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化教育现状及意义2篇
时间:2022-07-01 03:28:38
导语:初中文化教育现状及意义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许多家长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本着“树大自直”的家教思想,更别说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坏习惯。有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缺乏自理能力,处处依赖家长;有的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骄纵蛮横的性格;有的孩子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以啃老为荣……这都是缺乏起码的《三字经》《弟子规》中相关内容教育的恶果。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将来对家庭、对社会能做多少有益的贡献。众所周知,由于受升学率等功利化因素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农村初中除了重视必考科目外,传统文化教育十分薄弱。于是,初中学生中穿奇装异服、出口成脏、打骂老师、厌学弃学、追星媚洋、自杀凶杀、读书无用、盲目攀比等不良观念和现象屡见不鲜。
2.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我们常说孩子就像一块空地,不种上庄稼就会滋长杂草。毋庸讳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各种不良现象日益凸显:不守孝道、不懂感恩、不讲信用、金钱至上、见利忘义、享乐主义等无时不在腐蚀学生的心灵。
3.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
传统文化一旦失守,外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例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商家大肆渲染西方文化。导致许多初中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却忘记了祖宗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有的初中生热衷于韩剧、日本漫画;有的初中生以吃麦当劳、肯德基为炫耀的资本;许多初中生心目中亚当、夏娃远比盘古、女娲更悠久;在某些初中生群体记忆里,白雪公主知晓率远比夸父逐日知晓率高得多……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无担忧地说:“当无孔不入的外来文化占据我们下一代心灵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外来文化会否像传言中的转基因食品那样改变中国人的‘龙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二、农村初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四有”人才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着眼未来,立足当前。初中学校必须让青少年了解、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地球上曾经诞生过许多民族和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衰败了,有的没落了。而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然青春焕发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因何在?答案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积淀。以儒家为代表传统文化的是中国人重建日常伦理的最现实的选择。传统文化提出“诚、恒、礼、义、知耻、勤俭”也是当今青少年人修养德行的准则;古代人读书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今天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仍有借鉴意义。
2.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分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提高人的修养做起。个人的修养提高了,才能达到家庭生活和睦,社会生活和谐。喻国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常常听人说,这个人真没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近期看到一个很靠谱的解释,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律己、慎独、仁义、大度、宽容等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和”,儒家经典核心价值观,以“和”为贵、“和”能致祥,“天时、地利、人和”,“和睦、和平、和谐”内涵丰富,值得学生深刻体味。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善”等思想内涵,给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让和谐文化代代相传,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根”。要推动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用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精神,诸如“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和“锲而不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的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和向心力。只有让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流淌在青少年的血液中,才能为共筑中国梦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着实不容乐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以民族大计为己任,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地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宋加年周浩工作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颜集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1.在课前培养学生古典文学学习的热情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典文学是非常难的,多数学生都对此产生畏惧心理。我主要是以课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比如,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从课前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说出来,此时的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红楼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作品,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还有里面的爱情故事写得有些唯美、有些凄凉。有的学生听其他同学赞扬《红楼梦》写得好,于是就拿起书,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发浓烈。
2.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和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感情。在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和鉴赏,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学生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境美,诗中不仅有优美的图画,而且还有色彩,学生还可以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中体会这种诗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例如,由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由教学《香菱学诗》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由教学《杨修之死》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领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所学习的每一首诗都赋予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古人常常运用比较凝练的文字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当学生学习唐诗宋词时,学生熟练地将诗词背诵下来,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作者当时写诗词的年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心情,只有学生读懂作者的心思和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达成思想共鸣。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激发学生做诗的想象力,当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诗,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的语言来做诗,然后加上学生的想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让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举行讲座,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蔡礼旭讲《弟子规》,本校教师开展《诗词探究》讲座等。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举行诗词名篇诵读比赛
开展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诵读比赛,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对社会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其树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方法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担负起历史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本文作者:宋加年周浩工作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颜集初级中学
- 上一篇:文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 下一篇: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