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时间:2022-04-26 11:21:35

导语: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摘要:高校开展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就必须要将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于高校课堂教育全过程,通过课堂上师生仪表做到严整洁净、修饰得当、规范得体,仪态实现端正庄重、从容有礼、有度合宜,课堂教学交流时言语辞令宜慎重得体、谦和文雅、不轻言妄语,师生课堂上适时行鞠躬礼等,探索高校开展中国礼仪文化的实践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校;中国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实践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深受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今天的中国高等学府本质属性是中国,中国礼仪文化应该在高校有强烈的存在感。笔者认为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应该贯穿高校所有课堂教学全课程,发挥课堂实践教育作用,开辟大学生中国礼仪文化教育新途径。通过师生的中国礼仪文化实践,让课堂弥漫着的中国礼仪文化气息,促进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优秀文化,自觉传承中国礼仪文化。因此,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师生就都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使课堂充满“师生之礼,课堂之礼”。

一、师生在课堂教育全过程中的仪表要严整洁净、服饰得当、规范得体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仪表形象是首先引起交往双方关注的。仪表是人的静态外观,它包括人的服饰、容貌等方面的表现。《礼记•冠义》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往往深藏于内心,然而其容貌的端正、服饰的得体却使其彰显于外。中国礼仪文化认为,仪表严整洁净、服饰得当、规范得体是最起码的为人礼仪,是一个人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仪表不严整,漫不经心,会被人轻贱,是不适宜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因此,师生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仪表要合于中国礼仪,得体而从容。仪容要干净、整洁,使自己看起来清爽利落,精神焕发;服饰要保持整洁、利落,得体,青年学生可以要穿得鲜艳、活泼,体现青年人的朝气和蓬勃,教师的穿着就要庄重、雅致、整洁,体现成熟和稳重,师生仪表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过分性感、过分艳丽、过分奢华。

二、师生在课堂教育全过程中的仪态要端正庄重、从容有礼、有度合宜

在中国文化里常常把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作为考察一个人的修养好坏的标准,即“行为心表,言为心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它的原则。中国礼仪文化认为,“身体放肆、不端严”、轻浮、狎亵为其禁忌,符合礼的仪态应该是端正庄重、从容有礼、有度合宜。因此,师生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要“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行而有仪、视听有礼”。师生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或站或坐都要头正身平;交谈时,要面向对方,正视前方;课堂上走动时,速度要适中,步履轻盈稳健,抬头挺胸收腹,脚步要行如和风,有一种胸有成竹、沉稳自信的风度和气质。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要展示出挺拔笔直、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留下优雅、稳重、自然的美感。

三、师生在课堂教学交流时言语辞令宜慎重得体,谦和文雅,不可轻言妄语

言语辞令是一个人内在德行修养、为人处世态度的外化表现。语言文明、言辞有礼,在社会活动中,便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亲近,以至信任。中国礼仪文化在言语辞令方面讲究要“沁心悦目、谨慎合理、称人所长避人所讳、诚信有礼、谦和文雅”。因此,在课堂上,无论是师生教学交流,还是学生间交谈,语言使用要标准,语速不宜过快,除非内容需要抒情表达,语言表达尽量舒缓,慎择词,不妄言,切勿高声喧哗。教师所面对的都是青年大学生,虽然中国人讲究师道尊严,也要尽量用表达敬意的语辞,少说诳语,说话的语气要有亲和力,切忌训斥,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再不满也不要说威胁恐吓之词。而学生则要谨记是在与老师在课堂上交流,语词上要用敬语,言谈仪态要谦和,表达出对课堂老师的尊重与敬意。

四、课堂上师生上下课行鞠躬礼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在行礼时若有恰当的肢体语言配合合理的使用,可以体现友好、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中国礼仪文化中的肢体动作集中展现在见面礼和告别礼中。见面礼就是人们见面尤其是初次见面行的某种礼仪,告别礼就是人们分离告别时行的某种礼仪,以表示敬意,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今天具有中国特有属性的见面礼、告别礼演变为了鞠躬礼,“弯身行礼,以示恭敬”,既表示恭敬,又赋予了感谢和请求原谅之意。高校课堂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见面和告别就是上课和下课,因此,在中国高校中,应该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前和下课时,师生应该相互行鞠躬礼。讲课前行鞠躬礼,师生双方既互相表达敬意,也是提醒学生准备上课,不可喧闹、嬉戏。下课前行鞠躬礼,师生双方既表达相互的感谢,也是教师对课堂讲授中如有不当或学生不满意的地方表达歉意。课堂上的鞠躬礼,既表达了中国礼仪文化魅力,又营造了友好和谐的氛围,还培养了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探索到高校中国礼仪文化实践教育的途径,发挥出中国礼仪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的新时代大学生,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刘道彩,王敏译注.礼记[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作者:党贵平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