德都有待增强。由于理工文分科,使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受到影响和限制。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生追求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将工程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师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新工程建设的新要求,理解工程文化意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需要从指导理论、价值观念、方法创新、教育载体等方面来着手实现。(一)融合的指导理论:提升理性思维。工程是人类利用所掌握的自然规律以及创造的经验和技术,来改变自然界并将自然界的资源转变成人类财富的社会活动。工程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而是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多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4]34。工程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工程活动的负效应也日益凸显,比如环境污染、核能辐射、生物伦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理性思维,从哲学的高度关照人类的工程实践,对工程实践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理念进行哲学分析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面临的诸多问题[5]。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认识新时代特征、科技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新特点,以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工程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科学技术观等理论,对融合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方法等,对引导大学生处理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工程利益与社会安全、质量与效率、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伦理规范等关系,提供了丰富且可借鉴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中把握当代工程发展的趋势,理性面对和正确处理利益与安全、质量与效率、工程与环境等工程实践中的诸多矛盾。(二)融合的价值观念:培养人文精神。现代工程实践的社会化、综合化特征日趋明显,工程在设计、决策、实施和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人文教育着力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6]。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2]96。由于科学技术的正负双面效应,工程师应该具备人文精神,才能正确理解工程与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的关系和内涵,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部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亦称“北京指南”)指出,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强调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7]。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可持续发展和造福人类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价值取向,是把崇尚科学技术与弘扬人文情怀相统一,推进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认同工程技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运用和工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与其相伴而生的社会后果。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是把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要求、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人文情怀,增强他们的工程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三)融合的方法创新:工程实例启示法。21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了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却使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楼房坍塌、化学污染、核泄漏、工程安全事故等,高科技的研发与运用使当今社会处于风险社会阶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工程的评价侧重于技术评价,而往往忽视工程伦理的考量。因此,在融合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现实工程实例,运用相关学科理论,让学生研究和探讨风险社会中科技人员的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问题。工程实例启示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工程实例呈现,提供在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的国内外真实工程实例,可以是工程事故(比如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垮塌事故、“东方之星”客轮沉船事故等),也可以是成功的工程实例(比如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等);二是原因分析,主要从技术水平和伦理规范两方面加以分析;三是实例伦理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探讨风险社会中科技人员的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问题。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揭示工程文化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国内外工程文化现状,传承优秀工程文化的工匠精神,防止工程事故的发生。(四)融合的教育载体:“文以载道”。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教育载体,主要有工程文化载体和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工程文化载体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充分发掘工程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利用各种工程文化本身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各工程领域的介绍来剖析蕴含在工程背后的文化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对于工程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和工程伦理观。由于工程技术与文化是相互融合和补充的,因此,一个人在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时,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来提升技术水平,并在工程技术中体现人文关怀。工程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更有助于成为文化人[8]3。以工程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包信和院士认为:“像转基因、纳米等新技术存在很多伦理问题,如果教育不涉及伦理考量,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这个事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造成灾难,这样的新工科教育是残缺的。”[9]所以要“文以载道”,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价值取向的指导。以工程文化为载体,让大学生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具有价值理性,从而能够科学理性地运用专业技术造福社会和人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就是要结合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工程文化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实现化知为行,知行统一[10]250。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工程认知博物馆、科大讯飞,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专业的影响,了解工程师在从事科技和工程活动中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和科学人文精神,从而学会思考、比较和判断,增强工程文化意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要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进入新时代,人们在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时代社会和人们的新需求,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因为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历史性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程建设的未来发展。工程质量、环境友好、建筑安全等这些属于美好生活范畴的问题,都直接与工程建设息息相关,工程师应当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创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条件与保障。还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地域文化,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李齐全 张杰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 上一篇: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 下一篇:BIM在工程建设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工程项目施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