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28 09:58:17
导语: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研究生培养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当前,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生专业培养融合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为此,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创新载体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研究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研究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完善人格内涵、提升道德素养、塑造精神价值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思想涵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创新能力。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其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一)激发研究生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高端人力资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有高度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振兴和祖国繁荣富强为己任。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强化研究生使命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研究生德育培养的重要目标。纵观历史,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始终铸就着民族灵魂,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究其原因正是仁人志士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传承、熏陶中形成了自身的民族观和强烈的爱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古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2]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生,能够激发他们心系祖国的爱国热情、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培育研究生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不断深化,从而内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才能不断获取创新的活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化和超越。“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学术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在于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汲取与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过程,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派和包容性。科学的发展和传承亦如此,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来自于其他学科视角和方法里的灵感,某一新生学科的产生往往来源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科学上虽然术业专攻不同,但是兼容并包的精神和理念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只有以“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学习和研究中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逐步塑造自己广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各方精华为己所用,才能不断突破创新,学有所成。
(三)促成研究生严谨求实的学术道德规范
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从事科研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如果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约束,导致研究生出现学术失范行为,不但会影响其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严重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蔓延,甚至对研究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严重误导。近年来,高校曝出多起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说明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术道德的缺失,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诚信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典型体现,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补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以信取人,以信立天下,乃真君子也”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历来把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信作为与人生命等同的价值追求。[4]同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些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能够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对于培育他们诚实守信的科学素养、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树立研究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提倡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意义的重视和理解,提倡人生要自强自立,奋发有为,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反映了古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老子也认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只有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人,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学习生活、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遇到来自更高领域知识学习的压力,以及随着年龄增大带来的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是每一名学生克服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及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心理保障。因此,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养成自强不息、奋发拼搏的精神,对于他们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正确认识失败与挫折,顺利完成学业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当前研究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和高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和谐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这其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的倾向。在一些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有“工具化”的倾向,人文社科类课程被严重边缘化,有的甚至将传统文化教育视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把传统文化教育视同于政治课的附加成分。二是课程体系西化的倾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西方的学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课程体系西化现象非常普遍。以经济学教育为例,在许多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片面强调经济类课程的数理性和工具性,忽略了课程的人文属性,围绕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程数量和比重远远超过其他课程数量,很多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却被排除在教学环节之外。导致学生对于西方理论的盲目接受和迷信,以及对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崇拜,这极可能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程体系单一化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开设了相关课程,有的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西南大学将经典名著阅读列入学生培养环节,确定了相应学分;深圳大学非文学类专业有“经典名著选讲”课程;西北大学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武汉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选修课程;辽宁大学开设了“古代诗词鉴赏”“国学基础知识”等公共选修课等。但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普遍设置为选修课程,课程数量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满足研究生实际教育需求。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多为概论课或选读课,一般为普及性课程,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没有深入研讨和理论研究,在课程深度上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层次不相匹配。三是在教材使用上,没有规范的教材,教材数量不足,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具有完整相承性的课程体系。从整体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小,没有覆盖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并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
(三)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的关键因素,传统文化教育涵盖多个学科,如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对承担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要求很高,既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在相关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目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任教师数量缺乏。各高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采取的方式是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师实际设置课程,因人设课,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授课。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培养单位,需要多个教师的共同协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成立相关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但是,目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没有相关的教学团队,缺乏相关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没有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研究生层次对于知识探索的需求。
三、加强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推进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升研究生培养层次和质量的坚实根基之一,抓好此项工作,要树立传统文化教育观,以顶端设计为理念,以推进制度建设为保障,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一是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植入到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到专业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两手抓”。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类别,科学设计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通过设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课与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立足研究生实际和本地区文化特色,以培养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究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为重点,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人际和谐思想、身心和谐思想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弘扬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引导他们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三是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改革传统授课方式,采取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言传身教,提高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突出研究生教学的研讨性特征。鼓励授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权重。[5]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法制观教育、伦理观教育等都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创新载体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多维的体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和载体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一是加强学术平台建设。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要侧重其学术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邀请文化名家、知名学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走进校园,通过学术报告、博士沙龙等形式,开展理论研讨、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二是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随着个人用户对互联网的深度使用,以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自媒体成为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和表达渠道,这些自媒体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文化工程的资源成果,推动优秀文化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和传播,创新教育载体,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接受度。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馆、历史名胜、文化古迹等,开展实地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传统生态思想时,可鼓励学生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破坏情况或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在课堂上讲述见闻和感想,激发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6]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注重营造氛围,利用主题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形式,通过征集校园原创歌曲、诗歌等方式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利用校园文化墙、橱窗、校报、专题讲座、报告会、大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因此,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关键要靠过硬的教师队伍做好引导。一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高校应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对原有传统文化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与通识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建立对教师和教育过程的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师德的重要考评标准,纳入到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二是鼓励“双向进入”机制,鼓励引入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和技艺大师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兼职导师,走进课堂,直接参与到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环节。三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为相关教师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四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传统文化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其管理方式、行为举止和思想动态对管理对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打造一支热爱、熟悉传统文化,注重人性化教育、管理和沟通的管理团队,更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要鼓励高校间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经验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搭建传统文化领域优秀教师交流平台,互通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案,鼓励优秀课程跨校授课,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作者:刘明杰 王金梅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孟庆红,戴欣然.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教育之价值[J].经营管理者,2015(,3).
[3]张思锋,张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4]安涛,李蕾.试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5]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8).
[6]祝春华,张艳丽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研究生涵养的培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 上一篇:老年人体育协会工作要点
- 下一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施意见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