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31 03:12:54

导语: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必须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但是,当下的语文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依然十分明显,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应该合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和经典著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除推荐成语故事稍微活泼一点外,其他活动侧重于背诵。纵观实践的过程,知识本位突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用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由于用来教学实践的时间是从语文课中挤出来的,而语文课自身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考试,因而挤占其时间困难。再次,有几对关系的处理不太恰当。一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因为忙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无形中忽视了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时代文化。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实践明显侧重了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工具性的一面有所忽视。虽然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一再告诫自己:文道合一,不可偏废,可不经意间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文化知识积累与考试的关系。虽然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从考试的层面来看,直接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不能说只在阅读课上谈传统文化,写作课完全不涉及;或只在阅读课谈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完全不涉及。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课型都会涉及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渗透,不能单靠某一种课型。从纵向上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说,我们初一的时候进行尝试,初二、初三就完全搁置一边,这样的效果肯定是比较差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下降,学习的负担比起小学加重了一些,但只要安排合理,学生自会乐在其中。还有,初中的孩子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和青春的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可以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的契机。整体性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政治学科中很多关于品德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密切相关,历史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甚至于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渗透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化”的工夫,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说来要紧扣故事,注重形象性;抓住日常教学,注重持续性;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趣味性。传统文化涉及的故事特别多,在涉及到某个核心理念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要胜过一箩筐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要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几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也是不可偏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理想的状态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除教材内容外,教学实践补充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成语故事、古诗词、名言警句、经典选读四大块展开。成语故事、古诗词的内容在现有基础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可作适当调整。名言警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需要时可提供帮助,在推荐交流前一个星期交由老师审核。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千年的风雨而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居功甚伟。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代替的;而在学校里,语文学科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目前,社会上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各种活动也日益增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我们课堂上的变化并不大,要想把它落实下来,靠的还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作者:郇伟 孟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