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

时间:2022-11-14 10:33:57

导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文化建设

作为国家持续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文化底蕴更应彰显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文件多次提及文化体制改革,显示了国家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备受关注。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也面临新的发展和机遇,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史意义。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由社会文化、高校文化、体育文化三者的有机融合,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它集思想性、物质性、实践性于一体,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及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新时代的大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文化特别是高校文化产生深远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深刻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伴随着社会文化更新而发展。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

2.1健身功能。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使机体的呼吸系统得到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功能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使体格、体型更加健壮完美;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机体的心理机能,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充满活力。2.2教育功能。高校体育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具备身心、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可以弥补其它学科教学的不足。高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参与体育活动或赛事培养了学生组织能力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教育,影响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形成集体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3社会功能。高校作为精神文明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对学生个人的熏陶、对周围社会体育文化的辐射,影响范围广、辐射程度深,其文化传播功能具有得天独厚、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对个体、家庭、和社会体育都产生重要的作用。良好体育行为对体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2.4窗口传播功能。高校运动队通过参加比赛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之一,通过体育赛事这一窗口不仅展示了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间接反映出学校的体育文化,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教育形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观看比赛提升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把在学校中习得的丰富的体育知识、形成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习惯影响周围的人群,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对推动发展和传播体育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2.5娱乐功能。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众多的体育项目产生的愉悦感受不同且结果充满悬念具有不可预测性。高校师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置身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愉悦了身心,消除疲劳和烦恼、减轻心理压力,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丰富的体育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释放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也随着高校建设而逐步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注重程度不高、基础相对落后。3.1功能性弱,建设缺乏特色。由于众多因素,长期的教学管理造成体育的任务仅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体育意识、品德、素养的教育肤浅,造成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产生与体育道德、精神相背离的不良行为,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科学指导,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达不到参与锻炼的行为效果。没有真正发挥出体育文化活跃因素,没有充分结合本校特有的体育传统、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社会功能、考虑本校的规模、所处的环境及地域差异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设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要真正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去影响提升高校文化建设,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3.2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物质保障。器材、场馆等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家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提升,导致原有的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影响体育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校的基础建设来源于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由于体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制约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3.3整体意识淡薄,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将体育课设为基础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体育锻炼氛围较为浓厚,但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虽然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在国家层面上逐渐重视,国民对体育的认知逐步提升,但是任然滞留在强身健体的层面上,鲜有高校将体育文化建设置于学校的必备工作之一。高校体育制度是体育文化活动富有成效开展基础,是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促进广大师生参与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虽然国家针对学校体育颁布了法规性文件,高校针对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存在执行、落实制度不到位、形同虚设的现象。3.4课程建设有待完善,评价机制亟待改进。由于考虑安全、管理、经济、操作难度等各方面的因素,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局限在范围小、易管理、经费少、好控制的状态,造成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项目少,缺乏互动性、娱乐性,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的体育观的形成,限制了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体育考核是评定体育教学效果常用的方式。长期以来,传统理念对体育认识的片面化、现代社会对追求体育成绩的功利化,导致体育测评时以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决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好坏挫伤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阻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科学的锻炼习惯和体育精神。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以体育设施为依托,高校为保障基本的体育发展需求应逐步增设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积极的体育运动氛围,确保师生的体育锻炼、体育赛事的需求。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对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校体育场地设施,物尽其用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功能,提高运动环境调动师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高校应充分合理利用本校标志性建筑物的吸引力,特别是标志性体育场馆进行具备体育赛事,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氛围。4.2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高校体育规章制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取得一定的成绩,需要在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各职能部门大力配合,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保障落实体育文化制度的基础条件。要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师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需要从根本上对体育规章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体育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4.3加强体育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体育作为高校师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科学是高校日常行为舞台中的亮点,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建了平台,已逐步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高校体育对于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保障体育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横向联系,发挥体育独特功能,彰显体育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加强与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纵向的贯穿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型人才而奠定基础。4.4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最基本形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呈现的重要的方式。高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推动学校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建设。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确立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理念。要进一步开放思想深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塑造轻松愉悦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素养,激发师生锻炼的积极性。

5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展现高校特色的平台,是推动高校体育建设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功能价值将超出人们对体育的传统看法,其意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龚德贵.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2):170-172.

[2]陆青.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114-115.

[3]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38-539.

[4]马万凤,徐金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508-510.

[5]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29(9)1177-1184.

作者:魏振 单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