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探讨
时间:2022-11-09 03:12:42
导语: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耳濡目染的习得内化为个人品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通过优化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影响来更好地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 李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4]卢垚.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语文建设,2015(5):78-80.
[5]许庆如.论中小学传统文化内容筛选的原则[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27-30.
- 上一篇: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探索
- 下一篇: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