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时间:2022-03-16 10:06:20
导语: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的必要性,认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维系着民族团结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繁荣;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并联发展、差别化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投入、优化文化教育资源的经济经营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区域性、原生态性等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疆,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也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民族区域经济本来就是相互包容与融合的经济综合体,失去民族文化教育特质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文化、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教育脱钩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及地理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是社会、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固然与其所处的环境、物质匮乏及人口素质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这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本质上还是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及对外部环境的排斥[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归结为外延式的与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他说:“固定资本价值中的货币部分可以用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机器运转效率。在一定时间内就能实现再生产,从社会观点看其属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属于外延式再生产,如果生产效率提升了就属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民族文化教育对经济环境的调适程度决定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及效率。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并发挥着重要的特色经济优势。然而,当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钩,这是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以农耕、游牧为代表的文化传统难以适应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及生产方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不适”
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的文化“不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通常表现为对强势文化的模仿[2]。这种强势文化是以其强大的经济作支撑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强势文化进行借鉴的前提应是保持已有的文化传统。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不适”恰恰缺失了这个前提,最终使得自身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新力度不够。第三,少数民族文化中“轻商”的意识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归咎于环境恶劣、经济脆弱、人口素质等方面。实际上,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表现为经济的落后与文化上的丰富多彩。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人们往往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同时民族文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这种错觉会让人们感觉不到文化的种种“不适”,也就偏离了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原则。以往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往往采取“扶贫”“支教”等形式,忽视文化教育的作用,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3]。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了经济上的扶持,还需要文化上的自我“调适”。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人从事着传统的手工业及服务业,很难开发及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协调。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着极大的发展,这也为文化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也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教育维系着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对维系民族认同及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并不是消灭传统,而是将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因素进行完善,使其与现代社会有机融为一体。对于经济水平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其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地方性人才。所以,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越是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越是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
(一)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并联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理念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传统落后的理念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文化教育问题,形成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文化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真正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构造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经济与文化资源配置合理,各民族人民文化素质有效提升,能有效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推动经济、文化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式,注重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强化经济手段与文化功能的关联,实现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协同。随着社会发展日趋成熟,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了文化资本贡献率大于经济资本贡献率的现象,这就需要从整体出发,充分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文化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
(二)差别化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投入
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水平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应加大对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以弥补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而无法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在增加文化教育投入时,还应考虑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另外,在文化教育上还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适时调整文化教育的方向。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应建立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注重市场的现实需求,并进行及时、灵活的调整,充分展现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三)优化文化教育资源的经济经营机制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不断部署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教育的社会化水平,强化受教育者接受更好教育服务的运作机制。同时,还应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水平与层次,同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经费支出等方面探索有效可行的经验与做法。第二,提升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发挥其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与推动,企业在用人时支付一定的公共服务费用或者采取办学的形式以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改善文化教育场所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第三,从政策与体制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社会资源的投资力度,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大型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总之,社会文化特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文化特性所形成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少数民族更可凭借这一不同于主流社会发展路径的特殊性,融入现代社会平台之中。也正因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方面,要努力探索与寻求适合自身民族发展的模式,另外,也要利用好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合理发展,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作者:李慧 王盛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38-240.
[2]吕昭和,张敏.社会资本与民族经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市场效用的分析[J].思想战线,2013(5):77-79.
[3]刘寒雁,吕昭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结构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3-85.
- 上一篇: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研究
- 下一篇: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