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09 05:10:35

导语: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1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客观困境

1.1文化教育运行机制滞后

业余体校隶属体育系统,国家教育系统的改革浪潮对其推动相对较小。目前业余体校的文化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与普通全日制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相比,差距尤为明显。文化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于业余体校青少年的研究较少,适宜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业余体校的文化教育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第一,课程设置。大部分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一样使用规定的教材进行授课,这对运动员来说难度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第二,考核与分班。学校对于运动员文化程度缺乏一定考核标准和分班制度,仅按年龄进行教学班级安排导致学生水平差异大,教师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难度剧增,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第三,管理制度。学校对于运动员文化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运动员文化课教学流于形式[3],甚至部分学校处于半荒废状态。第四,激励机制。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文化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文化课教师在工作处在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敷衍了事的状态,对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1.2文化学习时间少的制约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升的高峰期,同时也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学训矛盾聚焦于的时间分配。训练占用了运动员的大量时间,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比同龄学生几乎少了一半。特别是有些运动队经常外出训练或者比赛,在临近比赛时,学校往往组织一段时期的集训。集训和比赛期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被舍弃,赛后又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这些学生补课。授课时数的限制和学习时间的不足限制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发展,导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1.3良好文化学习氛围缺失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表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业余体校里,由于“重武轻文”的思想,教练员和运动员只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对文化课成绩漠不关心。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爱学习、文化成绩差才转入业余体校,运动员整体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积极拼搏、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另外,由于学校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缺乏严格具体的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处在放纵状态。

1.4高校招生制度冲击

国家鼓励学校开展运动训练,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对取得一定运动等级的学生运动员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部分有资质的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纷纷向业余体校优秀体育人才抛出绣球。对取得一定级别的运动员放宽录取条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更是大幅度降分录取,甚至免试入学。对于优秀运动开出的一系列诱人的丰厚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成绩的片面追求,进一步忽视和淡化文化知识的学习。

2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观困境

2.1文化基础差,认识偏颇

青少年运动员随年龄的增长文化成绩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年训练,落下部分课程,学习基础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学习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体育系统对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给予令人羡慕的奖励及优待政策,在完成对明星的褒奖以后,其炫目的光环吸引着更多的追随者[4]。表彰奖励的导向作用致使运动员形成只看重训练和比赛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关系他们前途命运的乃是竞技水平的提高,只要能出运动成绩,其他的都无所谓。文化课“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甚至部分运动员视其为负担和累赘。

2.2文化学习精力不充沛

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和比赛,他们每天的训练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上文化课时,大多数运动员感到身心疲惫,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运动训练时间过长,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5]。大部分业余体校在训练后的恢复手段单一,运动员训练造成的疲劳无法及时消除,导致运动疲劳积累甚至引起伤病。还有部分教练员训练方法不科学,急于求成,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伤病对运动员的困扰不仅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2.3文化学习努力程度不够

运动成绩关乎运动员的去留,利害攸关,加之训练周期短、见效快,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积极性高。文化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现,因此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4]。由于运动员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对于部分运动员来说近似于煎熬与折磨。即使有部分运动员对已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文化课学习的困难认识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自暴自弃。

3业余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提升思想认识,加大文化教育投入

提高运动员对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扎实的文化素质基础有助于运动员对技术和战术等的理解,促使其向更高的竞技水平攀登。即使退出竞技体育,在走向社会重新就业时也不会因文化素质低而被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是业余体校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6]。业余体校必须狠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把“训”与“学”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运动员发展的后劲。要改变业训管理者“重训轻学”的倾向,提高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对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当前教学条件,为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2完善招生制度,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首先是在源头上把好招生考试的质量关,必须改革学校招生制度。在招生过程中,重点考察运动成绩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文化成绩不过关不予录取。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参照普通中学的教材,结合运动员的特点,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材体系。在教材中应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文科教材多采用体育背景的文章,理科教材多讲述知识点在体育训练、比赛中的运用,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有用、有趣,愿意去学。这样,他们学起来富有成就感,才能有持续、积极的学习态度。

3.3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文化课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结合运动员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育和教学规律,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运动员文化课教学质量。如受外出集训和比赛影响,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在教学时间上,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需要,则应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教育任务的完成。

3.4规范教学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要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长期的有条不紊进行,必须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督导,不断完善教师聘任、考核、进修等规章制度。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奖励制度,对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做到赏罚分明,不断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状况也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和制约措施,对于学习态度不好、经常旷课的运动员,可以批评教育,甚至象征性的经济制裁,促其回归教室;对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则应给与奖励。

3.5积极研究探索,加快体教结合步伐

对体教结合的认识,当前普遍的观点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7]。事实证明,体教结合是现阶段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与体育的紧密结合可使两个系统的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各级体育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进行协作。

作者:高宏全林茵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