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时间:2022-05-09 08:59:50

导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上海民办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活动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都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上海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深入了解上海民办高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现状,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上海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的承担者通过设计《上海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这两种方法对上海民办高校进行了实证调研,以期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发现,上海民办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活动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2]。

一取得成绩

(一)民办高校学生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您赞同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发扬的精华吗?”选“赞同”的达92%。同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很多很好的价值和意义:在具体展开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时,40.1%的同学认为它“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6.45%的同学认为“可以增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15.21%的同学认为“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32.5%的同学认为“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30.23%的同学认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45%的同学认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品味”。(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支持大力弘扬和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普遍看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在“您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一题中,选择“应该”的占比达83%;在“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吗?”,选择“是持乐观态度”的占比达84%。这些态度对我们教育者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非常有利的。(三)民办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民办高校注重发挥其所肩负的传承文化使命和职责,积极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民办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并通过举办短剧展演、经典诵读、扶持传统文化品牌项目,修建传统文化教育长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存在问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民办高校大学生高度认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但在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为,在“上海市推出的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会、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您参与过吗?”这一调研题目中,仅24%的同学选择“参与过”;在“您喜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诸如此类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吗?”这一调研题目中,仅有34%的同学选择“喜欢”;在“您选修过传统文化类的课程吗?”,仅有32.5%选择“选修过”;在“您喜欢参与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吗?”,仅有28%的人选择“喜欢”。(二)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待于提高。通过课题组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阅读量低:只有18.52%的同学对四大名著都读过,读过《孟子》的只有25.13%,读过《大学》的只有12.54%,读过《中庸》的只有7.96%,全读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4本经典文集的只有6.35%。本次调研问卷还设计了9个国学常识问题,答对率不容乐观:只有1道题答对率超过60%,3道题目答对率在50%左右,5道题目的答对率只在15%-38%之间。(三)民办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您觉得学校里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如何?”调研题目中,只有40%的学生认为好,56%的学生觉得一般,4%的学生觉得不好。在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众多因素中,通过调研发现位居第三位的因素是“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具体体现是““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这一调研题目中发现,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是网络媒体,其次是课外书籍课外活动,最后才是课堂课本,这一调研题目反映出来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老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弘扬传统文化能力。民办高校专业课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您学校里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能否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合进课堂专业知识中?”,选择能的仅有45%。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淡薄,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受到影响。当下大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复杂,外来文化、网络文化、青年流行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种类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本次课题组通过调研:“您喜欢传统文化却没有关注或者参与很多相关活动的原因”时,发现“休闲娱乐多样化的诱惑”这一选项排名很靠前,再次印证了这一结论。目前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较多定位于应用型技术型大学,导致学校对专业知识教育很重视,而对很难产生立竿见影效应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有系统、有组织的协调、管理,各部门之间、校际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呈现出“组织散乱化”的状态,所以导致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够浓厚,本次调研问卷中,“您觉得学校里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二)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仍存在“知性德育”教育方式的痕迹。所谓知性德育又被称为“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其主要表现就是将道德教育窄化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践履;无视学生的个体生活需要。知性德育的后果就是将道德和生活严重割裂开来,最终产生了“知行不合一”的教育效果[1]。目前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领域覆盖上都是存在脱离学生生活的痕迹,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您觉得学校里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满足您的需要?”调研题目中,只有2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50%的学生觉得一般,25%的学生觉得不能。通过调研题目“您认为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就是“教育方式方法传统老套,讲述过多,体验太少”,第三大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覆盖方面,目前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两个“窄”化现象,第一个窄化体现在仅将传统文化教学局限在传统文化类课堂中,而没有融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本次课题组调研问卷中“您学校里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能否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合进课堂专业知识中?”,选“能”这一项的比例仅占到40%;第二个窄化体现在“重学校生活、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从本次课题组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形态”进行调研时发现,大学生最在意的人和最常联系沟通的人首选都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民办高校在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内容方面,没有建立起长久全面的联系沟通机制。另外,通过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不是来自课堂,而都是来自网络,主要是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而这些网络生活空间,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很好的介入和覆盖,从而导致教育空间的狭窄化。(三)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严重阻滞力,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具体来说,在接受能力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大学生比同层次公办院校降低1-2个批次,学生生源主要是一般高中生和三校生(中专生、技校生、职校生),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其次民办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实用主义学习动机即倾向于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再次,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素质总体来说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混文凭现象不少,考试不及格率偏高,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3]。

参考文献

[1]赵惜群.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77.

[2]迟春丽.上海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接受理论为视角》[J].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第二辑,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编,2012,7:122.

[3]章清,金劲彪.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3:14.

作者:迟春丽 徐洁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