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文化教育

时间:2022-12-19 02:44:17

导语:语文课的文化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课的文化教育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属于知识与学问的范畴,更是属于道德与价值的范畴。作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的凝结物,它标志着民族的身份,也是维持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依据。现在的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却不清楚自己民族的历史或文化,也感觉不到其必要性。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自身文化的忽视、歧视会弱化一个民族的主人翁意识,丢失民族认同性,最终导致没落到其他民族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积累与修养会影响整个人生,所以,这一时期介入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过文学作品鉴赏进行文化教育

朝鲜族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多篇文学作品,教师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这些作品有着多样的主题与题材,如描述了迁移的伤痛与艰难生存过程的作品,先民不畏艰辛、披荆斩棘的作品,美丽风俗的作品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学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增强道德修养。

(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缩图,通过对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让学生对真假、美丑、善恶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力,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小说《向下水道扔石头》中的主人公的丈夫和小说《亲戚之间》中的“铜佛寺嫂子”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截然相反的两个典型人物。鉴赏完《向下水道扔石头》这篇小说后,学生会对文中主人公的丈夫感到厌恶。这一形象是一个不愿意干活却又有大男子主义的人,为了促成妻子的假结婚去捏造自己的死亡证明,用妻子寄过来的钱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并且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人生,“把失败的人生叫作成功”的男人,这一形象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歪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从这一人物形象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因金钱而丢弃道德的人的肮脏和丑陋。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再深入一步,围绕“女人只要嫁得好就可以”的论题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从而在物质至上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对自我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小说《亲戚之间》中的“铜佛寺嫂子”与前一故事的人物相比,截然相反,是一位有着美丽品性的现代女性。“铜佛寺嫂子”的形象中蕴含着勤劳、善良、朴素的传统美德,体现着现代先进人物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发掘出“铜佛寺嫂子”这一形象中体现出的优秀的品性,让学生学习朝鲜族农村劳动女性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美的熏陶。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让学生认识历史,拥有民族自豪感

朝鲜族的语文教科书里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朝鲜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发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拥有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通过抒情诗《接枝》的鉴赏,使学生学习先人们“在别树的根上”“忍受着接枝的痛苦”,并让学生学习先民们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如今可在接枝的地方绕上扎实的绑带”,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存,保存了自身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智慧所在。而在《不屈的斗魂———金学铁先生》的鉴赏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对金学铁先生和对他的小说《最后的分队长》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先人的业绩,要让学生认识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蕴含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们拥有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成语、俗语的学习,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成语和俗语是一个民族丰富的语言遗产,它虽短小含蓄,但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因为各种功利性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很重视外语的学习,但往往不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教科书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和俗语。如《亲戚之间》中,“家徒四壁”“斤斤计较”“忙得不可开交”等,《暗夜》中“春寒料峭”“服人比丧家更伤心”“天无绝人之处”“赶鸡之犬徒仰屋檐”“胼手胝足”“忧心烦恼”等。这些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乡土气息和人情世态,学生可通过这些成语和俗语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除此之外,这些作品中有很多土俗语言。例如《亲戚之间》中“学字眼之前先学到了社会”“舔着眼泪生活”等惯用语以及《暗夜》中频繁使用的俗语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并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因此,学生在鉴赏时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亲和力,可以轻易地与文章进行沟通,并可通过带有地域文化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感知民族语言的魅力。

(四)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传承优良传统

随着知识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中渐渐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往往记得西方节日,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窍不通。关于民俗文化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艺术学校高中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很低。对他们来说,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很陌生的。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处于严重的同化阶段。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语文教育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科书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描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内容。《亲戚之间》和《暗夜》等作品可称为“美丽的民俗生活的断面图”,其内容包含很多固有的民俗文化。教师在进行作品鉴赏时,应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中的精髓,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素养的一代。

三、进行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提高对文化的认识和修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当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认识水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评价制度

虽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考查和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与考试无关的其他内容的教育。只有改革这种评价制度,方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连接作用。

(三)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因此,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赵今兰 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