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教育论文4篇
时间:2022-03-26 09:08:56
导语:初中语文文化教育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引言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历史荣誉感的巨大体现。而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还不那么深刻,人生世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明确,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也尚不成熟。教育部门应该大力将中华文化之精华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感受和传承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目的
(一)培养初中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深入的读懂课本,认识和了解课文中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生活哲思和道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展现中国文化之精华,培养同学们爱中国、爱中国文化的思想意识,杜绝崇洋媚外的糟粕思想。(二)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个人传承和发扬。而这些都得从孩子抓起,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同学没有了小学生的幼稚,也没有接受太多的外国文化的影响,对知识的选择和认知还处于一个被动的阶段。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指引,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优秀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道德和人格。让他们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三)培养初中生写作意识,锻炼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写作是一种表达,语言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说话和思想反应他的性格和特点。而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只体现在表达,还有安静沉思之后写下来的文字。写作是一个人思想向外抒发的管道,培养同学们的写作习惯,也是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的人格。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方法
(一)老师应该着重对古文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对生僻字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词汇量。(二)可将唐诗宋词等古文阅读规定为早晨的晨读内容,帮助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和背诵。(三)利用语文课堂的课余时间展示中华文化之精粹,让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和具体的认识。
四、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路径
(一)课堂教学。1.融入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的一种表达语言,常以书面形式示人。最早起始于先秦,口耳相传,以此形成。在古代,人们记载文字多用竹简,而竹简制作繁复不易,智慧的古人就将很多不必要之字删减,还能使其表达完整意思。文言文讲究精简、对仗、押韵,读来耐人寻味,需要仔细研读,细心琢磨,才能探究其中的精妙意味。将文言文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能让从来只接触白话文的初中新生感觉焕然一新,被我国古代文字语言散发的魅力所吸引。2.融入唐诗唐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是中华文库里闪闪发亮的瑰宝。主要代表作家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人称“李杜”。唐诗描绘了当时唐朝的风土人情,政治民俗,也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怀。或豪放或温婉,或柔情或悲意。有五言、七言、绝句等等形式。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将唐诗融入初中语文的课堂,能让同学们感受古语整齐对仗的押韵之美,培养同学们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和悟性。3.融入宋词宋词是唐诗的一种衍生,它的体系要求不那么规整严格,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宋词的整个语句长短不一,可以谱曲用来当唱词。男词人的代表有辛弃疾,而女词人中最有名的当属李清照,她的词哀婉动人,情真意切。她的词句中叠词较多,读来更是让人潸然泪下,悲悯不已。将宋词融入初中语文的课堂,让同学们知道古人的词还能用来歌唱,感受中国古语的流动之美,4.融入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都产生于明清时期,可见小说在明清时期的灼热程度。小说有短篇和长篇,是作者对当时整个朝廷、人情、社会的一种隐喻,借以来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一腔愤懑之情。节选一些明清小说,例如四大名著,翻译成初中生能看懂的白话,让初中同学感受四大名著的魅力,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和文字感受能力。(二)课外拓展。1.展示国画国画主以山水河川、人文景象为主,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主要以毛笔和墨来画在宣纸或帛上,表达中国古人“静”的一种生活态度。现在的教学方式一般都以多媒体放映为主,老师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后,放一些中国国画供同学们欣赏,让初中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涉猎之广,内容之多,形态之美,画面之精。2.放映戏曲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以歌舞的形式生动展现一个故事情节,角色有“生”、“旦”、“净”、“丑”。老师可以将戏曲的图片,人物的脸谱等放映讲解给同学们课余欣赏和了解,让同学们知道中国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戏曲特色,都有不同的戏曲表演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国国粹之美。3.开设书法课堂。书法是汉字的一种极美的书写方式,有正楷、行书等字体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学校可以设立书法第二课堂,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分支。教同学们正确的文字书写规范,培养同学们对文字书写的兴趣和动力。
五、结束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精神的图腾,是民族血脉的象征。而教育使中华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承,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中华儿女。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大力融入初中语文的课本,教青少年们初步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绚丽多彩,绵延不绝。教会初中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的人格,发扬爱国的伟大精神,学会修身自省,谦虚好学的美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郝佳彤,崔月英,朱红.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1):107-109.
[2]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9):59-61.
[3]秦和.加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1):7.
[4]陈家球.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23):80-81.
作者:马莉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育才中学
第二篇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古代诗文的学习,了解到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是含有传统文化教学色彩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使用当下信息科技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让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经验,加深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下面几个结论。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记载在语文课本里面的都是经典的古诗文,这类古诗文展现出了汉字的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优质的古诗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深的文化教育,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老师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要将引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就像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到诗歌里面的情感:老师可以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读古诗词,学生就会渐渐领略到其中的美感。例如,在教授杜甫《登岳阳楼》的时候,杜甫在诗中想阐述的是壮志难酬的忧国情怀。初中生因为缺少这样的人生阅历和过渡,所以不能准确地掌控诗中那种忧愁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借着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去领略诗词感情。根据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快了解到古诗词中的感情与诗人情感的抒发。结合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学会在今后的诗词歌赋中单独的去领略诗歌的感情抒发,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关的教育内容投放在教学屏幕上面,把课文里面的内容进行多样式与多方面的展现。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更多的耐心放置在学习上,并且进行高效率的愉快的学习。所以,老师必须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让它变成我们教育的强力推进剂,以此来提高教育成果。就好像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进行岳阳楼背景环境的阐述,让学生先了解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再者老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句子放在展示的大屏幕上面,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震惊感。在屏幕的最后放置有关联性的链接,让初中生在学习中明白古代诗人为民忧愁、为祖国鞠躬尽瘁的情怀,并适当的进行案例展示,促进学生对于这类情怀的理解。学生身处在这种磅礴爱国气势的课堂上,可以对自己之前知道的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学效率也得到了一定改善。所以,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古诗词教育里面,就能够减少学生与古代文人之间的鸿沟,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与生活情怀,让传统文化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大家都知道,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只能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教给他们所有,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育学生形成爱国知识,学好传统文化的唯一地点,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这样学生才能从更多方面学习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1.设立国学兴趣小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国学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果,可以以阅读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国学视频,让学生观看,观看完后让学生交流心得、讨论自己的见解、觉得视频中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2.开展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涵,教师可以把民俗风情和古诗词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词,还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举个例子,在中秋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上台朗诵,背诵,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浓厚,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习诗歌。借助上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相隔一段时间后抽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教师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行在课外积累古诗词并尽量背诵理解,这样学生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星期内去积累以月亮、家长、亲情为主题的古诗词,在一个星期后抽查学生的积累结果,看看哪位学生积累的诗词最多,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学生积累的古诗词更多了,而且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减少。要实现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甚至是每个阶段的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寻找新方法,找出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作者:赵谷余 单位:浙江诸暨市海亮教育集团
第三篇
【摘要】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与基础素养,也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当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兴趣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本文针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渗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开展语文教学加强工具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重视素质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传承并发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拓展,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一重点内容体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传统民族特色,开展课外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出发点,利用课外活动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提起兴趣,才能够自主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拓展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文化与课堂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比如在学习到《社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传统节日,了解当地节日所举行的活动情况,在上课期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戏剧的起源、发展、文化进行分析讲解,并与《社戏》这篇文章相结合。在课后,小时可以布置调查任务,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者是其他途径了解《社戏》的开展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上的学习,又重视课后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堂之外,不仅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开展语文教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必须结合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素材对古文、古诗、古词进行学习分析,引领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感受我国优秀文化的魅力。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母语的学习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自古以来,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甚多,无论是神话传说,或者是能人异士,均有文章记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重视人文精神,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语文学习也变得枯燥乏味,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习过于重视工具性,却忽略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只是重视学习成绩却并未深层次挖掘我国优秀文章中的具体内涵,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当鼓舞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文章中的思路以及中心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苏州园林》这一节内容,无疑处不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从园林的设计以及建筑风格等,体现出我国的人文性以及传统文化。通过文化渗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学生在感受人文知识的同时开拓创新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将这一类文章当作说明文优秀范文进行讲解,讲授学生如何写好说明文?如何进行分析?甚至采用具体格式来进行文章,套用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难以深入探究,挖掘文章的重要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扭转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层次的挖掘文章内涵,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不断的拓展创新思维。
三、引领学生接触并阅读古文作品
开展语文教学,加强渗透传统文化必须让学生接触并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思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社会主义爱国情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阅读是精神食粮。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教师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推荐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逐渐了解古代诗文的重要意义,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一学习阶段推荐经典书目,供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阅读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国家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苏州大学,2012(07).
作者:刘秋霞 单位:山东省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第四篇
一直以来,古诗文作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的精髓,对于古诗文进行学习,学生的思想内涵能够得到提升,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培养。从母语教育的角度上来讲,古诗文教学实际上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是古汉语学习,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应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语文教学为武器,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表现
(一)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在中学古诗文篇章当中,关于爱国主义情感的抒发有着一定的侧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爱国主义情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领域,所以古诗文教学当中,发扬这种传统精神品质与当前教育理念相契合。比如说南宋词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当中就表现出来,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生命的情操;又比如说杜甫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通过对于茅屋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初中教材当中相似的篇章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达是重要所在。(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对于亲情、友情以及思乡之情的诗文也占据很大一部分。通常来讲,思乡情怀最能表现传统文化落叶归根的思想,也是当代人所追求的一个情怀的表达。比如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当中,表现出来了对友人的祝愿,又比如说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这首诗当中,通过对于沿途风景的详细描写,展现出来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在对于这些篇章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怀。(三)对理想抱负的表达。在我国古代社会当中,皇权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并不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所以就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些在古诗文当中都能够看到踪影。比如说在刘禹锡的《陋室铭》当中,就描绘了陋室环境优雅,展现出来作者想遇到明主一展抱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操。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在前文的阐述当中能够看出来,教材当中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有效利用,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比如说在《陈太丘与友期》这部作品当中,通过对于陈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警惕人们说话办事都要讲诚信,并且文中所运用的称谓十分值得关注。比如说尊君、家君、君等几个称谓,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称谓具体指的是谁。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并对相关的拓展内容进行讲解:古人对于朋友的称呼、对于兄弟姐妹的称呼、对于长辈的称呼等等。在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视角打开了,能够进一步走入到古人的生活当中,感受到每一个人称背后所包含的待人处事的道理,这比传统的刻板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感受到古代圣贤的优良品质。从这一点能够看出,虽然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对于每一句话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不应当局限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抓住合适的契机,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二)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那么必然会加强其内心的体验,进一步走入到故人的内心世界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和魅力。对语文教师而言,不妨结合课文当中的相关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比如说在学白的《渡荆门送别》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学生在对于诗句含义有了基本的理解基础之上,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离开了自己的家乡,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要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打拼,那么心里会有什么感想呢?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离别家乡时候的难舍难分之情,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鸣。(三)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古人对于生活的表达往往借助于古诗文的形式,所以古诗文当中往往充斥着日常生活的影子,如果借助于初中生的日常教育活动,加强对其传统文化的渗透,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把折扇,折扇当中的风景是月圆之夜,诗人对酒当歌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写上自己学过的符合此情此景的古诗,这时学生就会想起《水调歌头》,将这部作品写于折扇之上,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中秋节的了解。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借助经典诗歌诵读的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明月几时有》当中,对于这首诗词进行诵读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历史文化底蕴。(四)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在当前初中课堂当中的使用已经进入到一个白热化状态,在诸多学科当中都已经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使用能够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对于古诗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相对晦涩难懂,再加上学生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如果教师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难完全投入到其中。也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教师可以精心准备PPT或者是视频文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用新颖的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总的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发扬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更为丰富灵活。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在现有的古诗文教学基础之上,应当带领学生深刻体味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当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作者:赵露 单位: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
- 上一篇:薄弱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的作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