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

时间:2022-12-21 09:07:35

导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多元的态势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尽管多元文化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文化需求,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校园生活。然而,多元文化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模棱两可,影响着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选择,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偏重理想化目标,忽略现实的需求

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它规定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向,是评估高校德育工作的尺度。高校德育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高校能否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德育目标应能够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和自我发展的协调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较为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思想平稳,忽略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难以从内心予以接受。面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和记忆各种道德要求,大而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德育出现了学校重视而学生轻视、学校落实而学生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偏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文化的熏陶

高校实施德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不少人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造成知识渊博但素质修养缺乏的巨大反差。目前高校德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课堂中,教育的手段偏重于理论的说教,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说服力,尤其是课堂和课余时间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高校德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缺乏让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另外,高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文化的熏陶和支撑,德育容易成为空洞说教。

3.偏重课堂的学习,缺乏道德的实践

德育内容的科学、系统与否,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难发现这些内容的单一,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认同。当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面对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汇、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客观上要求德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增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可实际上高校德育对自身内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却常常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多元导致学生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文化滋养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德育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德育内容应该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进行选择,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通过相应的道德行为予以体现。道德行为是人们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标志,当代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往往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存在知行脱节现象,践行能力普遍较差。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既具有世界意识,又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课题。

二、红色文化教育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思想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和传统。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特别是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外来文化的纷纷涌入使得文化的“西化”、“洋化”异常活跃,当大学生从外来文化产品中获得精神愉快的同时,一体化意识容易逐渐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消解民族身份,隐匿在物质产品中的西方意识形态会慢慢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剧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弱化,势必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升文化自觉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1.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国家前进的精神动力,信仰的真空状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都是不利的。一个民族的辉煌不仅仅是靠经济、政治、生活水平的发达,最终要靠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要靠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能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重托,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重要的内涵之一,无论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还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坚定信念都是共同拥有的内涵。革命年代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当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的明确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即便斗争环境极其艰苦与危险,共产党人依然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我国正处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不但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还能培育大学生奋发进取、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2.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进取的精神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让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真正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只有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建设有民族根基。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其中一些消极的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的国家意识较为淡漠;不少大学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仅靠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的角度来澄清认识。可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人史实是高校德育的最佳载体,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其他文化,还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情感,树立报效祖国的目标追求。

3.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时代形象

大学生形象不仅包括精气神等意志品质也包括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形象是无形的财富和力量。随着高校扩招而带来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公众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的认可度出现下滑的现象,这不仅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信任度、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值、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建设等问题直接关联,更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面对文化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理想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出现为人处世急功近利、社会公德和诚信丧失、自我意识膨胀等有损大学生形象的现象。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通过高校德育,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杜绝肤浅与浮躁,强化主体道德意识,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能够根据自我与社会的双向选择,鉴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并从内心认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忠于理想的价值观和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等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红色文化教育将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性让大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他们的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以此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三、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

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高校德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世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高校德育目标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具有文化认同和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寻求有效的途径。

1.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营造高校德育氛围

如何让德育的内容、观点、要求汇聚成熏陶学生的德育氛围呢?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规范、行为处事、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等,成为一种“遗传文化”,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置身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自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同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生长的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地成为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成果,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如果置身于红色文化浸染的校园,所听、所看、所思、所想都聚集在红色文化这一焦点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紧扣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质,将其整合成优秀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教育资源,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净化大学生的思想,能够有效为高校德育奠定优秀文化根基。

2.将历史教育作为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每一个民族的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的源与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每一代都在继承前一代的历史文化中加以发展。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如果对祖国的历史缺乏正确的认知,就无法找到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继承和发扬之,使它成为民族奋进的思想基础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所以,高校的历史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和文化是共生的。2013年7月11日,习在西柏坡调研时谈到,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历史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及历史遗迹遗址的参观,让大学生们了解祖国发展的脉络,尤其是近百年来为了争取独立、自由、人民解放而进行不懈奋斗的历程。龚自珍曾说:“灭人治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认同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是极为重要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面向全校开设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课程,把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相融通,挖掘出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3.以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独具魅力的高校校园文化

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和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广泛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德育实践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不能忽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主流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成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通过灌输、启迪、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首先,借助报纸、广播、网络、宣传栏等校园各种媒介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获取精神震撼和精神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以此巩固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其次,通过读书报告会、红歌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渗透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让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熔铸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再次,充分利用革命遗址遗迹和相关博物馆建立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通过真实场景和历史现场的感染,深化大学生对历史过程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第二课堂和德育实践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以此营造良好的红色校园文化,探寻红色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契合点,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作者:舒醒 叶桉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