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分析

时间:2022-01-11 03:08:37

导语: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分析

摘要: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源头,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弘扬、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文化自信为教学指导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全方位、多维度构建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以文化为思想动力,全面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源头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的力量归根到底要通过(个体)人来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它承担着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任务。因此,文化自信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相互依托,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价值的丧失。在考察北大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地。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形成科学的文化思维,以自信之心展望未来。2)思政教育要扎根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动力来源,思政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对自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培养对已有传统文化成就的礼敬与自豪之感,要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当前发展态势,对当下文化发展道路有清晰和自觉的认识,对未来文化前景产生积极的希望与信心。因此,高校要重视青年学生发展,通过扎根文化,耳濡目染和熏陶,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走进学习,走进生活,体现思政教育之价值。此外,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一方面,真切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民族文化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要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批判和改良,激发他们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3)文化自信是塑造青年学生政治情怀的直接动力。指出:“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思政教育是情感教育,情感源自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传承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导下社会发展的情感认同,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以文化自觉的力量形成高尚的政治情操。高校思政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网络传播手段,占领文化价值观传播新阵地,展现弄潮儿一般的时代自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自觉和坚定;思政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大量史实、社会问题、新闻事件,把空洞无味的教材知识转化为丰富的教学知识体系,积极培养学生文化人格和政治情怀,鼓舞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2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它引领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甘霖滋养。1)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生性和引导力,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潜藏于民族文化血脉,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崭新呈现[3],也是思政教育话语得以鲜活的精神源泉。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思政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体现的是古人的豁达和自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的是中国人的自信与担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坚持不懈的奋斗自信。《礼记•中庸》中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的是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和而不同”则体现家国一体和人民为主体治理观,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与秉性。思政教师要投入热情、底气和自信,现身说法弘扬传统文化,承担起育人与创新的历史使命。2)以革命文化为要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而革命文化是主阵地的重中之重。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形成了独特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形成了像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思政教育离开革命文化,价值观自信的构建就无从谈起,教育的现实就无从谈起,它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进程中有所依循、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思政教师要加强人文关怀,通过话语媒介,使革命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思政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教学等,加强与青年学生互动,用革命历史唤起他们的兴趣,用革命文化培养他们的素养,用革命精神提高自觉与自信。这种自信有益于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体验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引领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灵魂。因此,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和超越现有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命脉,也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思政教师要指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在多元意识形态涌入我国的今天,能够以清醒头脑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健康成长、文明生活、科学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思政教学中文化自信构建的途径

思政教育没有固定模式,要以文化自信为教学指导原则、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由此达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鲜活,教学形式多元化的理想教学效果。1)以文化自信为教学指导原则。文化自信的产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的确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在青年学生心中产生的内心信念。首先,要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思政教学内容当中,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信赖。有学者提出:将理论自信融入“原理”课教学、将道路自信融入“纲要”课教学,将制度自信融入“概论”课教学,将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6],非常值得思政教师教学借鉴。道路自信始终是“纲要”课上高昂的主旋律,这是思政教师需要把握的一条主线。其次,以文化自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加强互动,促进文化知行统一。“原理”课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文化复兴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原理”课,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原理”课中唯物论和辩证论对青年学生客观看待社会、接人待物有莫大益处[6]。理论教育若不能在文化土壤中扎根,就无法汲取生命力量维持理论之树成长。因此,只有以文化自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把握思政课主渠道,才能促进知行合一。最后,通过文化实践,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生成和相关社会影响。“概论课”以中国共产党创立、曲折发展史实为依据,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理论与实践的整套体系,思政教师要多结合现实、史实和案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让青年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尽量让文化内涵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趣味起来,满足学生求知欲。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回应文化自信。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既要保持教育目标内容的连续性,又要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适时充实新理论、新内容,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思政传统教学方法以说理灌输为主,而今思政教学要情理交融,融情于理,用文化自信把价值观自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以独有教学风格,用合适的、接地气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给青年学生正确文化和价值观信息。创新教学方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坚定民族信念,坚定共产主义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创新教学方法,要通过线上线下,运用多渠道教学和互动式体验,重视文化价值,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师生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创新教学方法,要以教师底气更足、学生更有信心、教学更有效果为检验标准;创新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注意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文化自信是因时而进的推动力,教学改革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价值观自信真正带到青年学生心中,唤醒他们的自觉与自省,做到回归本分;教学改革,要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资源,增强高校软实力,让青年学生真正投入社会、适应社会,学做人、学做事,成长成才,做到回归初心、回归梦想。3)推动实践教学,全面实现文化自信。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要引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认识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激励他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首先,将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话题、访问、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结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确保青年学生实践参与率,增强思政理论课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利用假期“三下乡”、创新创业、学雷锋活动等,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多方合作,让青年学生深入实际,亲历参与并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等重要思想的现实力量,培养青年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和数字化资源,为青年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VR交互技术模式,高校逐渐在引进,还原历史事件和背景,像“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国共合作”“重庆谈判”和“三湾改编”等典型案例,这种在高度仿真情境中,在全面互动式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突破传统教学抽象单调的形式,还加强了理论说服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近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思政课艺术作品展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夏令营等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展现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最后,以课堂专题讲授为主,结合新闻播报、话题讨论等课内实践形式,构建“听、看、读、思、议、写”立体教学体系。听:听老师专题讲课和专家讲座、报告、演讲;看:观看与课程相关的记录片和文献资料;读: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原著;思: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谈:通过课堂新闻播报、小组话题讨论等形式谈体会、谈心得,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写:撰写专题小论文。

4结语

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不变的底色。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变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责任,引导青年学生切实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和力行,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03).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4]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6]杨清虎.“文化自信”如何走进思政教学课堂[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9):51-52.

作者:汪沛雯 郑建辉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