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文化教育探析

时间:2022-09-26 08:15:17

导语:农村社区文化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社区文化教育探析

[摘要]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繁荣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推进农村继续教育发展是电大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莆田市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状况分析入手,探讨农村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是居民社会生活的起点。而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莆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共7个街道、38个镇、8个乡。其中,行政村879个。农村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5%以上。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推进农村继续教育发展,对推动莆田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全市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莆田市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面大线长基础差,加上城乡差别造成的观念和物质效应,导致文化教育需求相对短缺,文化教育环境相对失衡,文化教育服务相对滞后。综合起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县(镇)长文化”倾向明显

从农村社区文化受教育主体自身看,有些农民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认为社区文化教育是城市人的专利。有些农民由于身处落后、封闭的偏远农村,仍然奉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对参与社区教育、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欲望不强。从各级领导来看,有的领导尤其是县区、乡镇领导不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对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不够,许多基层村干部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刚启蒙或半启蒙的状态,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停留在县长、镇长会议部署、文件出台上,“县长文化”“镇长文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如涵江区江口镇、国欢镇,荔城区西天尾镇等一些经济较发达乡镇,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离开校门的青少年留守农村,当前这个群体的继续教育几乎呈沙漠化状态。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管理指导,处于无序和单调的状态。

(二)“吃饭财政”难以保证经费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大多由政府投资,而未能充分吸引农村社区居民、民间组织和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投资存在着成本高、难度大、形式单一的问题。许多乡镇一级财政还是“吃饭财政”,乡镇财政一般没有预算文化活动费,除了人员工资,几乎没有专门的业务费。如遇中心任务需要,必须开展文化活动,也只给补助性的追加。村级集体经济更是薄弱,根本没有能力支付一笔社区文化教育的费用。市社区大学教育经费有限,全市农村社区教育经费需求“僧多粥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以我市879个行政村为例,830个村设立了文化室。但是这些文化室往往只有挂在门口的一张牌子和室内的一张办公桌,配备电脑设备、图书资料的不到50%。许多乡镇文化经费只体现在年初或年终的预决算报告上,真正投入到文化活动的经费少之又少,社区教育经费靠集资、民间筹资形式,缺少固定的经济保障,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内力严重不足。

(三)队伍缺才缺人现象严重

现在农村基层的普遍现象是:乡镇、村居文化干部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乡镇文化站干部兼他职多、干本职少成为一种定律。从事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的队伍力量不足,社区工作缺乏专业人员。例如,我市近年来,许多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不在岗,抽用、借用、借调现象占70%以上。一些村(居)文化室无人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设施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社区教育文化设施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许多农村社区文化教育设施简陋,文化活动场地缺乏,社区文化教育资源配置得不到充分整合。一方面,市社区大学、各农村社区内的单位、学校与所在地社区割裂,单位、学校的文化教育、文化活动设施有的使用率低,甚至闲置。另一方面,所在地社区却缺乏文化活动设施,或另外投入资金,另外配备设置文化设施,同一区域内的文化设施重复配置、资源闲置与资源缺乏并存现象严重。如莆田市现有1个艺术馆,5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830多个村文化室,而真正投入使用的不到30%。西天尾镇、江口镇等一些经济较富裕的村(居)文化室,文化基础设施虽然相对完善,有图书阅览室,有棋牌室,但棋牌室红红火火,阅览室的桌上却布满灰尘。社区文化教育阵地使用率不高,农村文化设施在农村社区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送文化与农民办文化相结合

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地社区教育中心网络系统和电大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技术优势,联结农村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社区教育超市。针对农村社区中不同群体、不同教育对象,市一级社区教育中心、市社区大学可与公务员局、教育局、科技局、社会劳动保障局、市农办等单位联合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弱势群体技能等培训,为农民创业就业导路引航;与市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开展常年性面向农村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化器材活动,为农村送去文化大餐;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外来工、农民免费培训再就业工程;与妇联等妇女工作机构联合开展“三八”维权周宣传活动,为农村妇女群众讲解妇女权益、婚姻家庭等法律知识。例如,我市涵西街道社区教育点利用孔庙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公祭活动,强化市民尊师重教意识;江口镇莆仙东岳观管理委员会社区教育中心邀请了法制专家为社区居民作法制专题讲座,都是政府送文化与农民办文化相结合的良好实例。另一方面,建立起“政府资助、部门救助、企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村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等文化阵地,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电影节、莆仙戏民营剧团会演、乡土美术书画展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农民自娱自乐,在学习和活动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热情。

(二)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相结合

由于各农村社区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办学条件差异、农民需求差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办学形式。在办学形式上,不一定拘泥于社区大学的课堂教学,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大课堂。在办学条件上,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的设施和教学设备,可通过资源整合得到解决,如基层乡镇的党校、人口学校,村级组织的党员活动室,各基层中小学校舍,合理整合这些资源,可减少很多基础投资。可与社区中小学共建教育基地,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类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科普知识等进行教育培训。同时,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功能强大,资源丰富,可开辟“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三农课堂”“残疾人课堂”等多系列多媒体课程。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跨越时空界限,也可以给农村社区居民开设一个“永下下课”的网络学堂。

(三)培育品牌与推广特色文化相结合

重点是运用四种方式:一是培养典型。着力抓好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方面的典型,推广提高。二是差异管理。不要一刀切,要区分城乡、沿海、山区、平原、经济力的强弱等综合因素。三是动态推进。重视发现亮点,加以扶持,以先进带后进。四是发展产业。把发展社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增长点和工作平台,在引导中扶持,在扶持中发展。建立两个机制:一是民俗文化推广机制。莆田市文化积淀深厚,农村人口占80%以上,各个社区民俗文化迥异。如莆田市的莆仙戏曲、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春节、元宵民俗等都深深扎根在广大的农村,加上全市有1万多座宫庙和众多的文物点,这些资源是做好社区文化工作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有利条件。二是特色文化推广机制。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差异造就了各地的文化各具特色。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农民创造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特色立文,以品牌树威,培育全市不同地域、不同社区文化教育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氛围。

作者:陈秀莺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

参考文献:

[1]叶立安.社区教育简明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8.

[2]洪鉴,贾秀兰.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