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2-09-27 10:53:46

导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一国家文化教育文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各自间的关系

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主席高瞻远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影响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值得重视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最高意识价值的关键,也是主要内涵意义的支撑。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份文件都是专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究其内容可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范围以及传承的受众越来越广。譬如,2014年的《指导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归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2017年《意见》则归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2017年文件针对传统文化的划分较2014年更为清晰明了,对三大分类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小分类并附予相关例子作为支撑,由此可见,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现行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其实就是我国中小学、高中教育的一个课程和教法的具体参照标准,里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只在总体目标的第二点中明确提及传统文化,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短短一个小点暗含的内涵、外延非常广。2.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古代价值观的继承、创新、发展,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来谈,一个国家想要振兴和发展,对外必须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建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不断吸取外界文明文化的有益成果。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任何公民都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深化发展的关键。儿童、少年、青年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所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主席对儿童、少年、青年分别给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年龄段的德育培育要求,并谈到学校应该提供正确的德育智育,家庭应起到榜样作用,社会应营造一个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环境紧密融合的氛围。可见,主席的讲话给了学生、老师乃至所有公民一个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指导纲领。基于主席的讲话,2014年和2017年各颁布了相关的文件,两个文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更为具体的方案,是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以更为细致、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2017年文件分为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2014年文件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系统并分学段有序推进等,这份文件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语文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参照,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的是对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针对文化的论述少之又少,故造成了许多困境。可见,课程标准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而重视知识和教法的具体行动标准。两份文件是对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主席的讲话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意识指南,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归宿在主席的讲话中,两个文件是对其价值的呈现,课程标准是行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现状

由于课程标准颁布较早,提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一些教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未构建起来,或者说只是狭窄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项触摸不到的指标,缺乏真正的实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较深,一味追求使用知识和技能技巧。“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要继续生存的话,要回归到两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这是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宣言时提到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西方功利主义教育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世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中国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策略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丰富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韵深远、内涵广大,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所有精华都以可观可感的形态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观可感的呈现方式是了解、学习、参悟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儒释道三家文化来说,三大文化流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流传了几千年,如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文化意识。了解、学习三家文化主要是通过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然后在生活、处事上进一步理解三家文化的精髓,不断感悟、收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理念通过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教科书、博物馆和美术馆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实践化。“四书”之《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它的文化内涵是:好学就能接近智慧,将学到的各种道理在实践中理性落实的人才是一个仁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时时反省,日日进步,才能得到智慧,才能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由此可见,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智慧。在学校里,可以定期开展汉服走秀比赛,在传统节日中继承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等;在社区开展“尊老爱老”孝心活动,走入养老院,做力所能及之事。3.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当今,整个社会充满了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气息,我国政治经济虽呈迅猛发展态势,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弟子规》作为蒙学读物之一,首先教育小孩知孝悌,知谨信,然后泛爱众,而亲仁,最后才是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见,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必须进行德育教育。光有知识而没有品德的人是不完整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德育教化作用,是全社会都需要努力践行的重任。

作者:余洁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万民.好学近知力行近仁——论吉林师范大学校训文化的哲学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